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国帝王-第1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普告诉农夫,这样可以让土地更加肥沃,也可以让庄稼更好成长,可以保证来年的粮食增收两三成。

    乡亲们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赵普已经证明了他的博学和才能。

    作为学院出来的杰出学生,赵普并不是只会劝课农桑,这一年里他也并不只是在农事上有所动作。

    春天忙完水利设施的改良后,赵普对颍上县的产出已经有所了解,对颍上县的特产也做到了心中有数,他带着小吏差役们,先是到县城里的市场走访,而后又到乡下的市集查看。

    约莫一个月后,赵普带着一帮小吏和差役,驱赶着几辆载满颍上县特产的驴车,去了颍州州城推销。

    赵普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学问不小,文采更是不凡,他在跟颍州商贾、富人推销颍上县的特产时,会专门写上几篇文章,大肆吹捧,更是不惜借用历史名人和文化典故,以文化历史底蕴来增加特产的附加价值,再加上赵普脑子灵活,又通晓商业知识,在包装、品种、花样上的手段层出不穷,常常引得商贾、富人们赞叹不已,被深深吸引。

    赵普从颍州回到颍上县的时候,驴车上的特产已经售卖一空,并且已经装满了颍上县需要的物资,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吸引了许多商贾,和他一同回到颍上县,因为这些商贾看到了颍上县特产的价值,要有规模的收购,建立长久的供求关系。

    为了方便商贾往来,赵普从颍州回到颍上县后,说服县令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去翻整颖水河道,以利商船通航,并且在县城外扩建码头,修建配套设施,以供商贾往来、歇脚和吃喝。

    如此赵普还不满足。颍水沟通中原腹地和淮水,乃是一条重要的通航渠道,仅仅是翻整颍上县的河道,还显得改变太小,于是他在县令那里求了一封介绍信,亲自跑去见了颍州刺史,说动刺史对颖水大加整修。。。。。。

    在看到商贾繁盛带来的赋税收入后,赵普又跑去寿春考察。寿春不仅是军事战略要地,因为其位置特殊,沟通江淮与淮北,有交通枢纽的地位,这里商贾更多,市场更加繁荣,而且淮水之上商船相连,景象十分热闹。

    赵普在对寿春的商业进行“刨根问底”的研究后,回到颍上县,立即说服县令,在颖水与淮水的交汇口,新修了一处市集,并且建造码头、货仓、旅店等设施。

    在赵普的努力下,颍水与淮水交汇口的这处货物中转、集散基地,很快就有了雏形。因为市集处在淮水中段,且颍水沟通中原腹地与淮水的关系,市集一经建成,就吸引了大量商贾来此。

    赵普又从县里调集了两队刀弓手,到市集来日夜守卫,在他的统一管理下,这里货仓、商铺租金便宜,秩序井然且安全悉数高,差役也不敢为难商贾,很快就名声大振,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商贾到此歇脚、中转商货、买卖货物。

    为此,颍上县甚至不得不在此设立户曹衙门,来管理商事、征收赋税。

    市集的繁荣兴盛,立即带动了周边乡里的发展。

    为了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赵普拟定规则,一方面杜绝小吏差役中饱私囊,把手伸进商贾的钱袋子,一方面杜绝商贾间的不良竞争,再就是打击贼人来劫掠。。。。。。事无巨细,赵普都统一协调。

    仅仅是兴商这一项,就让颍上县的赋税大量增长,那可不是三两成,而是有望在几年内就翻倍的,这可把颍上县县令乐得合不拢嘴。

    市集刚刚建好,闲不住的赵普又把目光盯向了手工业。

    男耕女织的时代,妇女们除却帮忙农活、洗衣做饭外,就是织布制衣,有多余的能拿出去买点钱,还可以补贴家用。赵普就发现,在这一点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洛阳学院教给了他许多经世致用的知识,也开拓了他的思维。

    男耕女织的时代,能买得起一架织布机的家庭并不多,那些佃户、贫农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只有中农甚至富农,才有这个本钱。而即便是中农亦或是富农,家里的织布机,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因为妇人的杂活其实很多。

