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电影一起私奔-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希区柯克的悬疑影片,我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很多影片都看过不止一遍。张贴在办公桌前的这张剧照,是他影片中被认为最经不住推敲,却也是公认的一场经典戏。说起来似乎难以理喻,最真实的生活同最好的戏剧一样,确实就是难以理喻的。
  《西北偏北》的故事围绕着无端之冤展开。主人公桑希尔是一个广告商,意外地被误认为是名叫卡普兰的政府官员。在经历了绑架、谋杀等险境后,为证明清白,在警察和敌方代理人双重追捕下,他逃往芝加哥,企图找到真正的卡普兰,让其证明自己的无辜。他来到一个空旷的岔路口等待与卡普兰见面,结果却被一架神秘的喷洒农药的双翼飞机疯狂追杀。
  这幅剧照就是桑希尔在田野上孤立无援地逃避飞机追杀的情形。画面极富动感,在宽阔的田野土路上,桑希尔一面慌乱地回头张望,一面拼命奔跑,脚下的路因飞奔已变得模糊不清,而在他的头顶左上方,像巨大蜻蜓的双翼飞机正呼啸着向他俯冲,杀机从天而降,追杀与逃遁不容丝毫迟疑。
  我喜欢这幅剧照的强烈动感和它因充分的张力所呈现的情节延伸,我没想更多,只觉得它犹如一幅意味深长的象征主义作品,寓意着当代人在出世与入世中无法选择的尴尬状态。
  据说,希区柯克在后期剪辑时曾想删掉这场戏,因为它经不住深入推敲。比如,在引诱手无寸铁的桑希尔会见卡普兰的过程中,几乎随时都可以杀死他。即使非要安排在这荒郊野外会面,最简洁的方法莫过于派一个人如约而来,拔枪就可将桑希尔击毙,为何要不惜烦琐地安排一架撒农药的飞机呢?桑希尔焦虑的等待、被追杀与逃离是建立于虚无的谎诞真实中。
  然而,希区柯克最终没有忍痛割爱,使电影史上保留了这一营造追杀氛围的经典。从桑希尔出现在空旷公路上,到焦急等待,再到飞机追杀与逃亡,最后驾驶别人的小货车逃往芝加哥,悬念步步加深,每个镜头都扣人心弦。
  我把这段精彩追杀称为“虚构经典”,悬疑、神秘、突然的袭击、紧张的奔跑、直至凶猛杀机的最后转移和化解,跌宕起伏,美轮美奂,堪称世界“电影梦幻”的神来之笔。不久前,我从一部欧洲电影里,再次看到了对这个精彩片段的另一种模仿式演绎:一个酷爱表演的英俊青年在一次聚会中表演桑希尔从等待到躲过追杀的过程。他表演得非常投入,在他的脑海里是电影中活生生的每个镜头的再现。然而,他的表演却被现场的观众大肆讥笑,这不怪现场上缺乏电影见识的观众,他们无法从这个英俊青年的哑剧表演中,体会到桑希尔所处的具体戏剧情境。这部影片导演以英俊青年的联想,将《西北偏北》中的这段闪回重放了一遍,我想,那无疑是对希区柯克大师致敬的意思。有趣的是,戏中观众对表演者不解的倒彩,似乎暗示了大师与庸众的意念冲突。
  事实上,观众几乎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这场推敲起来有漏洞的戏,且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我曾有心分析其中的原因,终是不甚了了。朦胧中,觉得是因为暗合了人们对生存现状的通感和对现实危机的化解期待。那阔而无当又无助的场景寓意了人们对生存空间的深重惶惑,神秘的飞机寓意了现代人对难以把握的横空之灾的恐惧,邂逅的不冷不热的候车人和司机寓意着人们彼此之间的隔膜和难以沟通,仓皇的逃离正是在狭窄而危机四伏的环境里现代人无可奈何的宿命。
  经过这样的分析,对自己青睐此片段似乎也有了最合理的解释:我之所以将这幅剧照复印放大张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自己的一种真实生存现状,曲折地表达了内心深处潜在的不安和对化解不安的憧憬。



