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世界指挥大师的风采-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扬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它能够使你很自然地纳入到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中。”这句话其实恰恰是对卡拉扬的艺术魅力所作的最好的解释。

卡拉扬在指挥艺术史上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从历史的角度
来看,他很好地继续和发展了自托斯卡尼尼开始的优秀传统,而从发展的角
度来看,他个人的艺术气质、风格和睦力又影响到了整个一代的青年指挥家。
卡拉扬在青年时是以托斯卡尼尼为其崇拜对象的,他一直对托斯卡尼尼的严
谨的工作作风和巧妙的指挥技法抱有着非常佩服的心情,此外对他那忠实于
原作的客观主义精神和风格也极为赞赏,这一切都促使年青时的卡拉扬成为
托斯卡尼尼的热心追随者。当年,他曾骑着自行车跑上250 里路去观看托斯
卡尼尼排练和指挥演出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也曾躲在幕布的后面偷看
过托斯卡尼尼排练乐队,那是因为托斯卡尼尼脾气暴燥,不允许未经许可而
观看他排练的人进入排练厅。后来,卡拉扬曾在自己的指挥中努力地效仿过
托斯卡尼尼的那种理性的客观主义风格,而且还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当高的成
就,因此,他也有着“德国的托斯卡尼尼”的绰号。但是,卡拉扬是一位热
衷于追求全面和完美的人,在他指挥生涯的中后期,又将富尔特文格勒的主
观即兴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要在自己的艺术实
践中,将托斯卡尼尼的精神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性结合起来。”这种始终
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想法,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精神的体现,因此可以说,
卡拉扬将现代指挥艺术中两种不同的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了一
种艺术上的升华。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非常突出和富有特色,他的指挥十分富有激情,那种
磅礴的气势,往往能够使听众的内心产生出强烈的共鸣。在指挥抒情乐曲时,
他在对音响力度的变化及音乐线条的勾划与控制上非常讲究,在对管弦乐队
的音色处理上,他往往偏爱于流畅、圆润和透明的效果,他的指挥给人们带
来的感觉是既有着细腻精致的效果,又有着完美动人的魅力,此处还有着宏
伟壮观的气魄和精密严整的结构。

卡拉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在指挥歌剧时,不但对音乐部分有着精
辟的解释和惊人的驾驭能力,而且对于灯光,布景等方面的问题,他同样能
以一个内行者的身分加以过问,甚至对于整个戏剧部分的导演工作,他都能
极其熟练和有见地的承担起来。而在录音时,他甚至可以亲自操纵复杂的录
音设备而按照他自己的艺术想象来工作,其水平完全不低于一个高级录音
师。此外,他还精通机械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自己拆卸和组装他个人的小私
人飞机。他的记忆力之好也是非常罕见的,除了一些新作品以外,无论歌剧
还是交响乐,他从来都是背谱指挥的,这种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少数的
天才人物才能够具备的。

卡拉扬是世界指挥史上指挥曲目最广泛的指挥大师,翻开卡拉扬指挥曲


目的目录就可以看到,他指挥的曲目范围从古至今,包括了各个时代、各个
国家、各种风格和各个流派的作曲家的作品,在这里,用包罗万象这个词来
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当然,这其中最为拿手的还应该是所谓德奥体系作
曲家的作品,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
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人的作品。不但如此,人们注意到,他
还非常喜爱指挥俄国作曲家和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如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
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柯夫以及西贝柳斯和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从这
方面可以看出,卡拉扬是一个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的艺术家,他始终将全面
和完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正像世界著名钢琴家伯尔曼所说的那样,“卡
拉扬最卓越的优点就是力求做到完美无缺。”然而卡拉扬也并不是什么都真
正的完美无缺,世界上许多评论家也曾针对他提出过许多看法,有人认为他
指挥的乐曲人为的效果过于明显,缺少像伯姆那样的自然、质朴和清丽,对
于他指挥的俄国作品,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人认为距离作曲家的真
正风格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尽管他一生很喜爱指挥这位俄国作曲家的作品,
但如果将他指挥的演奏和姆拉文斯基指挥的演奏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许多
不尽人意的地方,当然,作为德奥体系的指挥大师中的一员,他恐怕是最善
于指挥这类作品的人了。

