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浣花溪记〔明〕钟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钟惺(1574—1624),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字伯敬,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公元1573—1620年)进士,官做到福建提学佥事。他与谭元春同为竟陵派(明代后期与公安派并称的文学流派)的创始者,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公安派相同,提倡抒写性灵的作品,同时又企图以幽深峭拔的风格来矫正公安派的浮浅之弊,在反对当时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但由于过度追求形式,因而使作品流于冷僻苦涩。著有《隐秀轩文集》。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现属四川),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才在寺旁的一块荒地上盖了一所草堂居住下来。诗人住在这里虽然不满四年,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因此这个地方,一千多年来,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相传自唐朝末年以后,后,每逢四月十九日,成都人民都要到草堂来瞻仰这位热爱祖国的“诗圣”住过的地方。
  作者在游览浣溪杜工部祠后,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浣花溪一带清幽曲折的景色;对诗人在穷愁左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祥镇静胸怀寄以敬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