心不可译



  波兰女诗人温波尔斯卡是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初,各地的文学刊物曾纷纷译介她的作品,美国著名的《纽约客》和《新共和》杂志几乎同时推出了她的诗歌《诗》的英译,篇名和内容都呈现出有趣的不同,前者名为SomeLikePoetry,后者名为SomePeopleLikePoet,美籍华人学者董鼎山先生将其再分别转译成中文。《纽约客》的译文是这样:
  诗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引致了/不止一个动摇不定的答复。/但我既不知也不晓,只是抓住它,/好似扶着了救命的栏杆。
  《新共和》的译文是这样:
  诗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答复不止一个,都是摇晃不可靠。/我还是继续莫名其妙—抓住它/好似紧握了赎罪的扶手。
  《纽约客》的译文是在说不懂诗歌的人,仍会抓住它“好似扶着了救命的栏杆”;而《新共和》的译文是热爱诗歌的人对诗歌“还是继续莫名其妙”,抓住这个疑问“好似紧握了赎罪的扶手”。两家杂志、两种翻译,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如此不同,人们说这就是语言的隔阂,是翻译的问题,按照一种老生常谈的说法就是“美不可译”。
  但是,同一种语言的解释照样可以大相径庭。最典型的是关于《诗经》的解读。比如《周南·卷耳》,金启华在《诗经全译》(1984年)中认为,这写的是同一时间处在万里之隔的一对情人的不同生活的真实情景,类似电影中交叉展示的手法。余冠英在《诗经选》(1992年)里解释说:“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她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幻想他在上山了,过岗了……”等等,就是说是写妻子思夫时的幻想。两位先生,一位把它看成在直写男人劳苦的地方,另一位却说它是在写妻子对丈夫感同身受的怜爱;一说是写实,一说是幻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两位先生各成其理。虽属同一语言,但有古今之别,隔着岁月之漫漫长河,仍属于一种翻译。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一位华裔作家,那获奖作品是我们可以不用翻译直接阅读的,我是硬着头皮啃完了那座“山”,抛开政治的因素,只从文学的价值和文本出发,那作品单薄枯燥不说,只叙述手法的矫揉造作也实在不敢恭维。我不相信堂堂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有太多非文学的考虑,我更愿相信这是翻译之后的误读。
  那么,让我们来看同一语言、同一时代人的完全不同的视点。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国内外得了不少大奖,评委们无疑是行家里手,认为影片是简洁中蕴涵深刻;但是,以王朔为代表的很多著名作家(无疑也是行家里手)却强烈地指责它的“假装深刻,极其苍白简单和虚假”。美国著名影片《巴顿·芬克》曾是某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赢家,无论是当时评奖还是至今在国内的评价都是极端的南辕北辙,各执一词。同一影片,同一语言下的同代人,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肯定不属于“美不可译”的问题了。
  类似的例子中外都不乏其例,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叶塞宁、邓肯、毕加索等人的作品都曾遭遇到同一时代截然对立的评价。即使不是截然对立,丰富的作品在他人眼中也是千差万别,“误读”是很普遍的。托尔斯泰对自己作品的理解有的还不如读者深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人的丰富才有如此的千差万别。考察这种惊人的分歧,十分有趣。除去可能对人的偏见因素之外,如将其简单归结到语言隔阂上显然是不够的,所谓“美不可译”,根本的障碍从来不是语言问题,是理解,是不同人的丰富多样的认知,归根结底,是人心的不可“译”。


***************
*第八篇
***************

  在无情的时间面前,如果不能超越,就老老实实地复制,经典已被时间定格,望尘莫及的后来者如不想复制就乖乖避开。


时间的重量



  我不记得这个标题受到过谁的影响,这个念头已在我的心中徘徊了很久,我一向觉得时间的重量是最难清晰表达的东西。翻开自己收藏的任何一本书,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寻找购买或阅读时间的记录,这个记录会油然让我感受到时间长度所产生的重量。
  一部十年前阅读的书和三年前阅读的书,在我心中唤起的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看重时间,它的流逝所表现出的颜色的削减和重量的增加,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读《追忆逝水年华》的书,或看《追忆逝水年华》的电影都是在看怎样表现时间这个无形无影的东西的流逝。在电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