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好你的嘴-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息。诸如某某家黄花闺女未婚先孕、诸如某某为了攒钱买贵的衣服都饿昏了好几回了,等等。 总之,在谈资者嘴里,只要有鼻子有眼,天下事都没有真与假之分,只有说者与传者的快感。    
        女人的谈资嘴更让人可憎的是飞短流长地发牢骚、讲怪话。可想而知,把几个女人的牢骚和怪话都加起来的话,被含在她们嘴里“横”的哪个人还像个人样?平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女人数落自己的上级,诸如“我的那位主管很差劲耶”“我们老板娘也太没修养了”“我们公司待遇比你们公司差远了”云云,男人听了可能会左耳进右耳出地赔赔笑脸,而若是也有谈资劣习的女人听了,欲意“加盟”,被“资”者恐怕就得遗臭万年了!    
        背后谈人的资这还不够“地道”,更“地道”的是当着异性的面评人之头品人之足,卖弄风骚。被这种谈资嘴击中的男人自然很不幸,也很无奈。毕竟,对于女人,男人总不能像对待自己的同类一样——可以用武力解决,如果你气不过来真有动手之念,只怕是拳头刚在空中划道弧线,那边已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于是你放下了拳头,于是她过后变本加厉地谈你的资。那么,男人怎么做最明智呢?像法国著名画家贝罗尼那样:虚心接受。    
    贝罗尼有一次在瑞士的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叽叽喳喳地谈起了资。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听着她们的“指点”都——修改过来,末了还谦虚地对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在车站又见到那三位妇女,其中一个妇女便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正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当着人家的面谈人家的资,实在是失礼得很,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以那三位英国妇女及贝罗尼为镜,请读者诸君各自为之一照吧。在我们中国,有多少那三位妇女,又有几个贝罗尼呢?    
        如果谈资嘴只属于女人的“专利”的话,我想这个话题就没有必要往下谈了。问题是,这种坏毛病在一些爱神侃的爷们儿身上也不少见。    
        “勤劳与勇敢”是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层皮,然而这层皮却裹着个一层惰性与痞性并发症的曩!在饭馆、在餐厅、在咖啡屋或酒吧,甚至在办公室,你稍一留神,常常能听到一些厌世、颓丧的男人诋毁他人或团队形象的恶言恶语。他们大多以讲风凉话、讲荤话的形式消解自己胸中的积怨与不满。他们不但自己不求上进,而且常常冷言冷语地讥讽身边有上进心的同事,以致一些有趋同心态的人在得到领导赏识之前,信心受到谈资者的干扰,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提早放弃上进的追求,亦与谈资为伍。    
        更可恶的还是一些在国营企业拿着基本工资,什么事也不能干,又不具备开除条件的闲人,他们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一张闲杂的嘴始终就没停过。这种团队“混混”,迄今为止仍是国营企业无法解脱的人事包袱。    
        谈资嘴还有一种讨人嫌的语言方式,就是以个人的好恶“指点江山”。这号人其实肚子里没有什么真东西,专挑社会上能迎合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潮流进行毫无责任的狂贬,以为这样做能从中抬高自己的社会身价。比如对新艺人的挑剔,足可以三句两句把人家说得连狗屎都不如。前段时间新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播出了,至于媒体的评价,不管是褒是贬,都不失分寸,让人读了都觉得有些道理。说句大实话,我也不太喜欢演郭靖的那个演员,但我的两个哥们儿似乎在这一点上成了难得的知音,一提起那个演员,便口沫四溅地一阵声讨,就这还不够,后面接着一长串的话都是极为低俗的人格侮辱,让我听着颇不自在,心想,他要是跟那些年轻的追星族说去,看他这张谈资嘴不被人一顿扇才怪呢!    
        舌根无骨,竟能通过谈资造骨塑形。有多少无聊之事,正是谈资嘴之所造!一个人的嘴若被人冠予“谈资”之臭名,无疑是最难管的十二大坏嘴之第一大坏嘴也!    