总之,卡拉扬在世界指挥史上是一位一个世纪才出几位的超级指挥大
师,他那精湛的指挥艺术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为精美和辉煌的艺术,他
以他的天才技艺和巨大功绩,赢得了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他,是世界指挥艺术史上的一座真正伟大的丰碑。 1989 年7 月16 日,卡

拉扬终于与世长辞了,享年81 岁。{ewcMVIMAGE;MVIMAGE; !14800230_0136_1。bmp} 


个性鲜明的法国指挥大师——马蒂农

(Jean Martinon, 1910—1976)


在世界指挥艺术史上,同时既是指挥家又是演奏家,或既是指挥家又是
作曲家的双料大师是很多的,前者包括早期的库谢维茨基、瓦尔特、克列姆
佩勒、明希、赛尔、巴比罗利和后期的海丁克,普烈文和马泽尔等人。后者
则包括富尔特文格勒、萨金特、多拉蒂及布利兹等人。而那种既是指挥家,
又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三位一体”式的大师就比较少见了,当然伯恩斯坦
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人选,而除去伯恩斯坦以外,恐怕马蒂农就是这类人物中
最合适的人选了。马蒂农,这位出生在本世纪早期的法国音乐家,其一生一
直是以指挥家、作曲家和小提琴家的身分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他在这三个
方面,都分别作出了很值得人们羡慕的成就。

让·马蒂农于1910 年出生在法国的里昂。他从很小就开始学习音乐,13
岁时便进了家乡的里昂音乐学院中学习,后来他又转到了著名的巴黎音乐学
院学习小提琴、作曲和指挥,1928 年,他曾在毕业的前夕获得了巴黎音乐学
院的小提琴比赛的第一名,在校斯间,他曾跟随法国著名作曲家丹弟和鲁塞
尔学习作曲,跟随著名指挥家德索米埃斯和明希学习指挥。 1929 年马蒂农
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便广泛地开展了他那以指挥、作曲和小提琴演奏为主
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曾与法国的许多乐团进行过合作,并
且创作了很多他的早期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蒂农不幸被逮捕而关
进了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两年多的时间里,马蒂农写出了许多日后成为他的
名作的作品,后来,他曾在获释以后,在巴黎指挥首演了其中的一部作品,
并为此而获得了波尔多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席位。马蒂农从战后开始,便把
战前以创作为主的艺术方向逐渐改为以指挥为主的艺术方向,这期间,他曾
指挥了许多法国乐团。 1946 年,马蒂农来到了伦敦爱乐乐团,在这里为他
的老师,指挥大师明希担任助手。 1948 年,他开始出任艾里恩广播乐团的
常任指挥。进入到50 年代以后,他已成为了一位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指挥
家了。 1951 年,马蒂农担任了法国著名的交响乐团——拉穆勒管弦乐团的
音乐指导,并在那里一直出色地工作了七年,直到1958 年才卸任离去,这一
年,马蒂农跨越重洋,走出了欧洲,来到了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受聘担
任了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1963 年,马蒂农继指挥大师赖纳之后,
担任了美国著名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把自己指挥经历的范围又从
中东扩展到了美国,其实这并不是马蒂农首次在美国开展指挥活动,早在
1953 年,他就曾来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进行过一段合作。然而马蒂农这次担
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也许是由于马蒂
农本人身上的那种细腻的个性和法国式的情感因素,与赖纳身上的强悍严格
的个性及作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至的吧,评论家们都认为马蒂农在担任
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几年时间里,与乐团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不佳的,
而马蒂农本人恐怕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感觉到,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