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做制片人,为什么现在很多导演也做制片呢,就是他不想在受这个片子制约的同时,还得受制片的制约,这是两条绳索。像我拍《汉武大帝》的时候,全部戏就是为了48集到52集的那场“漠北大战”,汉武大帝他一生和匈奴有着巨大的矛盾,并且他一生和匈奴打了大大小小四五十场战争,最后在这个“漠北大战”把匈奴打败了,其他的我可以不要,但是这场漠北战争你如果不让我拍,那就没法玩了,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先拿到制片权才做这部电视剧的原因。我一定要在很多不重要的戏里压缩成本,来做那些重要的戏,这样进行调整,我会比较自如。拍“漠北大战”的时候,我请了十个导演,都是正牌的导演,五台机器,拍了一个月,我要不是制片,谁能给他们前来拍啊,但是我知道这场戏的重要,不是我一个人能力所能及的,这是一个国家工程,我得集中最优秀的人来完成,得调集最主力的部队,打最关键的仗。它不是你人有多大胆,它就能那什么的,是吧……(笑)大仗,我不说小的,那个大仗,两个镜头,我们拍了一天,五台机器啊。还有那个汉宫,一般剧组哪能进去,资金上承受不住,我们在里面拍了一个月;一般剧组4K的灯都不怎么用,我们光12K的灯就一下用了九个,三台发电机在那,就是说,如果我不是制片,我不会去拍,因为我说服不了人家,我再怎么跟人家说,他都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九个灯也好,八个也好,不就是那一瞬间嘛,没法跟他讲这事。所以说,有些戏,自己要拿到制片权。时间的问题呢,周期长还好,但往往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我要是早回去一个小时,看看制片人的那样,他真想把你轰到下面干活去。这种劳资矛盾也挺有意思的……(笑)我同时作为制片有深刻的认识。这也是鱼和水的关系,水好,养的鱼也好,但我给投资方的都是好片子,对他们来说都是好片子,所以找我的人也特别多,人各有志,也有人愿意做像莫奈那样的艺术家,我也很钦佩,真的很钦佩。我没那么高的境界。 
          
        但是《汉武大帝》好象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什么质疑?     
        首先是有人说外国历史上多有君主称大帝,如彼得大帝等,“汉武大帝”以年号加大帝称呼皇帝或改帝王帝号为“大帝”则不伦不类,“汉武帝”才是符合历史的正确称谓? 
           
        编剧称“汉武大帝”是非常恰当的。所谓“大帝”就是“伟大帝王”的缩略语。只要承认古代中国如同西方一样,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伟大帝王,那么称之为“大帝”就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其实,关于“帝国”这个词也不是什么外来语。中国自古就有王国、王朝的说法。封王所统治的国家称王国,那么,皇帝统治的国家自然就应当称“帝国”了。此外,“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等等,也都被许多老一辈史学家使用过。 
                    
        还有些观众看的比较仔细,他们发现剧中司马迁受到宫刑之后还保留着胡子。     
        胡子是男人的第二性征,男人受到宫刑后胡子就会消退,这是常识。但是,就司马迁受刑后要不要改变形象,我们曾反复与有关专家讨论过。专家认为:古代宫刑的具体实施有很多种情况。有些人“去势未尽”,则第二性征会有残留,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人。对此,历史著作也是有记载的。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考虑了剧情和演员形象的需要。扮演司马迁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演员,本身的戏份就不多。如果几场戏后剃掉胡子,改变了的形象会让观众认不清楚。这也会让司马迁人物的造型受到损失,不如目前的造型更加具有沧桑感。因此,虽然考虑到播出后可能会遭到异议,但是经过反复斟酌,我们还是保留了司马迁的胡子。 
          