    赵普觉得,这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物力和人力。

    赵普的法子,就是由县里出钱,购置织布机,而后分发到村、里,搭建专门的房屋,建造统一的织布作坊,然后把村、里的妇女统计一番,给她们分班,让她们在一天中轮流到织布作坊里来织布。

    这就能充分发挥织布机和人力的作用。

    至于有些妇人不会织布,也不用担心,手艺是可以教的。

    而那些家里有织布机的中农富农,也可以把织布机搬到织布作坊里来,算是织布作坊折价收购。

    织好的布,再由织布作坊统一卖到县里,这样就杜绝了妇人们卖布时被欺压价钱的可能性,得来的钱财,再根据织布作坊统计的工时、产量,分发给妇人们。

    织布厂不扣留一个铜板。

    看似县衙只出力,没有收益,会入不敷出,但布匹到了商铺里,再卖出去的时候,官府是要征税的,所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如此,不仅颍上县的布匹量得到剧增,而且百姓们的生活也得到改善。

    这已经颇有农村合作社的意味。

    赵普还觉得不够,他想起了黄光石,于是在织布作坊出现一段时间后,他又派人去学习黄光石的织布工艺,然后传授给那些织布的妇人们。。。。。。

    当然,赵普在颍上县的所作所为,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在抑制土地兼并的过程中,赵普就碰到了不小的麻烦。这个麻烦来自一个退伍的将校,彼人从军征战时,多有功勋,曾今做到过都虞候的位置,统领数千人马,受伤后卸甲归田,朝廷也有赏赐。

    这样的人回到乡里,自然势力庞大,县令都不敢得罪。

    而广置田产,却是时人的习俗,这名都虞候也不例外。

    赵普在办理此案的时候,不仅受到了来自县令的阻力,也受到了来自都虞候的行贿示好、赠送钱财等诱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赵普的自家房子都被都虞候派人给烧了,自己更是被威胁甚至殴打,差些命悬一线,但他始终没有退缩。

    县里的刑部分支机构,站在赵普一边——此时的县令已经没有断案的职责了,就像布政使没有断案权力一样。

    这件事最后捅到了州里,又从州里捅到了行省。

    行省的刑部分支和御史台分支同时震怒,派遣得力官员一同下到颍上县。

    这件事最终被摆平,都虞候被治罪。

    赵普名扬州县。

    处理完都虞候的案子,时已入冬。

    赵普还是没闲着,他再度动用县里的物力和人力,在乡下兴建书院、兴办教育。按照赵普的说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必读圣贤书。

    赵普更是魄力十足的决定,凡适龄孩童,皆要入书院就读,父母不准孩童读书者,视为有罪,一律收监。不仅如此,赵普更是让书院也教授成年男女读书识礼,鼓励百姓们都做文化人。

    这是赵普在颍上县种种作为中,唯一一项只有钱财付出而没有钱财收入的事情。但赵普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却比任何事时候都用心,他甚至以身作则,在百忙中抽空到书院去教授课程。

    他说,为人不知诗书礼仪,与禽兽何异。

    他说,大唐之所以为大唐,不仅因为百业兴盛、国家强大,更在于每个唐人都明是非、知黑白、识礼义、懂报国。

    也亏得是赵普在颍上县发展了农业、商业、手工业,县里才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教育事业。

    偶然一次,赵普在闲谈中透露,他之所以戮力农业、商业、手工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兴办教育。

    他是从学院出来的学生,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说唐人是大唐的根本,那么培养一代代唐人,才是大唐的根本。

    赵普是读书人,他立功、立德、立言。

    他虽然年少,但在这个冬天,他已经开始总结这一年的为政经验,书写《劝农书》《劝商书》《劝工书》《劝学书》,以此来不断纠正、提升自己的为政水平。

    没有人知道,赵普曾今驻足乡下简陋的书院门外,静静看着书院里的孩童们,在先生的带领下,认真而虔诚的读书。他时常在失神之后,发现自己的手背已经湿润——那是他自己的眼泪。

    赵普知道这一天来的多不容易。是的,他渐渐知道了。

    往前千年,往后千年,有一个声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