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实的盗墓-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还想到一个办法混弄日本人,害怕日本人在来搜查,就找来了一个小铜鼎,滥竽充数,这一招还真的骗过了日本人,至于这个小个铜鼎,是真是假,现在也说不好了,有人说,小鼎也是真的,也是吴家在自家地里挖的,有人说,这小个的铜鼎,就是吴家找人仿制,特意混弄日本人的。这个无从考证了。
    从这以后这个大鼎就埋在吴家的东屋子地下,外界还真的以为这个国之重器真的叫日本人抢走了呢。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也打听这个大鼎的消息。但是一直什么也查询不到,安阳县的参议院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吴家的一个人逮捕入狱。当年日本人从吴家搜走过一个鼎。吴家害怕真的以汉奸罪治罪。就说出了这个大鼎的下落。
    大鼎从吴家的东屋子里面挖出了,接下来就引起了这个大鼎的所有权的归属,这个大鼎因该算谁的呢,因为这个大鼎是非法挖出来的,最后被安阳县政府没收了,交由县古文物委员会展览。还一度展出过。
    当年恰逢蒋介石六十大寿,驻新乡的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的司令员王仲廉搞到了此鼎。讲这个鼎作为“寿礼”通过火车运往南京,还派出了一只护卫队保护此鼎的安全。
    王本意送鼎给蒋介石是讨他的欢心,当时日本人也投降了。“问鼎天下”,没有想到马屁拍到马蹄子上面去了,蒋介石把王大骂一顿,
    很多朋友不明白,当年宋美龄可是收了孙殿英从慈禧老佛爷嘴里抠出的夜明珠,这个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鼎是国宝,那么大那么重,一路招摇的送到了南京,这世人皆知啊。如果收下了,外界还不骂“老头子”是敛财狂?
    礼重惹祸,何况这还是国宝啊!当年端方曾用毛公鼎给袁世凯的第五子袁克权的妻子当女儿嫁妆,袁世凯都没有敢收。至于这些人敢不敢收,我说,私底下敢收,明面上谁也不敢收。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呵呵。
    当然蒋介石会做事,道理就在这呢,这“寿礼”来了,也不能退回去吧,这东西可以悄悄的送,你明面的送,谁敢要啊?
    “这鼎是全体国民的”就这一句话,蒋介石就把这鼎拨给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当年此鼎曾在南京展出过,蒋介石还携夫人宋美龄亲临参观,宝鼎在南京展出,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的时候,也想把此鼎一起运走,这件大鼎也在运输的范围之内。据说当时都打包运到机场了。那些只顾逃命的达官贵人携带了太多的细软。根本就没有地方在装下这又大又重的宝鼎了,就给扔在机场了。要不,这件东西就到了台湾了。就在台北故宫里面去了。
    当然现在古玩界也有好东西出现,但是一般都在地下,外人根本就也混不到这个圈子里面。当然了现在只要你有钱,买个仿制的这样的大鼎摆在家里也没有人管的。充充门面什么的也是可以的,但是我感觉,只要埋在地下的才是真正的历史。至于这些现代仿品,看看就行了。
    聊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就告诉大家没有盗墓人搞不出来的物件,这样的国之重器都是当年盗墓人从地下刨出来,还有什么挖不出来的呢。现在的安阳侯家庄立起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司母戊鼎出生地,就是当年挖出大鼎的吴家祖坟所在地,吴家也应为护鼎有功,当年曾受到政府表彰,毕竟这样的一个国宝没有流到日
    本人手里,也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现在这样的物件真的要说发现的话,可比那个年代好运出来多了,五个人,一组滑轮,吊链,一个晚上就可以运出来,上吨重的石五供都可以运到山下,还有什么运不出的,不要小看中国人的智慧,盗墓里面也是人才辈出的。
