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舆论如此,花旗、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纷纷调低中信泰富的信用评级,建议沽售。受此影响,中信泰富股价暴跌55%,为1990年以来最大跌幅,收于每股6。52港元,市值瞬间蒸发175亿港元,仅剩144亿港元。持股19%的荣智健因此一天内身价缩水33亿港元。

投资者显然对中信泰富失去了信心。

尽管荣智健声称,将从母公司协调15亿美元备用信贷,加上中信泰富账上现有80亿港元,足以应付局面。但股价仍连番跳水。10月22日,中信泰富股价大跌24。7%,收于每股4。91港元,市值再度缩水35。26亿港元,累计损失市值超过210亿港元。

眼见这只“紫筹股”红、蓝混合便为紫色,所以身兼红筹股和蓝筹股特点的股票被统称为紫筹股,香港股票市场上紫筹股众多,如华润创业、中信泰富、中国电信、上海实业等。被弃之如敝屣,市值缩水超2/3。

港股大盘震荡,港交所接连接到数十宗起诉案,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简称香港证监会)涉入调查。此时,蜚短流长、惊动朝野,已不是处理一二个虾兵蟹将所能解决。

最后关头,荣智健不得不亲自出山,扶大厦之将倾,但事态之严重,已超其能力所及。



就在花旗银行表示对中信泰富“管理能力失去信心”之际,荣智健发动了“股价保卫战”。

一方面,荣智健以个人名义增持100万股中信泰富股票,持股量上升至19。17%,同时中信泰富母公司中信集团增持200万股,意欲拉升股价,阻止下跌势头。

另一方面,为堵住债务黑洞,荣智健紧急飞赴北京总部“搬救兵”,市场传言,中信泰富甚至有意出售旗下非核心业务抵债。

许多投资机构闻风而动,致电荣智健希望洽谈资产。在他们看来,中信泰富在香港拥有航空、隧道、物流等优秀资产,抄底极为合算。荣智健显然不肯轻易放弃辛苦打拼来的江山,表示不会选择在股市低迷时出售资产,最迟要等到金融危机过后,以对小股东有所交代。

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香港联交所)对中信泰富调查期间,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宣布暂停履行所有公职,避免引起潜在的角色冲突。

范鸿龄是中信泰富仅次于荣智健的二号人物,在香港政商两界威信颇高,此前担任纪律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主席、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咨询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被认为是曾荫权之后最有希望的特首接班人,“澳元门”给其政治生命蒙上阴影。

随后,2008年10月30日,中信集团派来53岁的“救火队长”张极井。此人在中信集团主要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并曾长期在澳大利亚工作,时任中信集团董事、总经理助理、战略与计划部主任和中信资源执行董事,负责中信泰富善后事宜。荣智健去留成为各界热议话题。

受澳元持续贬值影响,中信泰富账面亏损从155亿港元升至200亿港元,股价继续暴跌,市值仅剩80。3亿港元。80多名小股东决意通过法律手段向中信泰富索赔。荣智健向小股东表示歉意,但无意辞职。

形势已非荣智健所能掌控。

11月初,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就是此前荣智健声称的备用信贷。这笔资金以可换股债券的方式注入,相当于中信集团以每股8港元认购中信泰富新股,持股比例从29%增至57。6%,成为控股股东。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常振明将领衔成立专门委员会,主持中信泰富善后工作,而此时荣智健实际上被架空,等待最后结果。

12月19日,中信泰富举行股东特别大会,对上述拯救措施进行表决。

会上,小股东要求荣智健和范鸿龄辞职。有股东认为,此事“非单一企业问题,也不是公司8000多名股东的问题,而是全香港的问题”,要求待香港证监会调查完成之后再行表决。

不过,小股东们的声音很快湮没无闻,当天最终表决通过了中信集团认购中信泰富可换股债券和接手澳元外汇期权合约的方案。

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对此表示欢迎,他说:“中信集团提供的资金可以增强中信泰富的资本结构,不再受到澳元汇率波动的影响……使得公司重新站起来,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业务上。中信集团的支持也使得我们更好地把握内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荣智健虽难掩疲倦,但言谈中却不乏喜悦之色。

