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浮生 作者:帅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纱,与双丝葛相去甚远。加之吴文藻曾将丁香花称做〃香丁〃,冰心兴之所致,便以从清华毕业的丈夫为内容写了一首宝塔诗来和清华校长开玩笑。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来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梅贻琦看罢,哈哈大笑,并提笔随手在宝塔诗后续写了两句:   
  冰心女生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冰心看罢,哑然失笑,举座哄然。   
  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亲人的生离死别,还有艰苦战乱中的温情,所有的一切都让冰心重新思考生命和自己的人生。如果说抗战前冰心的生活以及她对生命的认识都封闭在精致的象牙塔之中的话,那么抗战后,冰心开始真正接触塔外的生活,她的眼睛开始看到了别样的人生。在战争中冰心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美丽。在给好友顾一樵书写的条幅中,冰心写道:〃别离碎我为微尘,和爱和愁,病又把我团捏起来,正敷上一层智慧。等到病叉手退立,仔细端详放心大去之后,我已另是一个人,她已渐远渐杳。我虽没有留她的意想,望着她的背影,却也觉得有些凄恋。我起来试走,我的躯体轻健。我举目四望,我的眼光清澈。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感谢病与别离,二十馀年来,我第一次认识了生命。〃 
  ……   
  冰心小传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1900年10月,冰心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1911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3年父亲谢葆璋出任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由于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开始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并获得金钥匙奖,同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1938年与丈夫吴文藻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1946年11月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曾被东京大学聘为新中国文学系教授。1951年回国,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         
  梁实秋:〃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争论的是是非非,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其实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有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自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梁实秋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梁实秋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他的前额显得十分宽坦,整个面相不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加以长面隆准,看来很是雍容。这一切,加上他白皙无瑕的肤色,给我的印象颇为特殊。后来我在反省之馀,才断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头白象。〃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他的审美趣味、他的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梁实秋出生、成长于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北京,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染较深,对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梁实秋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后又赴美国留学,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余光中曾评价梁实秋说:〃我总觉得,梁先生虽然出身外文,气质却在儒道之间,进可为儒,退可为道。〃此论甚为恰当。然而,命运弄人,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在他的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恰似一片飘落的孤叶。如果说梁实秋一生有遗憾的话,那么在有生之年始终没有能够回到故乡,该是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憾恨了。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中心医院。遵照他的遗嘱:〃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梁实秋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墓地很高旷,举目四顾,莽野苍苍。在解释梁实秋之所以愿意在高处筑墓的原因时,梁夫人韩菁清曾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于此时,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一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一、〃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面对江山易帜,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的内心无疑非常沉痛,亡国之恨如刀刻般留在他心头。〃国破山河在〃,北京的土地依旧那般炽热,故宫还是那样辉煌,天空还是那样湛蓝,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属于中国。于是时,梁实秋内心的情绪又岂是屈辱或悲愤等词语所能表达的,在强烈的情感面前,语言是贫乏的,更是无力的。北京沦陷之日,梁实秋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之后,梁实秋首先面临着的一个难题就是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亦难,留亦难。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又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梁实秋最终还是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为抗战效力。梁实秋后来百感交集地回忆说:〃烽火连天,割离父母妻子远走高飞,前途渺渺,后顾茫茫。这时候我联想到〃出家真非易事,确是将相所不能为〃。然而我毕竟这样做了。〃离家前夕,梁实秋匆忙告别父母,简单交代了一下家事,念及前途渺茫,梁实秋还立下了一份遗嘱。对于为什么要离开北京以及此后自己的打算,后来梁实秋回忆说:〃我们(梁实秋、罗隆基等人)愿意共赴国难。离开北平的时候我是写下遗嘱才走的,因为我不知道我此后的命运如何。我将尽我一份力量为国家做一点事。〃 
  平津火车开通后,梁实秋和叶公超等友人乘第一班火车逃离北平前往天津。战乱中临别,内心自是悲苦异常,但梁夫人程季淑却强忍悲伤,在自己丈夫离家之时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女态,她把梁实秋送到家门口,互道珍重。此时离别,却类永诀。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曾从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