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力量-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节的假期过完后,蒋经理再次回到公司。相关的工作都安排好了,动身的日子也定下来了。可是快到出发的时候,他再次变卦,跟楼忠福说不去。楼忠福再次挽留,但他还是决定离开。    
    他去了另外一家建筑公司,仍然做第一副经理。可是这个公司却接连两年都亏损,实在撑不下去了。蒋经理只好离开,再次另谋出路。楼忠福知道了他的处境,也知道他有回头的意思,只是不好开这个口罢了。    
    这时候,楼忠福又主动来了。他向蒋发出邀请,说三建需要他,也欢迎他。蒋也总算放下了心理包袱,回来了。    
    “楼总,真不好意思。”    
    楼忠福一拳打在对方肩膀上。    
    “兄弟这么说就见外了,你这样的人才,我们什么时候都需要。过去的就过去了,一切从头开始。”★    
    收服人心的事情确实不容易,通过这一系列“绣花”、“劈柴”的努力后,楼忠福在公司内部的威信一步步确立起来。但改革年代的“企业政治”毕竟不同于过去的“革命政治”,“越穷越革命”的规律不适用于企业经营。在企业的蓝天下,个人威信和魅力的光芒,是无法在空气中被“光合”成“马儿的能量”的。马儿要跑,就得让马儿吃草。    
    对外部体制力量格外重视的楼忠福,显然也没有忽视这个问题。他对企业内部利益激励问题有清醒认识。他很明白,没有形式上的东西,就没有在外面“行船的身份证”,也无法约束和管理本来就十分松散的工人队伍,更无法铸造“铁打的营盘”。但要凝聚人心士气,激发团队战斗力,归根到底还得靠合理的利益激励。所以一出任经理,他就对职工说:“集体企业没有靠山,也没有铁饭碗,我们是靠自己双手拼搏吃饭,不是靠着政府吃大锅饭,所以我们的待遇一定要比国有企业好。我们要让承担经营责任风险的施工队长们首先成为万元户。”    
    这不是空头许诺,而是说到做到的。1985年底,东阳三建派张伟钢等年轻职工去杭州参加培训,上课老师是浙江一建一位姓王的工程师。他当时每个月拿78元工资,加上年终奖金和平时上课的收入,一年总收入也就在1500—1600元收入。当年轻的张伟钢告诉他的老师,自己一年也能拿这么多的时候,这位王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他瞠目结舌地说:“你们乡镇企业真有钱!我这个国有企业的工程师连你们一个普通职工都不如。”★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要说收入高,东阳三建的施工队长才是最高的,他们是拿利润分红的。当然他们也承担最大的经营风险,为公司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当中很快就成长出一批光荣的万元户了。    
    除了收入比国有企业高之外,公司每年年终都搞评选先进之类的活动,对先进者论功行赏。上世纪80年代物资短缺,热水瓶、手表、自行车等物品奖励,都能让职工高兴一阵子。    
    这些措施并不新鲜,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到。没有两下“劈柴力”,一个体制外的乡镇企业,也不敢随便在待遇上跟国有企业比高低。


第一部分 时间开始了第11节 麻烦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人的确是很聪明的,虽然中国的圣贤说不出“我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无知”这样伟大的醒世恒言,但中国人对人的认知能力是足够清醒的,所以才有“于无字处读书”的智慧提醒。    
    人们获取知识和取得进步的途径,确实不只有书本和学校,而且书本和学校往往都不是效果最好的途径。“社会大学”中的“现实课程”,往往比教室内的书本来得更加深刻和有效。马克思也曾说过,社会需求比办十所大学更能够推动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的楼忠福,虽然时时为自己只有小学毕业的教育经历而感觉不安,并在出任经理后如饥似渴地看书、读报和进修。但是让他得益最大、进步最快的,可能并不是这些“有字的学习”。现实工作中的麻烦和困难,也许才是让他进步最快的老师★。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都走出了过去的单调,颜色、面料和式样都在不断地丰富起来。“干部装”虽然还是比别人多个兜兜,但更为神气的西装革履显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泳装表演在争议中出现,而各种式样豪华的洋楼也从土地上冒起。1986年东阳三建所承建的一个工程要求铺设玻璃马赛克,这是一种新的建筑装饰材料,东阳子弟们以前都没有见过也没有使用过。土八路碰见坦克车,自然是土法上马,按照过去老经验来做。可结果却是耗了工时又废了材料,搞得乱七八糟而毫无进展。那时候盖楼房是特别讲进度的,工钱尚可商量但进度却必须保证。无奈之下,楼忠福只好出高价钱到别的工程队请师傅了。    
