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决。

破案后,上海警备司令部将50万美元中的13万发还荣家,其余被扣。次日,警备司令部即派人到申新公司索取“破案酬金”,荣家不得不奉上十几万美元,共费60万美元,荣德生气愤地说:“绑匪只要50万美元,现在‘破案’了,却用去了60万美元还不够!真不如不破案的好。”

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滩,绑架案一度盛行。荣德生被劫前后,先后曾发生“钻石大王”范回春、“五金大王”唐宝昌绑架案,巨商大贾,人人自危。倘若仔细推敲,几乎每笔绑架案的背后,都隐约有官方势力作祟。可见,当时社会之混乱,商人犹如案上鱼肉,任人宰割。

荣德生安然回家后,各种威胁、勒索电话、信件纷至沓来,持续两年之久。最终,因不堪忍受高压,六子荣纪仁在1949年开枪自杀。荣德生晚年丧子,更添悲愤,直至被“荣鸿元事件”冲淡。

1948年9月4日,国民政府以荣鸿元私套外汇、囤积居奇为由将其逮捕,轰动上海滩。

几个月前,荣鸿元与上海盛亨洋行签订合同,购买印度棉花1500包,首付定金18万港币,等日后产品销售后付清余款。因事出紧急,荣鸿元发信命驻港代表购买港币,不料此信被警备部查获,稽查处处长张亚民以私套外汇为名,向荣鸿元敲诈勒索,得逞后将此案搁置。

是年8月,蒋经国在上海开展“打虎行动”,企图整肃经济环境,挽救国民党风雨飘摇的统治。因与一桩贪污案有关,张亚民被枪决,并牵扯出荣鸿元一案,蒋经国趁机向荣家开刀。

因法币急遽贬值,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制民间用金、银、外币兑换。荣鸿元购买港币刚好撞到枪口上,“打虎队”以此为例,杀鸡儆猴,营造紧张气氛。一时间,上海滩人人自危,纷纷将所持金、银、外币兑换为金圆券。荣鸿三甚至将多年收集的各国钞票和金银币交出,兑换纸币。

众所周知,金、银币价值最稳,外币次之,每逢时局变故,纸币贬值,金、银币及外币却可保值、升值。在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百姓居然反其道而行之,目的无非保命,而当权者借整顿经济之机,用虚妄的纸币换得真金白银,实现变相敛财的目的。

为救荣鸿元,荣家人四处奔波,不惜层层贿赂,前后花费约50万美元,最终于1948年11月将其保释出狱。经此一案,荣鸿元心灰意冷,将资金、财产转移到香港,当年底即远赴香港。后来,荣鸿元辗转至巴西重操旧业,经营面粉、棉纱生意,在当地商界颇有名望,却从未归国。

山雨欲来风满楼,荣鸿元“私套外汇事件”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腐朽。事后,荣德生记录下当时的社会情景:“侄之不慎,法之不法,可悲亦复可恨?天下之乱,从此始矣!”祸不单行,是年年底,荣德生三子荣伊仁因飞机失事身亡,又是一次打击。两年间,亲历绑票案和侄子入狱,在权力倾轧下,多年来的所有努力如此不堪一击,这位73岁的老人心中有着怎样的郁结?

世殊时异,1948年,荣宗敬去世十年,荣氏复兴失败,未来成谜,不知漂向何方。

第四章 抉择

引言

1949年,荣氏家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均走到关键的路口。

形势日益明朗,国民政府仓皇逃往台湾,大批商人随波逐流,席卷钱财四处奔命,荣氏一族数百人迁往海外。荣毅仁幸免法院提审,但摆在前面的问题并不轻松,何去何从,迷惘渐生。

与其说重振家族事业的雄心令荣毅仁心生留意,不如说新政府的和善态度打动他。荣毅仁选择留在大陆,他年迈的父亲荣德生更是放话“决不离沪”。父子二人的这个选择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荣氏企业的命运。此后,荣毅仁的一系列选择看似身不由己,其实都包含着明显的个人倾向。

如果说荣氏最初还有“委曲求全”之意,那么1959年主动北上到纺织工业部就职,就显示出时间对个人心态造成的微妙改变。选择政途的荣毅仁发现一条实践产业梦想的阳关大道,在半个世纪之后将国产棉纱重新打入西方市场。于是,我们知道,他本质上始终还是一名商人。

