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桥跨黄金城--记布拉格-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条件查理大桥无不具备,所以行人多在桥上流连,并不急于过桥:手段,反而胜于
目的。
    查理大桥为查理四世(Charles,1316——1376)而命名,始建于一三五七年,
直到十五世纪初年才完成。桥长五百二十公尺,宽十公尺,由十六座桥墩支持,全
用灰扑扑的砂岩砌成。造桥人是查理四世的建筑总监巴勒(Peter Parler):他是
哥德式建筑的天才,包括圣维徒斯大教堂及老城桥塔在内,布拉格在中世纪的几座
雄伟建筑都是他的杰作。十七世纪以来,两侧的石栏上不断加供圣徒的雕像,或为
独像,例如圣奥古斯丁,或为群像,例如圣母恸抱耶酥,或为本地的守护神,例如
圣温塞斯拉斯(Wenceslas),等距对峙,共有三十一组之多,连像座均高达两丈,
简直是露天的天主教雕刻大展。
    桥上既不走车,十公尺石砖铺砌的桥面全成了步道,便显得很宽坦了。两侧也
有一些摊贩,多半是卖河上风光的绘画或照片,水准颇高,不然就是土产的发夹胸
针、项链耳环之类,造型也不俗气,偶尔也有俄式的木偶或荷兰风味的瓷器街屋。
这些小货摊排得很松,都持出营业执照,而且一律不放音乐,更不用扩音器。音乐
也有,或为吉他、提琴,或为爵士乐队,但因桥面空旷,水声潺潺,即使热烈的爵
士乐萨克斯风,也迅随河风散去。一曲既罢,掌声零落,我们不忍,总是向倒置的
呢帽多投几枚铜币。有一次还见有人变戏法,十分高明。这样悠闲的河上风俗,令
我想起“清明上河图”的景况。
    行人在桥上,认真赶路的很少,多半是东张西望,或是三五成群,欲行还歇,
仍以年轻人为多。人来人往,都各行其是,包括情侣相拥而吻,公开之中不失个别
的隐私。若是独游,这桥上该也是旁观众生或是想心亭最佳的去处。
    河景也是大有可观的,而且观之不厌。布拉格乃千年之古城,久为波希米亚王
国之京师,在查理四世任罗马皇帝的岁月,更贵为帝都,也是十四世纪欧洲有数的
大城。这幸运的黄金城未遭兵燹重大的破坏,也绝少碍眼的现代建筑龃龉其间,因
此历代的建筑风格,从高雅的罗马式到雄浑的哥德式,从巴洛克的宫殿到新艺术的
阴道,均得保存迄今,乃使布拉格成为一具体而巨”的建筑史住物馆,而布拉格人
简直就生活在艺术的传统里。
    站在查理大桥上放眼两岸,或是徜徉在老城广场,看不尽哥德式的楼塔黛里带
青,凛凛森严,犹似戴盗披甲,在守卫早陷落的古城。但对照这些冷肃的身影,满
城却千门万户,热闹着橙红屋顶,和下面,整齐而密切的排窗,那活泼生动的节奏,
直追莫札特的快板。最可贵的,是一排排的街屋,甚至一栋栋的宫殿,几乎全是四
层楼高,所以放眼看去,情韵流畅而气象完整。
    桥墩上洒着不少白鸥,每逢行人喂食,就纷纷飞起,在石栏边穿梭交织。行人
只要向空中抛出一片面包,尚未落下,只觉白光一闪,早已被敏捷的黄喙接了过去。
不过是几片而已,竞然召来这许多素衣侠高来高去,翻空蹑虚,展露如此惊人的轻
功。