        有一个评论说,从《大宅门》、《大染坊》到《乔家大院》,都在力图纠正人们的一个成见,那就是“无商不奸”,你是否在剧中做过这样的尝试?     
        我不知道,我们这几个戏没有一脉相承、直接上的逻辑关系。我做《乔家大院》,不大会和别的作品横向对比,每次创作对我都是个性化、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我到祁县之前,没接触过任何晋商文化研究,和一般观众对晋商的理解水平差不多,不知道“晋商”这个概念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群富可敌国的山西人,盖了很大的房子。 
          
        其他宅门戏,都有它特殊的背景,我看得比较细的还是宝国演的、郭宝昌老师的《大宅门》,它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民族资本家的兴衰史。但是我接《乔家大院》,觉得应该讲述晋商独特的、鲜为人知的特点。我当时找了很多书,大凡能买到的,都收集齐了。我看到北大有个教授在座谈会上说:“都说晋商文化,其实不存在特殊的晋商文化。”这观点对我特别有打击力——你提出一个概念,应该有区别于其他商业群体的内涵,比如和徽商比,仅看地域差别,根本不足以形成一个文化现象研究。这就引起我注意,我去过安徽,那里民宅也让我震惊。我就想,他们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乔家大院》。如果观众看了电视剧,仅仅知道有那么一个家族,有些人情世故,那我就失败了。恩怨情仇在很多家庭都发生,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我们干吗要放在山西?我第一次到山西,看到那里的老百姓、政府,对伸张晋商文化有强烈欲求。他们不觉得你只是说乔家的故事,没有这种狭隘观念。不管走到哪儿,他们都把你往屋里拉,有一种特别渴望:把晋商文化向你展示出来。当我真的深入晋商群体调查时,一部《乔家大院》其实有很多动人的事情没有涉及。晋商是一座矿藏,它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商”从两千多年前《史记?货殖列传》时就有记载,“商家大贾”的“贾”字起源于“盐”,当时最大的盐场就在山西。从明朝起山西商人就开始做盐的生意,这样的一些历史通过我这部剧,能让人们关注晋商文化,就达到我的目的了。有很多故事,比如雷履泰老先生创办的第一个票号,我们讲不到那儿,因为他比戏里时间早近百年。包括乔致庸的祖先怎么开创家业,他的爷爷乔贵发,一个17岁的农民到包头创业,我听了真觉得该写写乔贵发,这个大院实际是他修建的。还有常家、王家,资产远远超过乔家,他们资产传了十几代,很早就做国外贸易。这个题材特别丰富。 
          
        几个人的商战可能比一个人的成长更有戏剧冲突,观众也喜欢商战戏,你是怎么决定用乔致庸的一生来展现而不是几个商人的你死我活?     
        确实这是一个人物传记片。晚清时期,乔致庸是晋商的领军人物,他的目光是旁人所不能及,胸怀非常开阔,他有句台词是“要装着天下”,网上对这个也有议论。但他确实是这样,这不是我编的。海防捐西征,他就不管不顾地捐钱。我们今天看,他是有政治上的幼稚,清政府那么腐败。但他觉得自己是公民,就要爱国、交税,他有政治上可悲的一面。作为那时商人,他就是这么想的。 
                   
        一般后人都对改编不会满意,但乔家后人不是,这是为什么?     
        这和乔家人要自发创作这部戏的原动力有极大关系,乔燕和先生一直跟着我们拍戏,不是我们把她同化了,而是我们一直完成着她的梦想。不管哪个家族的后代,都以家族为荣。特别巧的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拍的,讲三妻六妾,因为在乔家大院实景拍,很多人产生了误解。 
          
        他们很讨厌《大红灯笼高高挂》吗?     
        他们知道那就是一个戏。重教育是晋商的一大特点。我们到乔家,镶嵌在墙上的匾额是“学吃亏”,这些概念不是我们凭空杜撰的。我们当时也不理解,如果你懂得人生的辩证法,会明白他们是大家,真正懂得做生意。乔家后代有愿望拨乱反正,他们并不是对电影有意见,他们只是觉得这不是他家的事,他们的家训是不能纳妾。乔家对女性很尊重,他们家的女孩子是要读书的,乔致庸是老婆死了才续弦的。第二,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