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上最坑穿越者-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关各署筹划新官制,同时准备,旬日之内接掌丞相府。”李斯不再说话,只深深一躬。嬴政又道:“官制筹划在廷尉府职司之外,是故,我教蒙毅拟定一卷特命诏书,今夜便送到你府。明晨,廷尉便可会同各署开始筹划了。”

    “臣遵陛下命!”

    次日午后,皇帝车驾驾临丞相府前。

    一切礼仪都是按着新的典则进行的。王绾虽颇感意外,但还是平静地迎接了皇帝。嬴政没有与任何重臣同来,只有驾车的赵高跟随着。君臣两人在正厅坐定之后,皇帝吩咐赵高守在了廊下,也教王绾屏退了厅中吏员侍从,只君臣两人遥遥对案。一头霜雪地王绾大见憔悴,沟壑纵横的脸膛隐隐现出紫黑的老人斑,枯瘦的身架挑着一领空『荡』『荡』的官袍,令人不忍卒睹。嬴政还没有说话,双眼便『潮』湿了。

    王绾却是坦然,不待皇帝开口,一拱手道:“老臣之辞官书,业已于昨日呈上陛下。老臣年高力衰,治道之见又与陛下疏隔,在职在政皆多不便,是以请辞,万望陛下见谅。”嬴政思忖片刻,决意坦诚相见,遂道:“老丞相领政十七年,此前又辅佐嬴政十余年。三十余年来,老丞相全力『操』劳,无一事不以国家为上,无一事不以秦法而决,此间劳绩功绩,不下于王氏蒙氏战场剪灭六国,嬴政何能忘哉!然则,丞相辞官,正当天下初定之期,正当郡县制封建制大争之后,委实非同寻常也。当此之时,你我君臣于治道之歧见,业已彰显天下,且牵涉出《吕氏春秋》旧事。政若不欲丞相辞官,必迟滞国事;政若放丞相辞官,则必落褊狭报复之名。老丞相若为嬴政,不亦难乎!”

    “步步走来,其势难免。老臣于陛下有愧,于国家无悔。”

    “力主封建,再行辞官,老丞相皆无私念,于嬴政何愧之有哉!”

    “老臣恳望陛下。但以国事为重,毋以老臣为念。”

    “以国事为重,嬴政只能使老丞相淡出朝局了……”

    “老臣,谢过陛下。”

    “敢问老丞相,可否领博士学宫,以正天下典籍?”

    “重『操』文信侯之业,老臣愧不敢当也。”

    “如此,老丞相……”

    “臣本老秦布衣。园林桑麻,此生足矣!”

    默然片刻,嬴政离座起身,对着王绾深深一躬:“为图天下大治,嬴政宁负褊狭报复之名,送老丞相辞官,不得已也……”王绾颤巍巍起身,正要说话。嬴政一挥手高声道,“大庶长赵高,录朕诏书。”赵高大步走进,坐进旁边书案提起了大笔。嬴政站定,肃然道:“始皇帝诏命:致仕丞相王绾。以彻侯之身归乡,咸阳府邸仍予保留;食邑加封千户,着内史郡每年依法奉之。”

    “陛下!……”

    王绾老泪纵横,欲待拜下谢恩。却被嬴政一把扶住了。这时,嬴政才郑重地问到了一件大事:“老丞相去官,何人当为丞相?”“丞相之职,非李斯莫属。”王绾没有丝毫犹豫,显然是早有成算。嬴政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头泛起了一阵淡淡的暖意。他想知道,也必须知道,王绾举荐二十余名博士就任郡守县令。究竟是蓄意为封建制张目而侵蚀郡县制,抑或是全然基于安抚人心?而这一答案,只能隐伏在王绾举荐丞相人选之中。所幸的是,王绾终归有大道之心,这使嬴政心头在处置王绾辞官事件上的阴霾大大地淡薄了。嬴政不想更多地勾起王绾地既往话题,于是再没有多说,留下了两车王酒,便回皇城去了。

    旬日之后。李斯顺利地接掌了丞相府。

    为确保郡县制快速实施。始皇帝召回了将军中最具政才的冯去疾、冯劫两人。在李斯筹划官制期间,以推行郡县制为轴心的丞相府政事。都由二冯联袂处置。李斯则一力会同相关各署,谋划新朝官制并拟定各署首任主官人选。此时新政初开,举国官署热气蒸腾生机勃发,李斯与一班大员同心协力反复会商论争,历时一月又一旬,新官制方略摆上了皇帝案头。嬴政身着一领吸汗地麻布大衫,大开书房门窗通着风,散披长发,铜网香炉燃着驱蚊的艾蒿,悉心揣摩了一夜,提起粗大的朱笔批下了十七个大字:“郡县统治,官制提纲,集权中央,施治四方。可。”

