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实的盗墓-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代_恒谨,雅朗阿之子袭克勤郡王.嘉庆四年因"不避皇后乘"尔被削爵.
    第七代_恒元,雅朗阿子恒谨兄弟.恒谨削爵后恒元子尚格袭封克勤郡王,恒元死后葬于冯村西坡,后追封恒元为克勤郡王.
    第八代_尚格,恒元之子雅朗阿之孙.恒谨削爵后袭克勤郡王,道光四年以病告退.死于道光十三年,葬于冯村.
    第九代_承硕,尚格子袭克勤郡王.死于道光十九年年葬于冯村.
    第十代_庆惠,承硕子袭克勤郡王.死于咸丰十一年葬冯村.
    第十一代_晋祺,庆惠子袭克勤郡王.光绪大婚加亲王,死于光绪二十六年葬于房山上万村.
    第十二代_菘杰,晋祺子袭克勤郡王.死于宣统二年.
    第十三代_宴森,菘杰子.第十三代传人,袭克勤郡王.民初卖克勤郡王府于民、国总理熊希龄,搬至复兴门宗帽胡同.因王府败落沦落为人力车夫,1931年9月北平报刊刊出"铁帽子王拉洋车"的新闻.
    至于克勤郡王传至雅朗阿,雅朗阿有子恒元。恒谨.恒谨承袭了克勤郡王的爵位后因罪夺爵,由恒元的长子尚格承袭了克勤郡王.恒元生前仅为三等侍卫,死后葬于冯村西坡被追封为克勤郡王。
    尚格于嘉庆4年承袭王位,于道光13年去世死后葬于冯村西其父墓南侧.尚格应是第八代克勤郡王,第九代尚格之子承硕。第十代承硕之子庆惠均葬在此处.
    据说因承硕。庆惠死前已坐王位,其墓的的气派要比恒元大的多.坟茔南侧解放后至90年代初,还有两个略小的坟茔.后因北岭乡搬迁至此,那两个坟茔还被平掉.大概因在冯村恒元应算祖坟,其子孙尽管称王还是略小于恒元的坟茔.至此克勤郡王的坟地在冯村似可明白了,因克勤郡王传至十三代在冯村的克勤郡王不过是第七代以后的郡王.
    那么克勤郡王如何被称为车王坟的呢?其实所谓车王是指最后一代克勤郡王宴森.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大清王爷也沦落为平民.王府败落坐吃山空,宴森及后人先后卖掉财产,尔后又先后将木栖地。田村。峪口。冯村。上万等处墓地可卖的物件变卖.最后穷窘无奈做了人力车夫,克勤郡王拉洋车被社会上戏称为车王.又因宴森在民、国间曾到冯村扫墓祭祖,以至连累祖上的坟地也成了车王坟.
    我还是很敬佩这个宴森的。放下王爷的架子,跑去拉养车糊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的啊,现在听说过出租车拒载,没有听说过乘客拒乘的。当年可是很多人不坐这个王爷的洋车呢?这是怎么回事?那些满清的遗老们,看到宴森的洋车都躲着走,嫌弃丢不起那个人!
