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煮酒侃三国-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所以他才能成功地说服吕布。而吕布因为受到董卓及其手下的双重压制,心情郁闷,投诉无门,找到王允这个能够代表朝廷士大夫势力的实力派人物,自然满心欢喜,并通过与王允的谈话了解到朝廷官员对董卓的不满,摸清了王允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吐不快,最后同王允形成了一个同盟,终于干掉了董卓。当然,吕布倒没有王允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操,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生存,不过这时候他还是想到了和董卓的表面关系,所以吕布才假惺惺地问王允:“奈如父子何!”明明都已经想好了结果,还要装上一装。当时王允也是很给他面子:“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给了吕布一个下台阶,还把问题的本质说了出来,吕布就更加不会犹豫了。从后来董卓死时《后汉书?董卓传》中“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肆“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一次杀董卓也的确是造福于民,有功于社稷,值得大书一笔,吕布立了大功,虽然他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也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刘备之功挂在诸葛帐上     
  《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所出第一计,它既挫败了曹操欲消灭新野刘备的企图,又树立和巩固了诸葛亮在刘备营中的地位,表现出卧龙先生那种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的思想性格,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之一。作者在此还专门用了一首后人诗来称赞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这也可见这一仗对诸葛亮的重要性。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就不曾火烧博望坡。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火烧博望坡一事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时,却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火烧博望坡之时,孔明尚在隆中高卧,岂能去新野指挥军队火烧博望坡呢? 
  那么,真正火烧博望坡的指挥官是谁呢?是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中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综合史料的情况分析:刘备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刘表之后,刘表对刘备虽然不加重用,但也算是厚待,给了他一些军队,让刘备驻扎在新野,看守荆州的北大门。曹操闻讯后,立即派大将李典和夏侯惇在博望与刘备对垒,后来,刘备设下伏兵,先自烧博望,佯装被战败逃,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缓解荆州的紧张局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之后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荆州的刘表、刘备也得到了六年的喘息机会。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打败曹操的战例之一。 
  这个历史故事后来的移植,不完全怪罗贯中,这又是民间艺人们的杰作。估计在元代之前这个故事的主角就已经变成了诸葛亮。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就是在之前民间艺人改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只不过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写的更加精彩。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关羽、张飞对刘备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颇有微词,“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加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阵营后,除了联吴抗曹做了一回说客之外,基本上在荆州数年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很难满足民间艺人赞颂诸葛亮的愿望。所以也就顾不得历史上原本火烧博望的功劳是刘备而非诸葛亮了。 
  要说罗贯中在处理火烧博望这个情节时还是有一番考虑的,并不是为了烘托诸葛亮而完全不顾刘备。历史上的刘备创业初期历经坎坷,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见《三国志?先主传》)著称,但军事指挥则是水平低劣。《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傅子》中丞相掾赵戬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三国志?陆逊传》中陆逊也评价刘备:“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都能说明刘备军事才能的在当时已是为人所共知,就这么一次火烧博望的胜利还被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罗贯中可能有点于心不忍,所以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出现了一个刘备建议的“围师必阙”情节。这个情节在历史上也是不曾出现的。《资治通鉴》载: 
  贼帅韩忠复据宛拒俊,俊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儶自将精卒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惧乞降;诸将皆欲听之,儶曰:“兵固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连战不克。儶登土山望之,顾谓司马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自出则意散,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儶因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很明显,“围师必阙”计出朱儶。而此时的刘备只是征讨黄巾队伍中的无名小卒,身份低微,《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有没有和朱儶一起并肩作战还尚未可知,想凑到右中郎将朱儶这样的统帅身边说长到短,恐怕连门儿都没有。很明显,罗贯中的这次移植也是有意而为的,也可以理解为算是对刘备的一个补偿吧。“围师必阙”本身就反映出一种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素养,移植到刘备身上也是比较合适的。要不然到后来第八十三回刘备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这句话所对应的例子就实在是少的可怜,成吹牛了。作者的细致在这两个情节中得到了一个体现。            
罗贯中的败笔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幼年非常聪慧,深得其父喜爱。凭借诸葛亮生前的威望,诸葛瞻十七岁就任骑都尉,先后担任过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要职。在蜀汉后期日见衰落的环境下,诸葛瞻宛如又一个诸葛武侯出现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这倒不是因为诸葛瞻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基本上还是靠诸葛亮的威望。蜀人非常怀念诸葛亮,逐渐变成了爱屋及乌,所以每当蜀汉朝廷出现了一个善政佳事,人们都会认为是诸葛瞻的功劳,那怕这和诸葛瞻根本没什么关系也一向如此。景耀四年(公元263年)诸葛瞻被委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魏征西将军邓艾征讨蜀汉之时,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一起上阵御敌。期间邓艾曾经派人对诸葛瞻进行劝降,诸葛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以上记载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此陈寿虽然认为诸葛瞻“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但是对其在战场上表现和最后壮烈殉国的情形还是做了基本的表述。对于这个历史瞬间,裴松后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中也引用了两个资料: 
  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从以上的几个历史记载来看,虽然诸葛瞻能力不济,但是其忠贞不二、壮烈殉国的行为,却是值得后人赞颂的。诸葛亮祖孙三代虽然未能帮助刘备、刘禅父子完成复兴汉室的宏愿,但为了蜀汉的江山前赴后继,驰骋疆场,最后都是死在沙场之上,可说是满门忠烈了。 
  原本这是个忠义两全的历史佳话,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应当加以重墨渲染的故事,不过到了罗贯中的笔下却发生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转变:诸葛瞻差点成了个叛徒!在罗贯中所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