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纪念海军司令萧劲光的文章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故事:1950年3月,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风尘仆仆到了山东威海。为了过海到刘公岛考察,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渔船。航渡中,随行人员告诉渔民,你们知道吗?搭乘你们船的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中国的海军司令啊。船老大大为不解,疑惑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萧劲光为此受到刺激。我无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伪,但它却形象地道出了海军当年的尴尬。我想值得萧司令慰藉的是,一个月后,他的部属,华东海军,在草鞋峡江面上,以134艘舰艇的阵容为他出了这口鸟气。

5 首长和战友

记得是在1992年,那时我还在总参工作,计划搭乘最新引进的美国“黑鹰”直升机勘察西藏中印边界方向上的地形。因为一个临时情况延误了登机,这架飞机刚升起来就遇到一股强烈的横向气流,在紧贴侧方的山崖上撞得粉碎。好险啊!我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人们的命运。我和父亲闲聊时谈起这些生活中的故事,他一点也不惊讶,他说:“要做事情总会遇到危险,撞上了就撞上了,撞不上就接着干。”

“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事,这一生你遇到过几次?”我问他。

“86年,检查出我有癌,扩散没有不知道,手术前,我回忆了自己的一生,算起来,遇到过的致命危险有9次。第一次是在红14军,第二次是长征打遵义,杨尚昆说,是邓萍替你死了。……海军有过一次,那是出海遇上了风暴……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华东沿海的形势也紧张起来。我们从苏联买了些海岸炮,部署在长江口,吴淞、川沙、浦东、佘山;还有嵊泗、舟山、岱山一带。那时我正在学习操船,勘察时我自己指挥,下达口令,有时也自己驾驶。林遵说的也对,你们是陆军来的,是外行,外行怎么领导内行?毛泽东说,从来都是外行领导内行。但我可不能以外行自居。从头学起,学开船、学航海、学轮机。只要有机会我就上船,熟悉军舰,熟悉海上生活。先从驾驶开始,学习停靠码头。船长们要向我报告,我说,今天我是你的学生,先就从如何下达起航命令开始。学习停靠码头时,我才知道应该逆水停靠。先在江里学驾驶,经过九江,我想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啊,不亲自上去,不自己亲自实践,怎么识得真面目?我带着大家游了庐山。

“江里学会了还不行,我们不是江军,是海军,我开始驾船出海。结果遇到了麻烦……

“我乘的遵义号炮舰,一出岱山港就遇到风暴,舰长是商船学院毕业的。我只知道要迎着风浪,船被抛起来,螺旋桨都露出来了,舵轮两个人都把不住,就躺在地上,用脚蹬住。船身倾斜得非常厉害,在风浪中前后俯仰不怕,就怕左右摇摆。大家都慌了,风浪越来越大,我想这下有麻烦了。有一个班长,是跟徐时辅到美国接船的,很有经验,说只能倒着走,把船尾对着浪峰。可怎么掉头呢,两个浪头间隔很短,转一次不行,转两次不行,第四次才调过来,衣服全湿透了。回到岱山,苏联顾问要拥抱我,说我以为这次可完了!我这才体会到气象的重要,海军开始设立气象部门了。”

在海边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风暴过后的大海出奇的宁静,像一湖秋水,如一湾寒塘。太阳升起来了,龙鳞闪烁、晨风万里。

“巨鲲沉,大鹏起,寰穹低。胸中日月,扶摇与天齐。愿把此身壮烈,付与浩茫广宇……永世无穷期。”想想当初,对照他来海军时的不情愿;而现在,面对大海的搏击,和对事业的义无反顾,真是令人感慨。

他还记得,当初,他带着林遵一行到北京接受毛泽东的接见,前一天晚上,他和聂老总,当时是代总参谋长,一起商讨向毛主席汇报的事,父亲说:“我又提起不想在海军干,聂很为难,说这他可定不了,你自己和总理说吧。总理一听就急了,说你这个张爱萍,都什么时候了,还搞不通。记住,到主席那里,不许再提了!我想他们心里一定会认为,真是个不识时务的家伙。哈哈!”