    其实这次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麻烦,跟另一个教训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是在1986年,东阳三建承揽了国家兵器部富阳疗养院的工程。东阳三建是以“投标”的方式取得这项工程的,但是那时候中国建筑市场还不知道投标为何物。所谓的“投标”,只不过跟农村“标”一堆猪骨头一样,在信息极不详尽的情况下凭眼力和经验估价,如果双方觉得合适就成交罢了。这个工程坐落在浙江富阳县风景秀丽的千岛湖景区内,楼忠福本以为这次是拾到宝了。可是随着施工开始,各种信息逐渐清晰和具体之后,才发现以260万承包来的工程,实际造价竟然需要400万。140万的亏损放在何时何地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楼忠福和公司的同事都傻了眼,怎么办才好?是丢盔弃甲地逃跑呢,还是把问题摆出来争取对方的谅解和补偿呢?    
    然而,麻烦大了,有时候事情反而好办。楼忠福无奈之下,只好到北京找建设单位说明事由。对方也知道情况属实,虽然双方签有合同,但是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合同,而不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显然对双方都有麻烦。最后北京方面从实际出发,补充了一个协议,东阳三建继续抓紧施工,保证工程按时间、按质量完成,当然对方也要确保三建不赔钱。一个天大的麻烦,一转眼就变成了柳暗花明★。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同年发生在宁波的另一场麻烦,可就没有这么顺当了。东阳三建是在楼忠福出任经理后才开始进入宁波的,经过一年多的开拓,1986年基本站稳脚跟,业务也开展得不错。能成此局面,宁波施工队长李昌仁功不可没。这年他负责的一个工地,由于管理上存在众多漏洞,工程还没有完成一半,资金就超过预算。可是李昌仁还没有觉察,这个情况是由公司会计发现的。根据会计的初步估计,整个工程可能要亏损50万左右。    
    这个消息在公司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楼忠福立即从东阳总部派出“老建筑”杜洪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进驻宁波工地,一方面是核查账目,另一方面是保证工程继续顺利进行。    
    但是工地一线民工早已成了惊弓之鸟。他们判断,整个工程亏损这么大,哪还有钱发工资,就算发得起工资也很低,赶紧走人吧!所以工作组还没有到,他们就已经卷起包裹一哄而散了。集体企业的灵活性,在这个时候成了一种“负优势”。当然这也不能怪这些农民兄弟,他们不是国有企业的“工人贵族”,有国家的大树可靠、有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保障,他们才刚刚成为脱离集体的“自由人”,风险自担、冷暖由己。    
    自由的和尚是可以跑的,但东阳三建的庙不能跑,楼忠福这个方丈更不能一走了之。工程还必须继续,进度还必须保证。这不仅是亏损多少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公司信誉、名声和未来发展的问题。这个烫手山芋,楼忠福和三建公司必须继续抓着。东阳工人不愿意干,就到温州、江西、安徽等地去找愿意干的人。为了稳定军心保证进度,楼忠福下令保证工人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干一天发一天的工资,干得快干得好的还有奖励。    
    最后,工程按时、合格完成,而整个工程亏损则是87万元。87万元正好是楼忠福1984年出任经理的时候,城关建筑公司的资产总值。这一仗自然是损失惨重了。    
    年来年去,冬去春来。1987年,还是在宁波,东阳三建的麻烦又来了。这年8月,《宁波日报》头版登出了一篇题为“黑手莫伸,伸必被捉”的新闻。熟悉中国政治文化的人,从题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