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算品三国-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以言之?
第一,    据《三国志·武帝纪》说:
“公(曹操)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虽然常常在交战中斩杀对方的将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这是许攸来降前不久的情况,可见曹操军中的粮食已经用尽,怎么还能维持一个月?曹操不是说谎是什么?
第二,    根据上引之《曹瞒传》,许攸听曹操回答粮食可用一个月之后,马上
说: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
可见许攸并没有相信曹操粮食可用一个月的谎话,而是立刻说他“粮谷已尽”,揭了他的老底。
许攸不愧是曹操的老朋友,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没有上当受骗。
标题: 14 闹洞房事件
内容: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
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来。”(《品三国》23页)
这是曹操少年时所干的一件调皮捣蛋的事,见《世说新语·假谲类》。但易书的理解,与原文有出入,因而就讲不通了。易书说:曹操和袁绍把新婚家的人(包括亲友在内)骗出来之后,钻进了洞房,抢走了新娘子。两个年龄不大的少年,就算是手里有刀,也不容易抢走一个青年女子的。是背着走还是拉着走?当时新婚之家的人很多,正在四处抓贼,两个孩子拖着一个新娘子能跑得了吗?再说了,他俩准备把新娘子抢到哪里去?回家吗?肯定不行。找个地方占山为王吗?也不是小孩子干的事情,那太离谱了。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释不通的。
《世说新语》的原文说:曹操与袁绍把新婚之家的人们骗出来之后,“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枳,音纸,也称枸(音勾)橘,有刺的小灌木。)
看来这个“劫”字,不是抢劫,抢走的意思,而是劫持,威胁的意思。用刀相威胁,使新娘失去自由,然后戏弄一番,也不排除做些动手动脚的恶作剧。然后“与袁绍还出”,就是和袁绍共同跑了出来。袁绍迷失了道路,掉进带刺的灌木丛中,曹操大叫一声才把他吓了出来。这时他们手里有新娘子吗?肯定没有。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得通。因而此事并不是“抢新娘事件”,而是“闹洞房事件”。
标题: 15 许劭是鉴赏家吗?
内容: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
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品三国》23页)
当时的士人,得到许劭的好评,不仅可以进入上层社会,还是做官的捷径。
两汉和三国时期,选拔官吏是通过“察举”和“征辟”的办法进行的。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高员或王国的侯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授与不同的官职,叫做“察举”;朝廷直接聘用官员称为“征”;三公、州郡直接聘用官员称为“辟”。士人为了通过“察举”和“征辟”的道路做官,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够有个机会宣传炒作自己,所以有些有威望的名士便从事评议人才的工作。许劭的“月旦评”便是最有权威的一个平台,其作用类似于现在人才测评机构的评级打分,他的评议为社会所公认。谁若是得到了他的好评,立刻便声名鹊起,为自己的入仕铺平了道路。到了曹丕篡位建立魏朝之后,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由各地官员兼任,把当地的士人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个等级,由朝廷的吏部按级授官。这样一来,类似现在的人才测评工作,便由民营改为官营,像许劭那样的民间评议方式便吃不开了。
那么,给曹操下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的许劭,到底算是什么家呢?这项工作,当时叫做“人伦臧否”(音癖)( 《三国志·许靖传》)或“叙人伦”(《三国志·王植传》)。按:人伦,人的品级、流品;臧否,好坏、优劣。
由此可见,易中天用今天的视角,称他为“鉴赏家和评论家”,并不太合适。鉴赏,一般指艺术品、文学作品、文艺节目以及珠宝古玩的鉴别与欣赏;评论的涵义又太广泛了。古今事物不同,难以勉强类比,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表示的话,我以为许劭可以称之为“人才测评专家”或“人才品评专家”。
标题: 16 真话·假心及其它
内容: “曹操最可爱同时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本来,搞政治斗争,在官场上混,是难免要讲些假话的,至少要讲官场套话,何况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讲真话,或讲得像真话,不做官样文章。”(《品三国》27页)
这段话实在不太好理解,我们的疑问是:
第一,“讲得像真话”的话,是真话吗?
第二,“讲得像真话”的话,和官样文章有什么区别?
易中天有关曹操说“真话”的论述,还有更精彩的呢。请看:
“……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家伙,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品三国》28—29页)
这段话的意思,更是不好理解。我们不禁要提出一系列的疑问:
第一,    后面有虚套的“实话”,是不打折扣的实话吗?
第二,    真话后面能有假心吗?
第三,    有假心怎么会说真话?
第四,     “有不可告人的东西,却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这样的话是真话吗?
第五,易中天说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那么,“有不可告人的东西,却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你说他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第六,“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你说他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第七,撒谎也撒得大气磅礴,是为弥天大谎,这样的人能爱说真话吗?
总之,易中天的思维和语言,我们实在是越听越胡涂,越想越头疼。易书的封底上有“运用三维结构”之说,不知这是几维结构?
标题: 17 太监的孙子杀太监的叔叔
内容: 曹操为洛阳北部尉之后,造五色棒,执法不畏权贵,打死了汉灵帝宠信的宦官小黄门蹇硕的叔叔。易中天为这事感叹地说:
“太监的孙子杀太监的叔叔,这事让人想不通。”(《品三国》33页)
曹操是太监的孙子,也就是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儿子。因为太监已经去势,不能有子,所以曹腾也不可能有亲孙子。不管曹操是不是曹腾的亲孙子,他若是杀了曹腾的叔叔,那倒真是一件令人想不开的事。但曹操所杀的蹇硕的叔叔,与曹家非亲非故,八竿子也打不着,有什么想不通的?别说太监的亲属杀太监的亲属,就是太监杀太监的事也时有所闻。张让、赵忠等所谓“十常侍”,不是逼死了正直的太监吕强吗?(见《后汉书·宦者传》)
本来并不希奇的事,好像换一个说法就稀奇了。本来极为简单的事,好像换一个说法就复杂了,就让人想不通了。若是这也算希奇,那希奇的事还多着呢!
东郡太守臧洪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臧旻当过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是个官员的儿子。而袁绍的父亲袁逢当过三公,他祖父、伯父、叔父等都当过高官。袁绍杀了臧洪,岂非可以说:官员的儿子杀了官员的儿子;或:官员的孙子杀了官员的儿子;或:官员的侄子杀了官员的儿子?可这又有什么想不通的?(见《三国志·臧洪传》)
又:五斗米道首领张鲁的祖父张陵和父亲张衡,都是五斗米道的首领。后来张鲁在汉中杀了另一个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岂非可以说:五斗米道首领杀了五斗米首领;或:五斗米道首领的孙子杀了五斗米道首领;或:五斗米道首领的儿子杀了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