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广东九章 编者: 黄树森-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食要紧;现在不一样了,广东人也爱读书,还爱把子孙送出洋去留学。这里面的忧虑意识,不也是广东文化自省的一种表现么?
  无自信,不足以自立;无自省,不足以长久。《广东九章》一书为广东文化寻找了自信,也生发了自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确可当作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一部广东文化经典读物。我注意到,此书已被广东几所大学列为学生的乡土教育读本。事实上,它不仅能让读者“认识一个地方(广东),熟知一种人(广东人),品尝一种文化(广东文化)”,而且放眼开来,它也堪称当代中国与传统的一本“文化启示录”。
范若丁:晶体的广东文化形态
  范若丁
  我认为,广东文化形态呈晶体,是一个多面构造,正因为多面,所以才璀璨绚丽。
  近日,由黄树森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一书(下称《九章》),通过粤籍和非粤籍的经典大家们留下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这块伏卧在南海之滨的宝石般的晶体。
  《九章》博洽群籍,纵考今古,从一代帝王赵佗的《报文帝书》,到现代女作家三毛因在广州买了把老茶壶而喜不自胜写出的《广东来的老茶壶》;从苏曼殊批评“广东人有天然媚外性质”的《呜呼广东人》,到孙中山赞扬“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的《留别粤中父老昆弟书》;从钟敬文怨叹“为什么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的《荔枝》,到陈寅恪预言“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的《致陈垣信》,不管说好道坏,不论褒扬眨斥,不管是经典之论,抑或非议之论,批判之论,凡见性文字,悉数收入;并就其内容的侧重,将全书分为九章。海纳百川而大,大气磅礴,余韵悠扬,读后深感这是一部有气势有气度有气韵的好书。
  无疑,编者希图这部书能为广东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历史审视与现实定位”提供参考,所以书中包罗各家之言,两千多年的广东文化史绵延其中。广东文化的发展同中原文化分不开,同海外文化也分不开。背依黄土地,面对蓝海洋,在南北文化之间,在黄蓝文化之间,广东人坚守、开拓与坚持着自己的精神诉求,创造了一种有鲜明特色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古代,岭南是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地方,被中原人称之谓的“蛮荒之地”,但正是这些中原人,或因征伐或因战乱或因流徙的逐步南迁,逐步改变了“蛮荒之地”的面貌。这些南来的中原人,除戌边士卒外,大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士人及士族,也就是说他们带到岭南来的是中原较高层次的文明。地理之便,又使广东人最早走向海洋,最先吸取外国文化。人们说林则绪是站在广东第一个放眼世界的人,容闳是开创中国官费留学的人,只能是就近代而言,广东人早已成千累万地飘洋过海,并将国外的熏陶带回国内。广东文化是由多元素组成的,它的精义是开放、包容与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栉风沐雨,熔铁铄金,陶冶锤炼而成。但就广东人的性格、精神和价值观而言,也有排他和保守的一面。勿庸讳言,广东人中有先行革命,以身许国的孙中山、陆浩东,也有崇洋媚外者;有潘光旦看到的“奋发有为”者,也有鲁迅感觉到的“懒人享富”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足为奇。经典大家们各说各看的侧面,各谈各的感受,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也正是广东文化晶体形态多个菱面的反射。
  所以,我说广东文化形态是晶体的。它不是扁平体,因为它不是简单而原始的;它不是正方体,因为它不是平稳而厚重的;它不是圆柱体,因为它不是浑然而粗笨的,风云际会,它成了一块悬挂在天地间的宝石。
  经典大家们给广东文化唱了许多赞歌,也唱了许多讽喻之歌;说了广东人许多好话,也说了不少不太入耳的话,值得深思。广东人与广东文化的务实精神值得肯定,但过多地偏重于实用和尊崇世俗,影响了文化精神的提升与竞进。小获辄止,小功即骄,是开放与守旧进行长期拉锯战的结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誓要统一全国,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他原本最信任的军事助手陈炯明却要实行联省自治,甘愿偏安一隅,反对北伐。开放改革以来,广东一些人乘风气之先,探身商海,但小富即安,终不能在时代风云中独领风骚。整个社会也表现出一不种底气不足的浮躁,缺乏深沉与静气,难有大成。我想,我们的弱点我们应该承认,不巧辩,不护短,才利于励精图治,开创新业。
  《九章》里不乏岐见的经典大家们对广东文化的根的理解却是相同的。广东文化的根在哪里?在黄河文化。不论广东文化受了多少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黄河文化的基因仍然因因相袭,代代相传。这个脉络在《九章》中是清晰的,在许多广东人的脑子里是明确的。从任嚣、赵佗、马援们带领的将士拓边,一直到南北朝、宋末、明末为避战乱的北人南迁,绵绵道路上的足迹,都牵动着黄河文化的血脉。上世纪90年代,一次我到潮州出差,与一位当地领导闲谈,我问潮州人是从哪里来的,他笑说:“是从你们家乡河南来的。”我不太相信,他又说“不仅广府人、客家人是从中原来的,我们潮州人也是从中原来的,而且来得还要早。潮州人是在东晋时期由中原南迁的。”为了证实他的话,他说到如今潮州人还保留为死者“过黄河”的风俗。头七要为死者举办“过黄河”的仪式,不到黄河心不死,“过了黄河”才是魂归故乡!这位当地领导的话,令我砰然心动。
  《九章》收辑这么多经典大家关于广东的作品和言论,实属不易。但不知为什么不将郁达夫收进去。郁达夫于1926年3月同郭沫若、王独清一起来到广东中山大学教书,郭沫若于当年6月即参加了北伐军,郁达夫一直授课至12月15日始离去。鲁迅在他离去一个月后到广州。这几位大家,郁达夫在广州居留时间最长,并且写了《劳生日记》、《广州事情》涉及广东风俗及政局的文章,不知为何不予收入。建议编者在该书再版时考虑收进。另一个建议是:可考虑编一部反映解放后五十余年广东发展变化的文集,作为《九章》的续篇,名《九歌》可乎?
  2006年2月15日
编者简介 
  主编黄树森,1935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文学评论家。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作品》编辑组长、编委,《现代人报》副主辑,文学理论刊物《当代文坛报》副总主编、主编,编审。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文联第六、七次文代会代表。著有《题材纵横谈》、《手记·叩问》等。其中,关于题材的四个基本规律论文,获广东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主编大型理论书链《叩问岭南》获1996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提出了题材主客观论、新时期以来的岭南新文化是“吸吮了市场经济元阳所爆发的新文化相变,密集着现代文明因子新派生的新文化建构”、“叩问岭南,就是叩问中国当代新文化”等理论,理论专著《手记·叩问》获2003年广东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图书奖。并于1978年,最早撰文否定〃文艺黑线论〃的理论。其后,首次引进白先勇的小说和香港新派武侠小说,1997年首次提出文艺评论的〃物化〃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
  副主编刘卫国,男,1970年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200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学术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有著作《文人心灵的历史回声》(与人合著,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即将出版。
  副主编周松芳,男,1969年生,湖南人。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导师为著名学者黄天骥教授。学位论文《刘基研究》被答辩主席、南京师大大特聘教授钟振振先生誉为他“近20年看过的一百多部博士论文中第一流的论文”。目前,该论文已高票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