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世界指挥大师的风采-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对于音色、表情和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得极其微妙和细腻。对于这
一切,日本音乐评论家小石忠男曾说过这样的话:“当我听了切利比达凯指
挥日本读卖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后,的确感到那是一场令人感叹不已的演
奏会,切利比达凯的指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师处理出的最弱
音,可以说几乎是在静中将音响的幅度展开到空间的。在这里,各声部都有
着自己明确的规律性,音乐的结构被毫无矫饰地揭示了出来,并以此制造出
了听众与乐队队员同样强度的紧张感觉。”

切利比达凯在指挥作品时十分注重于音乐内容的体现,他忠实于总谱上
的每一个音符和记号,无论是在排练还是在演出中,他都从不任意地生硬卖
弄和牵强附会,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在极其自然的状况和心态下的演奏。而真
正做到寓表情于节拍中,在音乐中达到自己理想主义的要求,也就变成了他
在艺术上的一个信念。此外,在他的艺术观中,还努力地去追求在有限的空
间里与听众达到共同感受的目的,用小石忠男的话说,这表明了一种“在感
情的表现上应具备的超脱的自由精神的哲学上的认识”。而这种观点和认识,
恐怕就是他极力否定录制唱片的真正原因。

切利比达凯在演释音乐作品时有着极为罕见的深刻性,并且每种演释方
法都有着包含哲理性的逻辑思维,这种特点是与他在年轻时代努力学习哲学
课程的原因分不开的,他在排练时,经常教导乐队队员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
来对待作品,比如理解和分析音乐时,往往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出各
自不一的看法与结论,而对于乐曲的分句法他是这样理解的“当你们的脑海
中像孩子那样没有任何困难的概念时,你们就会处理分句了。”

切利比达凯是一位异常严格的指挥大师,然而他却不是一位粗暴的大
师,他的排练虽然十分艰苦而漫长,但他却非常善于诱导乐队队员的创造力
和积极性。他曾对自己的指挥信念解释到:“不能把意志强加给乐队队员,
如果这样做,充其量他们只会模仿你,而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的奇迹出现。
乐队队员从来不会问你为什么要让他们这样做,那样做,如果作为指挥家不
是在他们的心田间播下艺术的种子的话,那么他只能盲目地跟着你走。”正
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切利比达凯对于托斯卡尼尼的作法颇不以为然,他不赞
成托斯卡尼尼在乐队队员面前的武断做法,因此在他的眼里,托斯卡尼尼虽
然是一位伟大的指挥家,但却不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切利比达凯的指挥曲目很广泛,对于罗西尼、德彪西、拉威尔、瓦格纳
等人的作品,他都十分擅长,但比较而言,他处理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
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有着异常吸引人的崭新韵味和特点。

切利比达凯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大师,而且还是位很有成就的作曲
家,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曾经以作曲家而取得过辉煌的成功,且为后人
留下了四部交响曲,一首钢琴协奏曲及安魂曲等作品。

切利比达凯在本世纪中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指挥大师,他是那种为达到
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从不妥协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始终严格奉行着自己的
艺术准则,今天,他的这种艺术作风终于被人们所普遍了解了,当今世界上
的许多著名大学都在邀请他前去担任教授,而一些著名的大交响乐团,也都
在频频地向他招手,人们相信,已步入晚年的切利比达凯在艺术上是不会衰
退的,他那异常出众的指挥艺术,必将会达到一种更加炉火纯青的程度。{ewc


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49_1。bmp}



稳健的特点、端庄的风格——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1912—。。 )


在20 世纪中,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是在世界上出尽风头的乐团,如果
人们有意去一一列举这个乐团的历任音乐指导的话,便会发现从早期的尼基
什开始到现在的小泽征尔为止,每一任音乐指导都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顶尖级
大师。人们如果再仔细地观察一番,便能看出在这批大师中间,主要是以德
奥体系的指挥家和法国、俄国体系的指挥家为主的。其实到近代时,波士顿
交响乐团是以法、俄指挥家领导为主的。这种风格的指挥家包括蒙特、库谢
维茨基、明希和后来的小泽征尔,然而在这段时期内,也曾有两位德奥体系
的指挥大师执掌过该团的帅印,并且为这个乐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这两位指挥大师就是莱因斯多夫和他的后任威廉·斯坦伯格。莱因斯
多夫在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时,也正是这个乐团的水平处于上升
阶段时,因此,他为这个乐团所带来的新风格十分令人瞩目,不仅如此,他
还以自己杰出的能力,为这个乐团开辟出了许多新的艺术途径,单凭这些功
绩,他已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了。

埃里希·莱因斯多夫于1912 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这位诞生在“音
乐之乡”的指挥家,早年曾在著名的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作曲
和大提琴,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该院毕业。1932 年以后,年轻的莱因斯多
夫在一些偶然的机遇里被大指挥家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看中,于是他便先后
担任了这两位大师身边的指挥助理。这样,他便有幸从这两位本世纪早期最
伟大的指挥大师的身上学习其精湛的指挥艺术。 1935 年他开始担任了合唱
指挥,第二年便在意大利的波洛尼亚首次指挥了歌剧演出,这一年,他不过
仅仅24 岁的年纪而已,但从这次演出以后,他便名符其实地跨入到了专业指
挥家的行列中,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往来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之间,频繁
地开展了一系列指挥活动。1937 年,莱因斯多夫开始了他事业上的重大转折
时刻,这一年,他远涉重洋,来到了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去那个艺术上正
在蓬勃发展的国家中谋求更大的发展。来到美国后的第二年,他便被著名的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聘为常任指挥。他上任以后,便以其杰出的歌剧指挥
才能,上演了大批德国歌剧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
的作品。 1943 年,莱因斯多夫由于赴著名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担任常任指
挥而不得不辞去了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的职务,但他在这家歌剧院中工作
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曾经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莱因斯多夫担任克利夫
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是接的当时著名的老指挥大师罗津斯基的班,他在这
个声名显赫的乐团中工作了二年以后,又于1947 年担任了当时在美国尚属年
轻乐团之列的罗切斯特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这个乐团中一直工作了八
年之久,为这个乐团脐身于美国一流乐团的行列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 
年,莱因斯多夫辞去了罗切斯特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开始担任了纽约
市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第二年又被该院加封为音乐指导。 1958 年,莱因
斯多夫再一次重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一次他又
整整干了四年,到了19b2 年,他便继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之后,担任了美
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1976 年,莱因斯多夫辞去了在彼十顿交响
乐团中担任的职务,并从此离开了美国,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欧洲。这一年,
他受聘担任了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两年之后。他又到德国担任了柏


林广播乐团的常任指挥。

莱因斯多夫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任职期间,应该说是他全部指挥生涯
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他上任时,波士顿交响乐团已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交
响乐团之一了,而且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正处于一个异常辉煌的状态
中,因此,莱因斯多夫在这时接手这个乐团,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一个严峻的
考验,然而莱因斯多夫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使人们失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对全世界作出了有力的回答。他在任期间,曾领导这个著名乐团演奏了许多
过去曾经被人们遗忘了的作品,并且与乐团一起作了大量的录音工作,其中
包括录制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全集,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许多主要作
品。除此之外,他还以其超凡旺盛的精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