    


第二部分 最难管的十二大坏嘴!第12节 照本宣科

    古有“鹦鹉学舌”的典故,其中学舌的原意是模仿别人说话。鹦鹉嘴比喻的是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别人也说什么。就像鹦鹉学人说话那样,呆头呆脑地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宋朝释道原在《景德传灯录》有载:“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为无智能故。’”    
        鹦鹉可爱,是因为鹦鹉没有自己的思维,唇舌却非同反响;人若是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愣有鹦鹉嘴似的唇舌非同反响,那还叫什么人呢?比如你身为一个部门主管,在听候老板用语言安排任何任务时,你先是听他耳提面命,接着照本宣科地向下属传达他的指令,无奈你根本没有领悟他所言的精神实质,结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话给传拧了。    
        只要大脑没有坏死,人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自发性思考的产物。如果放弃自发性思考,不说话又会窒息,那当然也就只能跟着别人的“屁”聊解寂寞了。    
        为什么好好的人非要跟鹦鹉似地学人说话呢?依我看,胆小求稳,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胆子小,自然怕担事,更怕担责任,只求自己能四平八稳地当一个老好人。要是这样不说话也就罢了,问题是还有一怕——怕因为不说话而遭人冷落,于是就不得不张嘴说说话。说话说什么话呢?张三传了个绝对新闻,李四报了个最新消息,后面还有王五马六尚未知晓,跟着传吧,反正有“原版”可证,传者不用担事即可。鹦鹉嘴在平常就喜欢叽叽喳喳,没事“说着乐”。但对他人而言,就是说得越多,人家越觉得犯困。如果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地把一个消息说了好多遍,那么这个消息即使再惊奇也会变得毫无光彩、平淡无味。    
        但凡鹦鹉嘴者脑细胞组织储存的尽是声像的条件反射,这和人类所倡导的独立思维相去甚远。太多的人吃过祸从口出的亏,这种教训足以让一些人诚惶诚恐地管好自己的嘴,别人没做过的事莫做,别人没说过的话莫说,逢人遇事只当自己从着众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充当传达者、跟呼口号者,只要道德犹在,精神与意志的沦丧算不了什么。这类人看似管好了自己的嘴,实质上只能算是一只比鹦鹉肥硕、却无观赏价值的无聊肉身。    
        别以为鹦鹉嘴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就算你只会人云亦云,因为你没有分析能力,所传之语又均有“出处”(亦即出于他人之口),所以恰恰是有了你这种鹦鹉嘴,才会把一些本是“有聊”之事传成了无聊之事。有谚语说,“流言止于知(智)者”,意思就是说人是有脑子的,既然有脑子,就要用自己的脑子去了解事实真相,不要像鹦鹉那样,只会跟着别人说什么也说什么,否则,社会上就会四处布满流言蜚语。    
        以上诟病的鹦鹉嘴还是民众中的鹦鹉嘴,如果这种嘴作为一种病症,波及到一官半职或学者身上,并“落实”到他们的职业中,情况又会怎样呢?    
        我用一句话概括,叫“寡廉鲜耻”!    
        如今随着物欲的膨胀,追求金钱的单一性期待使越来越多的人在人际交往的素养上趋于蜕化之势。相反,那些本来有真才实学的智力者或有政治头脑的管理者的能力却开始萎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拿不出什么有创造性的东西,只会跟着所谓的经验随波逐流,光长一张鹦鹉嘴,人云亦云。在这种“大背景”下,大话、套话、官话之类不冒政治与经济风险的“学舌话”便成了各类团队各种会议的主流。会议结束,该混的还混,该歇的还歇,只要不涉及金钱、利益,大家相安无事!    
        这帮?着脸皮拿着“纳税人”的钱装模作样的学者或管理者,既无真知灼见,又无讲真话的胆量,在某些更高层的领导者眼里可能是“听话”的楷模,但就从他们光长一张鹦鹉嘴这一点来看,他们无疑只是不值国人期待的尸位素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