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煮酒侃三国-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的时期,曹嵩看到局面相对平静后立即慌慌张张举家迁移。至于到底是不是陶谦杀了曹嵩,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陶谦所为。陶谦怨恨曹操与自己为敌,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向曹操实施报复的机会。而在实施报复的过程中,陶谦的部下眼见曹嵩的富裕见财起意,同时进行了抢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夏,曹操为报父仇,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徐州。《三国志?武帝纪》载:“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陶谦传》中也说:“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后汉书?陶谦传》中更是指出:“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就连当初为逃避董卓之乱而来到徐州避难的洛阳、长安一带的百姓也在这场战乱中丧生。这时的陶谦面对曹操的疯狂进攻无力抵抗,只得固守郯城,同时向公孙瓒委派的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便和刘备一起赶到徐州助战。陶谦“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见《三国志?先主传》)。由于曹操军粮的供应出现问题,一时无法补充,无奈之下,曹操只得收兵回兖。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卷土重来,《三国志?陶谦传》中提到:“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杨。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由于在兖州境内发生张邈、陈宫的叛乱,曹操担心有失,不得不匆匆撤兵。徐州免于失陷。经过这两次的战争,陶谦的精神再也支撑不住,同年病重而亡,临死前对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见《三国志?先主传》)。 
  从陶谦一生的几次战争情况来看,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的才能,可惜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 一个错误的敌人,最后导致自己的失败,陈寿说他“昏乱而忧死”,这“忧死”倒是名副其实的。 
  (三) 
  从以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陶谦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一方诸侯,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陶谦呢?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政治理想。这个话题在以往的文章中都很少谈及。而陶谦的政治理想对他的发展和灭亡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想顺着陶谦的发迹史来进行分析,看看陶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封建官僚。 
  应该说陶谦是一个没有什么雄心大志的诸侯。他的一生从未有过什么乱臣贼子之心。但通过对史料的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陶谦的的仕途之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擅长投机。不客气的说:陶谦是一个政治投机商。 
  在之前笔者曾经提到:董卓专权时期,各路诸侯合兵讨伐,而陶谦没有参加。为什么不参加呢?看到董卓和各路诸侯旗鼓相当,一时难以判断谁胜谁负,陶谦干脆躲在一旁静观其变。而后来等到董卓退到长安、各路诸侯也散了伙之后,陶谦一看形势,觉得董卓的实力大为削弱,而自己可能会因为之前没有参战而引起这些诸侯的不满,便开始采取行动来进行弥补。前面提到的《后汉书?朱儶传》记载,“卓后入关,留朱儶守洛阳,而儶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儶)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儶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儶。儶逆击,为傕、汜所破。儶自知不敌,留关下不敢复前”。为什么当董卓尚在洛阳、诸侯群起而攻之的时候,陶谦不参战,而要到了董卓西去长安的时候,陶谦才出来响应呢?其动机让人怀疑陶谦所做的不是勤王,而是投机。果然董卓打败朱儶后不久,陶谦的做法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使人更加看清了这个政治投机商的面目。陶谦《三国志?陶谦传》记载:“董卓之乱,州郡起兵,天子都长安,四方断绝,谦遣使闲行致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当时谁都知道是董卓当权,皇帝只是个傀儡。陶谦特意“遣使闲行致贡献”,看起来好象是关心皇帝,实际上是在向董卓示好,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投机行为。董卓西迁长安后,局面相对稳定,加上刚刚打败朱儶,陶谦觉得董卓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便故做姿态,通过这种方式巴结董卓。当然,他的投机行为最终也得到了回报。董卓一看陶谦这番举动,立刻也就明白了陶谦的用意,来了个投桃报李,“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不过这样一来,陶谦进行政治投机的真面目则完全让世人看的一清二楚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在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当权时期,陶谦为什么又会联合前扬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去推举朱儶为太师,共讨李傕、郭汜了。说穿了,是为自己捞好处! 
  不过,投机者不可能永远成功。陶谦在他的最后一次投机中,选错了同盟,两次主动去挑衅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曹操,还把曹操的父亲给杀了,其结果自然是忧死于徐州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陶谦,作为一个白手起            
一代能臣——刘表     
  《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对当时的各路诸侯进行了一番点评。当谈及荆州牧刘表时,曹操不屑一顾: 
  “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一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个占据荆州长达十八年、号称“八俊”之一的刘表的评价好象已经是盖棺定论了。每当提及刘表,多以“虚有其表”、“有名无实”、“毫无作为”之类词汇来概括。但当阅读过《后汉书》、《三国志》等历史资料以后,笔者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刘表不但不是虚有其表,反倒是很有作为的一代能臣。那么,历史上的刘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本文会称他为一代能臣呢?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氏,生于公元142年,卒于公元208年。论血缘,他属于汉家皇室一族。年轻时就因为才华出众而天下闻名,属于后汉时期著名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号称“八俊“之一,又分别属”八友“、“八交”之一,称号倒是不少,很明显,刘表当时的名声很大,也可以证明其才华出众。十七岁时,刘表就曾向自己的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充分表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青年时期,刘表没有仿效当时流行的隐居山林的清流作风,而是积极地投身仕途,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后升为北军中候。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原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死,何进向朝廷推荐了刘表担任荆州刺史,这也显示出何进对刘表的偏爱及刘表的能力和才华。当时的荆州的形势相当复杂。“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而刘表却是单人独骑。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刘表显得从容镇定,沉着冷静,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稳定了局势。首先,他争取了当地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蔡、蒯两大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并接受建议,“使(蒯)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众多,或既授部曲”,一举歼灭了宗贼势力;后来他又夺取了襄阳、长沙、江陵等八郡,扭转了荆州的混乱局面,刘表自己也晋升为荆州牧、镇南将军。经过几年努力,刘表成为一个仅次于两袁兄弟的一股强大势力,“南收零、桂、北据汗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讲到这里,谁还能说刘表是“虚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实干家! 
  刘表控制荆州以后,对于属地的管理也是励精图治,有条不紊,贡献良多,体现出一个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之前“人情好扰,加以四方震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的荆州,变成了“万里肃清”的东汉后期最后一片乐土。在对外问题上,刘表采取了拥兵自重的正确政策,尽量避免发生大的冲突,以免造成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