军粉霉烂案

更让荣德生揪心的是,四子荣毅仁被卷入“军粉霉烂案”,被国民党政府告上法庭,名誉折损,前途未卜。

出生于1916年的荣毅仁是荣氏后起之秀。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21岁时从上海贵族学校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在茂新面粉公司、上海合丰企业公司、大新贸易公司、三新银行历练。从小耳濡目染,荣毅仁继承了父辈的经商天赋,又因聪颖、练达,迅速从同辈中脱颖而出。

荣毅仁亲眼见证了家族事业的衰落,立志复兴荣氏基业,而时代洪流下的特殊机缘也将他推向前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收复大片失地,但连年战乱,粮食空前紧张,危机重重,当务之急是恢复供应。然而,以政府名义大规模收购,一者政府人员多属外行、不懂市场,二者动静太大,可能产生不良社会效应,刺激粮价上涨。于是,国民政府粮食部建议让面粉商出面代购。

国民党高层通过了这个方案,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宋子文亲自召见荣毅仁,询问意见。

时年30岁的荣毅仁彼时担任茂新二厂经理,这家工厂被日商以“合作办厂”的名义接管多年,在战乱中遭受重创,荣毅仁接手后采取贷款修机、代磨存麦、抛出栈单等措施,使之迅速恢复活力。

荣毅仁正欲趁机扩大战果,于是接受宋子文的建议,代表茂新与粮食部签订协议,以茂新名义收购小麦。因利乘便,茂新面粉公司迅速控制淮南地区麦源,并低价购入日本人遗留的大批原麦。

当其他面粉厂还在为原料发愁时,茂新二厂加速生产。在品牌效应催化下,“兵船”面粉迅速占据市场份额,带来滚滚财源。同时,荣毅仁还利用政府贷款,恢复重建被日军毁损的茂新一厂、三厂,“茂新系”走向复苏。在荣毅仁领导下,荣家长期不景气的面粉业呈现久违的繁荣。

荣毅仁希望将王禹卿掌控的“福新系”重新纳入荣氏轨道。重建茂新的同时,他以竞争者姿态对福新构成强大威胁,竞争中,无论麦源、资金,还是市场、销量,福新都落于下风。年老体衰的王禹卿自知无趣,主动让步,请这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出任福新副总经理,交出福新控制权。

恢复家族面粉事业之时,荣毅仁名誉鹊起,成为荣家第二代中的领军人物。但危机也在悄悄逼近。

不难发现,荣毅仁重振荣氏声誉,关键是有国民政府背后撑腰。年轻的荣毅仁不自觉地被卷入政商博弈,而以往的经验表明,政商交易,政治的索取性远远大于付出性,企业最终会被权力驱役。

在小麦收购过程中,荣毅仁始终极力避免利益交换,从不接受贿赂,但既要达成交易,就不可能逃脱权力掣肘。国共战争打响不久,粮食部部长谷正伦的命令便送到荣毅仁手中:将所收小麦制成面粉,每100斤小麦,除去杂质,出二号粉37斤,专供民用,出统粉37斤半,专供军粮。当后来小麦只剩2万担时,为确保军粮,国民党高层下令,将小麦全部制成统粉,每100斤小麦出粉80斤。

面粉制成后,为避人耳目,粮食部按1∶1比例,用洋粉与“兵船”粉交换,输送前线。

1948年,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一败涂地,党内互相推诿指责,寻找替罪羔羊。宋子文遭弹劾下台,但他毕竟根基深厚,又与蒋介石有姻亲关系,无人敢动,于是便将罪名扣到荣毅仁头上,指责他卖给政府的面粉腐烂发霉,致使前线士兵食用后拉肚子,进而导致东北战局的失败。

当年晚些时候,荣鸿元刚刚出狱,荣毅仁便被提起公诉,并且,“误党误国”的“罪名”显然要比堂兄严重很多。

彼时,荣毅仁6岁的儿子荣智健已到记事年龄,整日看到父亲愁眉苦脸非常不解。直到长大成人历经磨难,荣智健才解个中情由,“那时候我父亲经营面粉厂,我们厂(出产)占到全国接近一半的面粉,那时候军队也要定军饷,就是在我们厂里边定的。那么我父亲那时候交出去的都是白面粉,但前面吃到的是什么呢?都是黑的硬馒头,就是层层扣押的。反过来再追究责任呢,就要追究到我父亲身上。这时候又要筹钱,又要去摆平这个事,又要有一笔勒索敲诈的花费”。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大后方摇摇欲坠,高层开始寻找后路,官吏们竭力搜刮民脂民膏。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地方法院向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