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难为 作者:赵十一月-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着皇帝的心思:他不想见儿子和儿子没孝心不来请安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他年岁渐长又只剩下两个儿子,心里自然也是有所期盼的。原本,景王有个宠妃母亲,时不时的就在皇帝耳边念叨“景王的孝心”,对比起见着自己就躲的裕王,皇帝心里自然更加偏心景王。可裕王现今时不时就来,皇帝一颗心又渐渐往裕王偏一些。
  这一日,裕王是来和皇帝谈宁安公主和驸马的事。
  去年,裕王和皇帝说了宁安公主的事,礼部和锦衣卫挑了好些人,宁安公主本人也悄悄在后头看过了,这才选出了个李和。此人乃是河北宁晋县人,一双剑眉极是英挺,颇有些才气。宁安公主躲在屏风后面瞧了好几眼,脸都有些红了,悄悄就点了头。
  皇帝疼女儿,不仅提了驸马的岁俸,还赐了宁安公主仁寿、未央二宫,更有一千一百五十四顷八十六亩的庄地。自从成婚,这两人夫妻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不久便有了喜讯。
  裕王早早得知,特意赶了个早来和皇帝说此事:“说来也是巧了,儿臣昨日回府时正好在府邸门口遇见了个道士。儿臣想着,到底是方外之人,既是遇见了也算是有缘,便让人招待了茶水。哪里知道那道士喝了茶,就让人来恭喜我,说是亲眷近日将要有喜讯。”
  皇帝素来喜欢听这些“神啊鬼啊道士啊”的事,闻言不由一笑:“哦?”
  裕王心里早早打好腹稿,接着说道:“父皇你是知道的,儿臣府上并无半个侍妾,四弟那里虽是有了消息但也并非近日,后来一问,竟是宁安有了!”
  “这倒是巧了。”皇帝沉吟了片刻,语气微微有些沉。
  裕王跟着一笑:“是啊,确实是巧了。我上公主府去看他,她自个儿也才刚刚请了太医来看脉呢,正好就撞见了这件大喜事。宁安本是立时就要来和父皇说得,只是我怕她身子弱,舟马劳顿不好,这才厚着脸跑来替她和父皇说一声。”
  “她这才几月?是要好好在家养着。”皇帝膝下只有二子二女,宁安公主又是他素日疼爱的,听着裕王这话亦是不假思索的点了点头。
  裕王连连称是,顺嘴恭维一句:“宁安说了,都是因着父皇您的恩典,她和驸马才有今日。若是得子,便取名‘承恩’,以报父皇之恩。”
  皇帝素来冷淡的面上不免露出一丝笑来,口上却道:“她有心便是了,孩子还小,都不知男女呢。”
  裕王笑着附和了几句,果是把皇帝说得高兴起来,于是又说起要给公主府的赏赐一事,说着说着便忘了时间。等到午膳时候,太监李芳上来请示:“陛下,时候到了,该用膳呢。”
  皇帝想了想也没赶人,直接和裕王道:“行了,你留下吧,正好和朕一起用膳。”
  虽说皇帝每日里吃素,御膳也没好吃到哪里,而且对着皇帝吃起饭来规矩更多,没有自家里的自在。但这却是少之又少的恩典啊。裕王心里虽是有些嘀咕,面上却还是受宠若惊,用手把眼睛搓红,连连道:“等小承恩出生了,儿臣这个做舅舅的一定要给他送份厚礼。儿臣,儿臣长这么大还没和父皇吃过几顿饭呢。”
  皇帝见他红了眼睛,心里倒是一软——他平日里确实是对这个儿子不太关心。他抬手用拂尘拍了拍裕王的肩,冷着脸笑骂了一句:“好了好了,多大的人了,一顿饭就哭起来了?日后还敢指望你什么。”
  裕王听着这话音就知道皇帝心里干脆端起了端起来做儿子的委屈模样,小声道:“儿臣这是喜极而泣。”
  皇帝果是被他这模样逗笑了,顺嘴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朕吃素,你们小孩家总也吃不惯,这才没叫上你们。”
  裕王连连点头应是,小白兔似的跟着皇帝。
  正好,午膳上正好有道糖拌藕。
  裕王心念一转,倒是提了一句:“儿臣听人说,这糖拌藕还是在江南吃最有滋味。”
  皇帝瞥了他一眼:“你一辈子都没出过京,是听哪个说的?”