    昨天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这个家伙是早年在内蒙那边折腾,现在我不知道干不干了,看样子因该还没有离开这个行里,还在折腾,这个家伙告诉我,前几年,他们砸开了一个窑子。里面出来的东西海了。看脸上得意的表情,我也知道这个家伙收获颇丰。在盗墓人的嘴里,砸开窑子,就是挖到了好东西,都是一些值钱的物件,我说的这个哥么,提起当年的发家史,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711最后的疯狂5


    我应该戒酒了,喝点酒就犯懒。什么都不想干,上了年岁的原因吧。断更了好几天,大家也不要介意,反正也快结尾了,想想自己还是喝点吧,佳人美酒枕边书,男人一生三大最快乐的事情。
    佳人没有,美酒不算。枕边书倒是不少,有这两样就行了。还是聊故事吧,这几天要是没事就把这个故事讲完吧,拖的也够久了的,我都烦了,不知道看书的朋友烦不烦。
    前几天的一起喝酒的那个内蒙的哥么,也是一个圈子里面混饭吃的,简单的说,就是土里刨食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
    说到他的祖上,可是显赫一时,虽然不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也是衣食无忧。据他说,他的祖上曾经连续两代人给内蒙的一个王爷家里当管家,还是那种什么都伺候的管家,总之就是权力很大的那种。
    他是太爷给王爷当了一辈子管家,到了他爷爷那辈人。还是伺候这个王爷家族。里外大小事情,吃喝拉撒睡吧,什么都要想到,过手的银子也不少,自己也落下了很多实惠。
    王爷更是赐给了一套宅子,叫他家祖上居住,富不过三代,王府也渐渐的没落了。也请不起丫鬟老妈子之类了,自然也就雇不起什么管家了,据说那个王爷最后都混到把手里的地卖了过日子。好在这个王爷的后人还是比较讲究的,根本也没有想把祖上赐给的宅子收回来,一家人还是有个安身之处。
    到了他父亲哪辈,家里把房子可以卖的都卖了,只留下三间煤棚栖身。除了给人家当管家,也没有什么求生的本事,还不屑拉车种地过活。就这样坐吃山空,祖上留下的那点家产都卖的差不多了,也没有什么可卖了的。
    家里还有一块菜园子,还有一口浇菜种地的水井。他爷爷临死前就叮嘱了无论再穷在苦,这个菜园子和水井不能卖,打死了也不能。到了他父亲临死咽气的时候,还是这番话。还是叮嘱看好了这块园子和这口井。
    那个年代,他媳妇都穷的和走街串巷的擀毡子的小伙计跑了,这个家伙一个人也没有什么牵挂了,天天睡在漏风的煤棚里面想着怎么发财。
    这个家伙脑瓜子一闪,想到他爹临死前的交待。莫非这菜园子里面埋着什么宝贝,要不早就给卖了。想到了就干。扛着个铁锹就出去,菜园子不大,这个家伙整整挖下去半米,什么也没有看到,原本因为他的死鬼老爹或者他爷爷给他留下什么黄白物件都埋在菜地里面呢。
    最后看到了这口水井,井水不深,一年四季都只有半米左右,无论干旱还是洪涝的年景,井水总是这样。老人都讲这口井通着海眼呢,井口是两个圆形的大青石雕琢成的,井壁是山皮石和青砖砌成的,谁也说不好这口井的年纪了,井口被提水的辘轳上面的井绳都给磨出了很深的凹糟了。
    莫非这井底下有宝贝。这菜园子东圃给翻的无法在翻了。一个铜板也没有找到了,这处宅子还有菜园子都是当年王爷家里赏赐给的,要是真的有宝贝,就因该在这井里。
    一不做二不休,这个家伙找来了绳子,这事情没法张扬啊,只能一个人干。这个家伙脑瓜子也好使。害怕一个人下去在上不来,就找了一根削的光溜溜的松树杆子,上面间隔一段距离就给砍上了脚窝,为了可以一个人爬上来用。
    这个家伙就是有盗墓的天赋,就这自制的工具就是盗墓的工具的一种。这个叫“蜈蚣梯”就是在一根原木上面等段距离左右都凿出脚窝,就是为了方便进出盗洞用,这个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发挥盗墓人的智慧,盗墓可不是考古发掘,我是没有见过谁扛着梯子盗墓去的?
    这个用起来很简单,挖好盗洞直达墓室的,有时候光靠一根绳子进出的确不便,这帮人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就近砍伐一根大树,利用笔直的树干顺到盗洞里面,这个还真有点像是蜈蚣,所以就取名叫做“蜈蚣梯”。当然了还有地区管这个叫做“拐子”的。叫法不一样,但是东西都是一个。
    这种人不盗墓真的就是屈才,就自己琢磨下井的工具都和盗墓用的一样,你说这种人不盗墓干什么去。说干就干,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个家伙就要下井了。
    为了掩人耳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