为什么呢?我看过保存在档案馆里他写给毛泽东的信:“主席:我自觉参加革命以来,直到在红大学习前,很长一个时期,都在糊糊涂涂地过日子。……我害怕把这一完全新的,又是技术性多的海军工作弄不好。你还记得吧,长征到陕北,要我到骑兵团工作,结果打了败仗,开斗争大会,被通令撤职。而现在搞海军,我怕搞不好,碍事。我三天后就要返南京了,怕无机会面陈了。敬祝健康!张爱萍”

毛泽东没有给他答复。今天,海军,在他手中,从一张白纸,终于走上轨道,他也渐入佳境。

当他决心把自己交给大海的时候,1951年2月15日,中央军委命令:“免去张爱萍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调任第7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

人生真的像似大海,变幻莫测吗?

许多海军的老同志回忆,要找张司令汇报,找不到了,哪去了?才知道调离了。为什么?

自离开海军后,他就很少参加海军的活动了,虽然也有过有限的几次,但很少听他主动谈起过海军。似乎那一段经历在他的记忆中消失了。

直到1994年,纪念华东海军成立45周年时,当年华东海军文工团的同志们聚会北京。父亲已经退休7年了,他现在已经不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了,真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军退役的老军人了。请柬送来,父亲在请柬上写下:“和大家共同纪念自己的节日”。我因为工作,没有能陪他,但贺茂芝同志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摘选如下:

“消息传出,老战友们激动不已,电告信传,相约前往。有首席小提琴手之称的张琦与夫人歌唱演员宋允芳,……当年曾是《保尔·柯察金》话剧导演的田凯,……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的饶丁(注:作家),书法家山河病逝,他的夫人带着他的作品来了,……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的230多人均按预定时间云集北京。

“为什么呢?一次聚会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大家都想见见几十年未见面的张司令员。话剧《甲午海战》的作者之一的朱祖贻说,大家也都十分珍惜张司令员创建领导的这个集体。

“……200多名老同志夹道欢迎老司令员……

“张爱萍说:我很想念你们!瞬间,欢迎的夹道变成热烈的围墙,叙不完的往事,说不尽的今情,一个个热泪盈眶,一个个感慨万千。

“……张爱萍环视了一下大家,突然问道:童若华来了吗?童若华的父亲曾是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南京解放前,举家飞往台湾,唯独她留在南京参加了华东海军文工团。转业到地方后,在反右斗争中曾被作为阶级异己分子遭到审查。张爱萍得知后,致函证明她是积极参加人民海军建设并卓有贡献的革命同志,才幸免于难。‘文化大革命’中她的遭遇怎么样呢?张爱萍的一声问,使站在人群外正在跷着脚注视着张爱萍的童若华骤然一惊,赶忙回答:司令员!我来了。63岁的她眼噙热泪……张爱萍问:‘文革’那几年遭了不少罪吧?童若华点了点头,擦去流到面颊的泪水说:比起您老人家受的罪算不了什么。听说您的腿断了,我们都很难过。说着哽咽起来,顿时好几个同志都哽咽出了声。哎,张爱萍似在劝慰她们,‘文化大革命’中都有所失,可我大有所得,我多了一条腿嘛!说着扬了扬手杖。

“联谊会开始,主持人赵志说,请我们的老首长老司令讲话!……张爱萍说,不要叫我司令,我们是老战友,是风雨同舟的老战友。遂大声朗诵道:四十五年情,友谊胜纯金……”

这次聚会后,华东海军的这些老同志们出了套书,取名《半个世纪情》。这套丛书汇集了当年投身新中国海军事业的许多老同志的回忆文章,记述了1949年这一代青年的理想、追求、经历和命运。同时也收编了许多当年的历史文件和资料。海政文工团的老团长胡士平送给我一套,共6本。2003年,父亲在他病重最后的日子里,叫我给他逐段逐句的读。他那时已经不能说话了,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想听。

书中有篇署名“南望”的文章,大概寓意“难忘”的意思吧,根据8位老海军同志的往来信件编成。文章中说:张爱萍司令员曾经问道,古往今来,两三人之间,十个八个人之间的友谊佳话不少,但像这样几百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友情不变,愈久愈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