    始皇帝诏书颁行朝野,广袤的帝国再一次轰动了震惊了。

    短短两三月之内,这个皇帝新朝便接连推出三大创制,件件都是震古烁今的创新之举,天下臣民目不暇接,一次又一次地震惊着议论着。无论都市城邑,无论亭里村畴,无论边陲山野,无论商旅百工,举凡有人聚汇处,人们无不兴奋万分地惊叹着争论着。惊叹着新朝新皇帝超迈古今地胆魄,宏阔无比地新政,争论着如此背离传统根基究竟能否长远立足?

    列位看官留意,此时帝国尚未爆发“禁议”事件,战国议政之风犹存,言论之自由奔放依旧。连番大事激『荡』不绝,天下公议自然风起云涌。如今新官制颁行,可谓最切近士人利害的大政。士人历来是天下公议之主导阶层,辄遇关乎入仕生计地大政颁行,种种议论自然更是激切。然则,公议风行天下,毕竟还是有主流的。无论是士人,还是百业庶民,细细品味新官制之后,还是对新朝地气度与胸襟不得不由衷地敬服。即或是六国世族,除了狠狠骂几句背弃王道必遭天谴之类的大话,也实在无法找到一处可资攻讦的实际弊端。至少,新官制以及其后颁行的任官诏书中,多少煌煌大位,却没有一个皇族子弟!仅此一点,庶民们已经对老世族地任何攻讦都足以嗤之以鼻了。

    列位看官且品味一番帝国这一绝世创制的全貌。

    帝国新官制地总体风貌,完全体现了李斯对始皇帝阐述的总纲:以郡县一治为根基,以集权求治为宗旨,以施政治民为侧重,以治权集于中央为轴心。在此明白无误的总纲之下,帝国新官制从上到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施政体系。这一施政体系分为四级系统,层层辖制。从皇帝宫殿直到村畴乡野,一体纳入治道。

    其一,中央决策系统:皇帝系统。

    在帝国开创的官制中,所谓皇帝最高权力,不是仅仅由皇帝一个人来实施,而是由围绕皇帝建立起来地一个政务系统来完成。帝国新官制中地皇帝系统包括:皇帝本人,郎中令,尚书丞,奉常,卫尉,太仆,宗正。将作少府,大内,太子太傅。也就是说,皇帝总领九大机构,行使国家最高决策权力。在这九大机构中。主要的辅助决策机构是郎中令、尚书丞、奉常、宗正、太子太傅五大机构,其余四大机构为皇室事务机构。

    其二,中央政务系统:以丞相为轴心的三公九卿系统。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称谓,来自周室官制,为太师、太傅、太保,为远古官制中地位最为尊崇地三人。春秋战国之世,三公之实不在,三公之说犹存。多为对地位尊崇的权臣的一种敬意说法。帝国官制明确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便是确立了这三个机构的政务轴心地位,与周代三公地“协理阴阳”之类地虚事有本质地不同。帝国三公。各为一个系统——

    丞相综合系统:开府总领国政,设左右丞相,亦称相国,多有下属事务官署。

    太尉兵政系统:开府总领涉军政务,以老秦国尉府扩大而设。

    御史大夫监察系统:开府,监察百官并天下郡县,以原御史署及原国正监扩大而设。

    三公之下为九卿。九卿者,分别执掌九大领域之施政系统也。之所以将九卿置于三公之下,其实际作用在于明确层级权力:九卿在三公领导之下施政,以保不政出多门。九卿之中,五卿隶属皇帝系统,四卿隶属三公系统。三公之四卿为:廷尉,治粟内史,典客,少府。

    九卿之外,帝国尚有若干散官机构,或归皇帝系统,或归三公系统。中央主要散官机构是:客卿,博士学宫,中尉,内史。

    其三,郡县施政系统:郡守县令为轴心的地方系统。

    郡官主要是: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郡法官,郡卒史,主簿,断狱都尉,牧师令,长史。

    县官主要是:县令、县丞、县尉、县法官、狱椽等。职司与郡同名官一致。除此之外,县府有若干办事吏:道啬夫,仓啬夫,田啬夫,苑啬夫,厩啬夫。

    其四,乡官系统:最基层的三级民治——乡、亭、里。

    这个最基层的治民系统。当从最下说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