    一个曾建显赫一时的王爷,混到了拉车
    糊口度日的份上了。可是那些寻常百姓可都是挣着坐这个宴森的车,想想也是,都是酸葡萄心理,谁不想叫曾建的王爷为自己服务一把呢,这都是日后喝酒聊天的谈资。混到这地界的王爷,你说他墓里能有有什么好玩意,真有好东西,也不会拉洋车去了。
    前面,我聊的那个怀柔峪口的那个王爷坟就是这宴森的家族墓的一处,现在很多人都念这个王爷的好,克勤郡王十分贴体下人,当年看守墓地的守陵人没有吃喝的时候,到北京的郡王府找到过郡王爷,王爷烟酒招待不说,走的时候,还送银两。还留下口话。“没钱,可以砍树,不要多砍,狗喝酒就行了”。
    现在这处王爷坟只剩下遗址了,只有一个巨大的墓坑还依稀可遍,地面还有很多破碎的青砖,条石。证明这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一处王爷坟。
    盗墓就要懂点历史,不知道历史,也盗不出好物件的,墓里葬的是谁,什么年代的都不知道,也挖不出好东西的,扛着铁锹,随便的挖,也发不来财的、、、、、、


最后的疯狂2


    这段时间忙了,更新的少了,一直在追文的朋友,可以稍稍放缓一下阅读的速度,现在栗子开花了,经常要去果园查看一下果树,还要平整一下树下的梗渠。山坡存不住水,即使一场大雨,很快就流到山下去了,果树根本就吸收不到水分,就要用石头和土块垒砌成土坝。
    这几天一直在山坡垒土坝呢,周么偶尔还有朋友过来一起喝酒。也聊聊现在圈子里面的轶事。现在人心不古了,什么事情都有发生。
    有读者朋友给我留言,说我最近话有点啰嗦。我也知道,不想在聊盗墓了。因为,这几天,我又知道了好几个古墓被盗的信息。也不想误人子弟,就当故事看吧。
    这几天被蚊子折腾的够呛,年轻的时候,我感觉蚊子根本就不咬我。那时候以为自己的天天抽烟,喝酒,身子上面烟酒味道重,蚊子不喜欢。所以就不叮咬我。现在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我现在抽烟喝酒似乎一点也不比当年少,遇到可以聊到一起的朋友,酒还是不少喝。
    昨天北京下午下了暴雨。傍晚也淅淅沥沥的还下个不停。这些蚊子就从外面跑到屋子里面避雨来了,这可苦了我,胳膊上面留下了很多叮咬的疙瘩。我本身就睡眠不好,夜里有点动静就会醒来,在监狱里面待习惯了多少都睡眠不好。
    我尤其是听不了蚊子在耳边嗡嗡的吵。吵的我心烦意乱的。年轻的时候蚊子不怎么叮咬,总以为是自己抽烟喝酒的缘故,现在想想不是那么回事,应该是那时候,经常在墓地里面,身上的阴气重,蚊子都不咬,现在只有这么一个解释。阳光暴晒的中午,你进入墓室里面,和外面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
    这几天要上山捡拾一些栗子花絮了,栗子开花是那种黄色长线般的花絮,这个开了,可以编成“火绳”北方就是这个叫法。在傍晚乘凉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在边上点着一根,就没有蚊子靠近了。因为栗子花有天然的驱蚊的作用。要是中间在一起编上一些艾草,效果就更好了。
    哎,还是回忆吧。回忆那些逝去的过去。现在想想只有埋在地下的才是真正的历史,只有度过的日子才可以叫时光。
    “胡子,你给沈胖子打电话,这个孙子都说了什么的?”我刚刚给沈胖子打完电话,我们当时,还真没有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把这些物件一起全部运出去,还真的没有那个本事,道行浅、、、、、、
    “这孙子叫咱们在镇子上面先住下,他想办法,就不用管了、、、、、、”我看了一眼潘子,对大家说
    “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也能想到办法,还不如咱们背到镇子上面,自己想办法呢?”潘子有些不屑的说到。
    “你以为你背着破铜烂铁的遛弯呢,你背一个试试”大刘没好气的说了一句。
    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害怕遇到这样的事情,出了好物件,大物件却运不出去。这个是最叫人没有办法的。你总不能背着几十斤的青铜鼎从湖北遛到湖南,在回到北京啊?
    真有古墓里面有大的青铜物件,由于人力不及,弄不出来,就一直留在哪里,说到这个物件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就是被盗墓人的留在墓室里面。知道这个物件的人不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坎坷经历,当年这个物件就连蒋委员长都不敢收的“贺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中国至今为止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最重的一件器物,所以很多考古学家成这件青铜鼎为“中华第一鼎”这个一点也不为过。
    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个物件出土于河南安阳,它的发现也是因为盗墓。当初差点就被砸毁了,留下来就算是万幸了。现在这个物件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有机会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个可是现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37年日本人占领安阳,早在侵华战争之前,日本人就对安阳殷墟甲骨文进行了掠夺。日本人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学术调查团”名义是考古,其实就是盗墓,这伙人比我们那个年代还要狠。
    安阳当地流行找古,说白了就是盗墓。一伙人带着专业的探杆,在打下十米左右的深度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硬物。盗墓人都知道,这是地下有宝贝。
    当提出探杆的时候,发现前部的金属头都卷刃了,还隐约看到绿色的铜锈。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出了铜锈。这底下一定就有青铜器。
    到了晚上,这伙人找来撬杠,绳子还有圆木。最后从二十多个人增加到四十多个人才把这青铜大鼎给拉出来。在场的人谁也没有见过这样巨大的青铜鼎,都愣在哪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