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好你的嘴-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时、视人、视事、视场合——这是说话的四大前提。其中,“视人”是一件很难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因为“视人”不仅要看其外在,还要关注其内心之所想。世间万象,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把话说完,而忽略了“听者”余后之所想的话,冷不丁哪句话得罪了谁,弄不好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意”实质上就是指对说者本意的曲解,甚至造成不良反应。无疑,“听者之意”是个不好伺候的玩意儿。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可能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因为可能你是无心说出的话,却给他人造成了莫名的痛苦。除了利益之争而辩,谁又愿意看到自己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呢?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都快到点了,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一则故事虽然纯属杜撰,如果不认为说话者有愆尤,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些走掉的客人统统都是蠢蛋。但若是回到说话者角度来看问题,更深层的谬误便出来了:这个请客的主人显然是忽略了自己的出口之言与言下之意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没想到的当属你的无心,但在场的客人对你的言下之意难免会从另一个极端加以引申,以至出现如上那幕连环性的“走客”误会。我看要是追究其罪的话,该罪当归主人自己的无心口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另一个含义是基于听者处于隐形状态而论的。俗话说“墙有缝,壁有耳”“路上说话,草窝里有人”“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些大抵都是对说话者“防隐”意识的一种告诫。尤其是本身就是带有隐性的话,如果说话时被他人偷听了,那可就危险了!    
        且不说出门在外有多少天灾人祸,光是平常说话时稍稍一不留神,身边一个陌生人也许就会把你的存折掏空。    
        说者无心,往往表现在身边的人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有一位王女士坐车到异地办事,当她掏出手机打电话时,才发现手机里预存的话费已经用完了,王女士就借车上售票员的手机给她的一位亲戚打电话,让他去买一张100元的话费卡充到手机里来。一会儿,对方就来电告之将卡买好了,叫她记一下卡号和密码。王女士掏出自己的手机一边摁键,一边大声和对方核对着号码。    
        听者有意,这大多属于防不胜防的小心眼之人。还接着前面的事往下说。等王女士将所有号码摁完后,以为钱已充进自己的手机里了,可一核对,还是没有钱。她以为搞错了号码,又和对方进行了核对,并没有发现任何差错。后来,王女士的亲戚拿着卡到售卡点,经查卡里已经没有钱了,售卡点告之已经被充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据售票员反映,当王女士和亲戚核对号码的时候,有个小伙子也拿出手机摁键,王女士说一个他摁一个,当王女士说完不久,小伙子便起身下车,一溜烟走了。无疑,那个小伙子就是通过偷听卡号密码的方式窃取了王女士的话费。    
        那位小伙子作为听者有意的受益者,因其无德理应受责,但我们更应该感到可怖的是:因为说者无心,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仍然在没完没了地重复着这位王女士的错误呢?    
        这起事件给每个人敲响了一个警钟:管好自己的嘴,不仅仅是在熟悉的社交场合,同时也要留意自己身边的草草木木是否也长了邪恶的耳朵!     
        人的五官各有各的敏感专长。因思考而说,因听而思考,这两个敏感区的一来一去,耳朵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听者之意”的亏了。    
        对于曲解者,说话的人总是感到很委屈,可能他本是好意,但听者却敏感过度,扭曲了说者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甚至会神经质地乱加引申,产生悲观和逆反情绪;对于深解者,那都属于地道的邪恶之徒,说者就更不舒服了,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王女士,她怎么会想得到,就连这么普通的对话,也会为一个陌生的“有意”者“听”了引出祸端来呢?其实归结起来,还就是要怪自己的嘴太轻,管不住。    
        当然,从“听者有意”角度的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是天下最难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这就说明,在为人处事当中,说话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尤其是声量控制、遣词用句等方面要格外的谨慎小心,否则就很容易遭到他人之“意”的曲解或深解。    
    


第三部分 舌为利害本,嘴是祸福门!第31节 何必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个人说话说多了究竟是好是坏?有人拿这个问题请教墨子。墨子回答说:“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叫人们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的是时候就行了。”墨子是通过青蛙、蛤蟆与公鸡的比较,提醒世人:话说多了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有许多坏处。    
        平常与人相处,对话是难免的,但你若是一说起话来就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中心,滔滔不绝,就会留给他人一种“话虽多修养少”的感觉。况且话说得多了,出言不够慎重,难免又在无意间得罪了别人,弄不好就要惹出一些事端来了。俗话说“言多必有失”,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话说多了容易出现口误而导致“祸从嘴出”,这可是有太多的例证可查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多言”无益,比“多言”更无益的是刻意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些人为了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所谓知识底蕴,便找一切有人的地方与人“死说烂道”,极尽所能地“卖话”,自以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简直精彩得不得了,无奈他先天不足,话说得再多,远兜远转地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以致听者纷纷昏昏欲睡。然而这种冷落似乎并不会让他那张滔滔不绝之嘴因此而收敛,若逢得谁很客套地捧他两言,他那“说话”的“热情”就更拦不住啦!殊不知非理性的热情会让人情绪同样处于非理性的亢奋,有多少为求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彩,反倒造成口误连连?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交谈而出现口误还能让人一笑了之的话,那么一些高级领导人也张嘴闭嘴就犯这类低级的毛病就叫人实在是笑不起来了。即使口误本身有些可笑,但因为出自高级领导人之口,所以留给人们更多的则是困惑——此乃语不想惊人都难啊!    
        最近,有关美国总统布什的新闻被许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别的不提,仅是他为追求讲话达到尽善尽美,结果屡屡造成既不善也不美反成嘴拙的口误例子就足够腌他老人家一菜缸子。    
        《环球时报》提及美国总统大选的日益临近,布什开始了全国性巡回演讲,这本该是他好好表现自己的机会,谁知道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又犯了说错话的老毛病,而且这次犯的错误比以往历次都要严重。《环球时报》援引的美联社报道说,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8月5日在签署国防拨款法案后就反恐问题发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