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这些孩子们。当知道是投奔延安时,他好奇地问:“你们到延安找谁呢?”“找我哥哥!我哥来信叫我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三叔当时天真地说。“噢!你哥哥是谁?”“张爱萍!他哥叫张爱萍!”后来成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魏传统夫人的刘超抢着说,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呢。“哎呀!太巧了,我是你哥哥的朋友。”“当真?”“当然,他现在就在武汉,到八路军办事处找他去吧!”

罗世文、车耀先(注:四川省委军委书记)后来在重庆歌乐山监狱被国民党杀害。小说《红岩》中记载了他们的故事。“他们两人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的牺牲是壮烈的。”父亲沉痛地说。

兄弟情同手足,一晃离家已快10年了。

“我第一句话就是问妈妈怎样了?”父亲说:“你三爸哽咽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急了……母亲去世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这样号啕大哭。这些年来,几次从死亡边上走过来,再怎么难,我也没有掉过眼泪。今天,我实在忍不住了……”

悲从中来,所有积淤在胸中的郁愤都宣泄出来了。

我三叔回忆:“母亲在弥留之际,几次呼喊二哥的名字,说你二哥回来了,到了村口。为了能让她平静下来,只得装着出去看看,这样反复几次,她才咽气。”一直到他们老了后,闲聊中,我三叔无意间讲起这段往事,父亲都会摆摆手,转过头去,意思是不要再提了吧。

我们小时候,常听父亲自己说,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爷爷,不喜欢他,喜欢他的哥哥。母亲喜欢他,他也特别爱他的母亲,每每提及,总会流露出伤感。尤其是他到了暮年,回忆孩童时代的生活就更多了,他像是对我们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你们的奶奶死得很早……”就说不下去。“小时候太穷了,连张照片都没留下。”他找人按我大姑的模样画了张像,挂在床头,或许是想弥补一下吧,他要多陪陪母亲。

安庆、九江陷落,日寇沿江而上,武汉门户洞开。在武汉的共产党人,真的该考虑沦陷后的问题了。刘少奇后来总结华中工作时说,当时在华中负责的同志认为日本人不致打到武汉,中国军队可以在长江下游地区阻止敌人,中国可以速胜。因此没有必要在敌后大搞游击战争。(注:《刘少奇自述》)

乱世出豪强。在全国抗日的浪潮中,各式各样的游击军如过江之鲫,其中不乏扩张势力者,消灭异己者,打家劫舍者,占山为王者,鬼子还没见到,自己便已打得不可开交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啊!内忧外患交织而来。

要在角逐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要依附更强势的集团。现在的人们大概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之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公司要寻找挂靠单位。据说,中国字头的康华公司,下面就有多得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儿子公司、孙子公司。而在当时,最热门的就是挂靠在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块招牌下了。

有个叫李应权的人,是河南信阳地方民团的一个团总。他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报告,说河南一带有许多流散武装,如果八路军能助他一把,拉起个几千人的队伍应该不成问题。这个信息太有诱惑力了,何况这又不是去挖“友军”的墙脚。周恩来即派父亲和罗炳辉去河南考察。罗是共产党里带有传奇色彩的江湖好汉,原本就是靠拉民团起家的,枪法极准,为人豪爽,父亲年轻时喜欢结识这样的朋友。行前,周恩来还特别叮嘱,一定要亲自看到,不能有水分。果然,这里民众的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河南人一直就是不安分的。父亲想,与其磨嘴皮子收编别人的,不如自己拉起队伍。李应权出身豪门,有人有枪,当地人脉关系又广,干脆就不回去了,将在外,王命有所不受!他们两人拍合后就打出了“新四军挺进纵队”的牌子,以确山为基地,开始招兵买马。他让李任司令,自己是书记兼政治委员,随行的共产党干部杨子仿、李林分别当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李应权的表弟孙石,是一员武将,带了几百人投奔上山,被任命为大队长。这群确山聚义的青年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走过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歃血为盟,共举义旗,在这个深山的古庙里,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

父亲自豪地说:“大雄宝殿就是我的指挥部。”古庙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自延安出来后,第一次如愿以偿。国破山河在,他在武汉办事处的办公室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就喜欢干这种事,就像小时候梦想当一个大侠一样。虽然,他已经是一个有信念、有组织的共产主义战士了,但他血管里流淌的仍然是不安分的因子。

正当他要一展宏图时,接到了长江局的来电,命他迅速赶到豫东执行新的任务。父亲说:“我找到陈少敏(注: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她也希望我在当地拉武装,说帮我向上反映,但长江局坚持原有决定。”

送行的场面是悲壮的。队伍从山上一直排到山下,他们没有多少枪,大刀长矛的红穗穗迎风飘舞。大家都掉泪了,一直送出确山地界。“千里送君,终需一别。都请回吧!”父亲说:“这一别,和李应权,竟是生死诀别。”

李应权家在当地是个很有势力的大地主,他的父亲是被红军杀掉的,但后来他们兄弟俩都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李后来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是民族英雄。他的表弟孙石解放后是国家水利电力部人事司司长,“文革”中和他的妻子双双被折磨致死。是父亲把他们引上了革命之路。这是一段离奇的历史,每当我想起这段故事,总会被共产主义思想的巨大征服力所震慑,也为革命最终吃掉了自己的儿子而悲泣。

父亲的第三次折腾又宣告“无疾而终”。

“黄河大堤决,一泻千里泽……尸骨逐水流,树梢鸡啼血。”这是父亲当年在奔赴豫东的途中,路过黄泛区时写下的诗句。不难看出,他的心情是忧郁和焦虑的。

由于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和争斗,原本让中国军队士气大振的兰封会战失利了。20万中国军队竟然未能消灭土肥原的2万人,连蒋介石也愤而称之“在战史上亦为千古笑柄”。(注:现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蒋介石1938年5月28日给程潜的密件”)

为阻止日军进犯,蒋介石采纳陈果夫建议,在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据当年目击者称,参与掘堤的工兵营对着河堤上的关帝庙祷告,关老爷啊,中华民族眼下遭大难了,我们打不赢,只好掘了河堤,淹死的都是中国人啊,你宽恕我们吧。悲伤的官兵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面向波涛汹涌的黄河,放声大哭。

滚滚黄河水,从天而降。虽然暂时阻滞了日军的西进,但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80多万人被淹死,1400多万人无家可归,中原大地成了汪洋一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啊!真的只能靠掘黄河的大堤来苟且吗?面对2万日军,真的要用88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吗?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唱歌,引得父亲兴起,他说我来教你们唱一首:“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黄河精神!文人小说下载

三次折腾,三次夭折。这第四次了,是什么任务如此紧急呢?

就在前不久,彭雪枫率游击支队离开竹沟,往豫东进发。豫东有个国民党主战派将领叫魏凤楼,任鹿邑县长,一向与共产党交好。父亲此行,正是长江局因彭雪枫的要求,指派他到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将鹿邑县发展为我们党的可靠后方,保障彭雪枫游击支队顺利进展。

据父亲回忆:“彭雪枫一见面就说,你在那个庙子里干什么!”

和彭雪枫认识是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彭在江西军区当政治委员,父亲是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长征开始时,彭是3军团红五师师长,父亲在红四师当政治部主任。遵义改编后,师的番号取消,彭是红13团团长,父亲在红11团当政委。过了大渡河,父亲调红13团当政治委员,与彭雪枫一起翻雪山、过草地,可以说是生死至交了。还是在红军大学的时候,彭雪枫入学没一个月就神秘地消失了,走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