正当人们认为“澳元门”尘埃落定时,另一场风暴悄然袭来。

2009年1月2日晚间,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正式调查,包括荣智健、范鸿龄、荣明杰在内的17名董事正接受香港证监会调查,其中有7名执行董事和7名非执行董事。

港岛正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经商半生从未“湿鞋”的荣智健却在步入古稀之际,愁云惨淡。



2009年年初,中信泰富发布2008年度业绩报告称,2008年亏损126。62亿港元,较2007年下滑235。05亿港元,其中因外汇合同所致的变现市场公允值税后亏损146。32亿港元,剔除此项后仍可赢利19。7亿港元。

与此同时,香港各界纷纷呼吁特区政府出资收回中信泰富在东区和西区海底隧道的股权。在高涨的舆论压力冲击下,2009年4月3日上午,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进入香港金钟大厦的中信泰富总部进行搜查。当天傍晚时分,警方将数箱资料带走取证。

警方调查的重点是“公司董事是否作出虚假陈述和串谋欺诈”,若证据确凿,荣智健最高面临10年以上徒刑。

4月8日下午,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荣智健辞任董事局主席,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也辞职,即日生效。荣智健在辞职信中说: “相信退位让贤对公司最为有利。”

当日下午6时,荣智健驶出中信香港大厦。在这里,他曾在威望、股权、背景等方方面面,毋庸置疑是当之无愧的主宰者,以至于二号人物都被外界视如荣家家臣,可见其声势之大,权威不容挑战。如今,时过境迁,耀眼的闪光灯下,年近七旬的老人一如既往的平和,那一头标志性的白发,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商海浮影。

接任荣智健和范鸿龄是52岁的常振明。在其主持下,中信泰富顺利完成转股。中信集团股份升至57。6%,荣智健个人股份被稀释至11。475%,旧高管层股份亦尽数被稀释,并纷纷离职,家族企业色彩进一步淡化,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时代”从此结束。

中信集团将中信泰富牢牢控制住,造成巨亏的澳元合约亦被轻松处理,中信集团接手67亿澳元杠杆合约,剩余30亿澳元合同中信泰富继续持有,“以满足其在澳洲投资的正常澳元需求”。随后,常振明对中信泰富进行结构重组,将主业集中在特钢、矿石与地产三大板块,将航空、发电及海底隧道等非核心业务逐步剥离出售,4个月内获得百亿港元现金。

斗转星移,2011年3月,中信泰富发布业绩报告,净利润89亿港元,常振明信心十足地说,“公司已经走出两年前的困境”。随着全球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中信泰富西澳磁铁矿石项目价值凸显。而同期澳元上扬,对美元汇率突破1∶1关口,中信泰富与中信集团所持的澳元合同也斩获丰厚。这实际上是荣智健在位时的遗产。

现实如此不羁,不禁令人遐想: 倘若中信泰富尽早披露信息,或不至落于被动地位,进而一败涂地。然而,彼时投机心态昭著,欲令智昏,自以为胜券在握,不期步步败退,一发不可收拾。荣智健以此收场,光环退去,可惜,可悲,可叹!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港股红筹公司亦曾投资澳元巨亏,虽不及中信泰富亏损之大,但性质其实相同,唯独中信泰富一家高管层遭受清洗,这一定在荣智健心中激起涟漪。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荣智健在将中信泰富做大途中,多拜国有企业身份之便,而其最终败落原因,也是产权因素。荣智健曾有机会将中信泰富私有化,或许过高估计了自己运筹时局的能力和形势的乐观性,犹如温水之蛙,迷失在身份错位带来的胜利之中,浮光掠影游走一番,却逃不脱所有官商的命运。

实业之家出身的荣智健在投资失败之余,或许对一百年前曾祖荣熙泰“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遗训有更深的体会。商业轮回,“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会否在百年荣家上演?

一个极少被注意到的事实是,2009年6月,荣智健辞职两个月后,正当人们怀疑一代首富就此落幕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