  这话却是有些险了——裕王府的几个讲官都不是江南人。他若是说起旁人,反倒要引起皇帝对他“结党营私”的怀疑。
  裕王心中咯噔了一下,摸了摸鼻子,应声道:“这倒是忘了,许是那本书看到的也不一定。”
  “你这记性,是该好好长长心了。”皇帝若有所思却也没再追问下去。
  裕王心一跳,斟酌再三还是在狠了狠心,故作无意的叹气道:“不过如今江南倭寇横行,老百姓怕也吃不着什么好的。”他稍稍一顿,轻声道,“说来,那张经已死,不知父皇你可选好新总督了?”
  皇帝本还稍见柔和的目光立刻就凌厉起来,他抬目看着裕王,一字一句,缓缓道:“是谁教你问这个的?!”
  顶着皇帝犹如刀剑的目光,裕王本人都快要坐不稳身子了,本能的想要跪下求饶,甚至,他下意识的就想要顺着皇帝的话音把这锅丢给别人。
  但是,他到底不是当初那个只听着皇帝声音就吓破胆子的裕王,他咬紧牙竭力稳住气息,轻声道:“是,是儿臣自己想的。”话一出口,虽然还顶着皇帝目光的压力,可他还是有些发颤的舌头倒是自在了不少,流利的把话接着说了下去,“儿臣今日乃是凑巧才和父皇用膳,更是凑巧碰着了糖拌藕,吃了这么一顿。这话,就是顺口……”
  皇帝闻言微一思忖,倒也知道他说的是真的,于是手一摆,便道:“你啊,朕就随口一问,瞧你吓得这熊样。”
  裕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睁大眼睛,故作委屈的道:“都说虎父无犬子,儿子若是熊样,父皇又是什么样?!”
  这话说得倒是难得的大胆,皇帝颇是得趣,有些受用,详怒的瞪他一眼:“行了行了,朕就几句话,你倒是一车轱辘等着。”他心里受用,面上便显了出来,索性放下筷子,让边上伺候的李芳拿了笔墨写了张小纸条,“把这字条送去严府,给惟中。”
  裕王心一跳——惟中乃是严嵩的字。皇帝唤臣子一般都是连名带姓,这会儿用字来叫,可见严嵩受宠。他心里很是好奇,忍不住往那纸条上看了眼。
  有了先前那几句话作底,皇帝这会儿倒也计较,反倒把字条往他的方向斜了斜,问他:“看清了?”
  那纸条上写着几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这话似乎是再说“胡宗宪似乎升的太快,该怎么办?”。
  裕王知道这些事不是自己这个“不关心朝事”的亲王该知道的,他心中一凛,故作无知的点点头。
  皇帝顺嘴考问他:“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皇帝本人博闻强识,最喜欢卖弄知识,往日里常常写些小纸条给朝臣,让他们猜“圣意”。当初还写过一张“卿齿与德,何如?”的字条捉弄徐阶。徐阶刚拿到手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这话翻译一下便是:你的年龄和德行,匹配吗?这皇帝可是顶头老板,他要是怀疑徐阶的德行,徐阶还要不要在朝里混了?好在,徐阶后来静下心一想,还是明白了皇帝的本意:这里头的德不是德行,而是朝中的大臣欧阳德。这句话不过是个调侃:你和欧阳德的年龄,谁大?
  裕王此时哪里敢接口,连连摇头:“儿臣素日里在府念书,不知朝事,哪里明白父皇圣意?”
  皇帝极具深意的看了他一眼,忽然开口教训了几句:“君王驾驭朝臣,恩威二字必不可免——施恩,要是大恩,叫人感激涕零;行威,就以重刑,叫人心存畏惧。平日里,偶尔也要行非常之事,叫下臣明白什么是‘君心莫测’,从而不生贰心。”  
  裕王心里其实不大信服皇帝这话——他私心里觉得皇帝这是求神问道久了,学着那些道士装神弄鬼起来了。他自小跟着高拱这一帮子做学问、学孔孟之道的学习,信奉的是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一贯觉得:君臣之间自有恩义。
  不过,皇帝难得说出这般的话来,裕王面上不免作出受教的模样,连连点头,道:“儿臣明白了,谢父皇教诲。”
  皇帝见他这模样又觉扫兴,冷眼骂道:“榆木脑袋!”
  话已至此,两人都没了继续说下去的心情。
  父子两个收了声,安安静静的把饭个吃完了。饭一吃完,裕王就被皇帝赶着走了,他俯身行礼,顺便在临走前把今日的来意给道明:“儿臣瞧着,府上那个道士能算出宁安的喜讯,想来也是颇有些神通,不若让他来西苑给父皇尽忠?”
  皇帝见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