                               3  黄金巷

    布拉格堡一探,犹未尽兴。隔一日,茵西又领了我们去黄金巷(Zlata ulicka)。
那是一条令人怀古的砖道长巷,在堡之东北隅,一端可通古时囚人的达利波塔,另
一端可通白塔。从堡尾的石阶一路上坡,入了古堡,两个右转就到了。巷的南边是
伯尔格瑞夫宣,北边是碉堡的石壁,古时厚达一公尺。壁垒既峻,宫墙又高,黄金
巷蜷在其间,有如狭谷,一排矮小的街屋,盖着瓦顶,就势贴靠在厚实的堡壁上。
十六世纪以后,住在这一排陋屋里的,是号称神枪手(sharpshooers)的炮兵,后
来金匠、裁缝之类也来此开铺。相传在鲁道夫二世之前,这巷里开的都是炼金店,
所以叫做黄金巷。
    如今这些矮屋,有的漆成土红色,有的漆成淡黄、浅灰,蜷缩在斜覆的红瓦屋
顶下,令人幻觉,怎么走进童话的插图里来了?这条巷子只有一百三十公尺长,但
其宽度却不规则,阔处约为窄处的三倍。走过窄处,张臂几乎可以触到两边的墙壁,
加以居矮门低,墙壁的颜色又涂得稚气可掬,乃令人觉其可亲可爱,又有点不太现
实。进了门去,更是屋小如舟,只要人多了一点,就会摩肩接踵,又仿佛是挤在电
梯间里。
    炮兵和金匠当然都不见了。兴奋的游客探头探脑,进出于迷你的玩具店、水晶
店、书店、咖啡馆,总不免买些小纪念品回去。最吸引人的一家在浅绿色的墙上钉
了一块细长的铜牌,上刻“佛朗慈·卡夫卡屋”,颇带梵谷风格的草绿色门楣上,
草草写上“二十二号”。里面是一间极小的书店,除了陈列一些卡夫卡的图片说明,
就是卖书了。我用七十克朗(crown,捷克文为korun,与台币等值)买到一张布拉
格的“漫画地图”,十分得意。
    “漫画地图”是我给取的绰号,因为正规地图原有的抽象符号,都用漫画的笔
法,简要明快地绘成生动的具象:其结果是地形与方位保持了常态,但建筑与行人、
街道与广场的比例,却自由缩放,别有谐趣。
    黄金巷快到尽头时,有一段变得更窄,下面是灰色的石砖古道,上面是苍白的
一线阴天,两侧是削面而起的墙壁,纵横着斑驳的沧桑。行人走过,步声跫然,隐
蔽之中别有一种隔世之感。这时光隧道通向一个空落落的天井,三面围着铁灰的厚
墙,只有几扇封死了的高窗。显然,这就是古堡的尽头了。
    寒冷的岑寂中,我们围坐在一柄夏天的凉伞下,捧喝着咖啡与热茶取暖。南边
的石城墙上嵌着两扇木门,灰褐而斑驳,也是封死了的。门上的铜环,上一次是谁
来叩响的呢,问满院的寂寞,所有的顽石都不肯回答。我们就那么坐着,似乎在倾
听六百年古堡隐隐的耳语,在诉说一个灰颓的故事。若是深夜在此,查理四世的鬼
魂一声咳嗽,整座空城该都有回声。而透过窄巷,仍可窥见那一头的游客来往不绝,
恍若隔了一世。

                               4  犹太区

    凡爱好音乐的人都知道,布拉格是斯麦塔纳和德伏乍克之城。同样,文学的读
者也都知道,卡夫卡,悲哀的犹太天才,也是在此地诞生,写作,度过他一生短暂
的岁月。
    悲哀的犹太人在布拉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斯拉夫人来得最早,在第五世纪
便住在今日布拉格堡所在的山上了。然后在第十世纪来了亚伯拉罕的后人,先是定
居在魔涛河较上游的东岸,十三世纪中叶更在老城之北,正当魔涛河向东大转弯处,
以今日“犹太旧新教堂”(Staronova syngoga)为中心,发展出犹太区来。尽管犹
太人纳税甚丰,当局对他们的态度却时竟时青,而布拉格的市民也很不友善,因此
犹太人没有公民权,有时甚至遭到迫迁。直到一八四八年,开明的哈布司堡朝皇帝
约瑟夫二世(Joseph Ⅱ)才赋予公民权。犹太人为了感恩,乃将此一地区改称“约
瑟夫城”(Jlsefoy),一直沿用迄今。
    这约瑟夫城围在布拉格老城之中,乃布拉格最小的一区,却是游客必访之地。
茵西果然带我们去一游。我们从地铁的佛罗伦斯站(Florenc)坐车到桥站(Miust
ek),再转车到老城站(Staromestska),沿着西洛卡街东行一段,便到了老犹太
公墓。从西洛卡街一路蜿蜒到利斯托巴杜街,这一片凌乱而又荒芜的墓地呈不规则
的Z字形。其间的墓据说多达一万二千,三百多年间的葬者层层相叠,常在古墓之上
堆上新土,再葬新鬼。最早的碑石刻于一四三九年,死者是诗人兼法学专家阿必多
·卡拉,最后葬此的是摩西·贝克,时在一七八七年。由于已经墓满,“死无葬身
之地”,此后的死者便葬去别处。
    那天照例天阴,冷寂无风,进得墓地已经半下午了。叶落殆尽的枯树林中,飘
满蚀黄锈赤的墓地上,尽堆着一排排一列列的石碑,都已半陷在土里,或正或斜,
或倾侧而欲倒,或人土已深而只见碑顶,或出土而高欲与人齐,或交肩叠背相传相
倚,加以光影或迎或背,碑形或方或三角或繁复对称,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石面
的浮雕古拙而苍劲,有些花纹图案本身已恣肆淋漓,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