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宽容txt小说-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伯雷大夫属于第一种人,他的病人,或称他的思想,从未向往过墓地。当时这无疑是件憾事,似人们也不能都去做挖墓人。必须有一些乐观派,世界上如果到处都是哈姆雷特,那住起来才吓人哩。
    至于拉伯雷的生活,倒也没有什么神秘的。由他的朋友撰写的关于他生平的书里有少量情节被遗漏了,但可以在他敌人撰写的书里找到,固而可以相当准确地了解他的一生。
    拉伯雷是紧接伊拉斯谟的一代,但他降生的世界仍被僧人、修女、执事和无数托钵僧所把持。他生于芝侬,父亲不是药商就是酒贩(十五世纪这两种职业并不相同),挺富裕,有钱供儿子在好学校念书。年青的弗朗西斯在那儿结识了杜贝拉-兰格家族的后裔。那个家族在当地颇有些名气,男孩子象父亲,略有天资,能写,偶尔也能打仗。他们老于世故——“世故”这个词常被曲解,我这里是褒意。他们是国王的忠诚侍从,担任无数公职,而仅一个头衔便可以把他们打入众多责任和义务、但极缺乏乐趣的生活。他们成为主教、红衣主教和大使,翻译古文,编辑炮兵步兵训练材料,出色完成了贵族应做的许多有用劳务。
    杜贝拉家族后来对拉伯雷的友谊表明,拉伯雷并不只是一个阶他们饮酒作乐的有趣的食客。他的一生有许多坎坷,但总能依靠老同学的帮助和支持。他一同上司产生矛盾,杜贝拉家族古堡的大门便向他敞开;偶尔在法国出现了对这个年轻倔犟的道德主义者不利的情况,便总有杜贝拉家族的一个人正好奉命去国外,急需一个秘书,要求不但懂点医学,还是个有造诣的拉丁文学者。
    这里不琐碎细说了。不只一次,我们这位有学问的大夫的生涯似乎就要突然在不幸中完结了,而老朋友的势力又把他从巴黎大学神学院的愤怒或加尔文主义者的怒火中解救出来。加尔文主义者本来把他看做是他们的同伙,但他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无情地嘲讽了加尔文派大师的偏见十足的热情,就象他在枫蒂南和马耶萨斯讽刺老同事似的。
    两个敌人中,巴黎大学神学院当然最危险。加尔文可以随心所欲地大声疾呼,但一出小小的瑞土州疆界,他的闪电就象爆竹一样丧失了意义。
    相反,巴黎大学神学院,再加上牛津大学,则坚决支持正统派和“旧学”,他们的权威一遇挑战,他们便毫不留情,并总与法兰西国王和绞刑吏有会心的合作。
    哎呀,拉伯雷一离开学校,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爱喝好酒、爱讲同伴僧人的有趣故事。他所干的还要糟。他屈从了邪恶的希腊文的诱惑。
    他所在的修道院的院长一听到传闻,便决定搜查他住的地窖。他们发现了成堆的文字违禁品、一本《荷马史诗》、一本《新约》和一本希罗多得的书。
    这个发现实在可怕,他那些有势力的朋友多方活动,才使他解脱了困境。
    在教会发展史里,这是个奇妙的阶段。
    起初,正如我前面所讲的,修道院是文明的先行者,僧侣和修女在提高教会利益上做出了难以估价的努力。不过,不只一个教皇预见到,修道院体制发展得太强大会十分危险。但是一如既往,正因为大家都知道应该对修道院采取某些措施,才迟迟不见有所行动。
    新教徒中似乎有一种看法,天主教会是个稳定的组织。由一小撮目中无人的贵族无声无息、自然而然地把持着,内部从未有过动乱,而其它所有由普通平民组成的组织则必然与内讧形影不离。
    世间万物,唯有真理离我们最远。
    也许一如前因,这个看法是由于错误地理解了一个字。
    充满民主理想的世界一听说有“一贯正确的人”便会大吃一惊。
    人们说:“一个大组织只要有一个人说了算,而其他所有人都跪下喊阿门,服从他,那么管理起来还不是易若反掌。”
    在新教徒国家长大的人要对这个错误复杂的问题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那真是难上加难。不过,如果我没有搞错,教皇“一贯正确”的言论就象美国的宪法修定案一样历历可数。
    况且,重要决策总要经过充分讨论,而最后做出决定之前的争论常常会动摇教会的稳定。这样产生的宣言是“一贯正确”的,正如同我们的宪法修定案也一贯正确一样,因为它们是“最后”的,一经明确地并入最高法律,任何争持都到此结束。
    谁要是说管理美国很容易,因为人们在紧急时刻都会站在宪法的一边,那就大错特错了,就象是说天主教徒既然在重大的信仰问题上承认教皇的绝对权威,那么,他们一定是一群驯良的羔羊,把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权力都放弃了。
    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住在拉特兰和梵蒂冈宫殿里的人倒是有好日子过了。但是,只要肤浅地研究一下一千五百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事情恰恰相反。那些主张信仰改革的人在著书立说时,似乎以为罗马当权者全然不知道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满怀仇恨谴责的那些罪恶,其实他们才是真正不知事情的真相,或者说不能处埋好他们对美好事业的热情。
    象艾德里安六世和克莱芒七世这样的人完全了解教会有重大弊病。不过,指出丹麦王国里有些腐败现象是一回事,而改正弊病则是另一回事,就连可怜的哈姆雷特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那个不幸的王子是最后一个美好幻觉的受害者,他以为靠一个诚实的人以无私的努力便能在一夜间纠正几百年的错误统治。
    许多聪明的俄国人知道统治帝国的旧式官僚结构已经腐败,丧失效率,是民族安全的威胁。
    他们做出了暴风雨般的努力,却失败了。
    有多少同胞在经过思考之后仍然看不清民主式的而不是代表式的政府(正如共和国的创立者们所向往的那样)最终会导致一系列混乱啊!
    而他们又能怎么办?
    这些问题自从引起人们关注以后,一直非常复杂,除非经历一场社会大动乱,不然是很难得到解决的。然而这种社会大动乱极为可怕,它使许多人望而生畏。这些人宁愿不走向极端,而是修补一下陈旧的和衰老的机器,同时祈祷机器再开动时能出现奇迹。
    靠教会建立和维持的专横的宗教社会专制制度,是中世纪末期最臭名昭著的罪恶。
    在历史的许多世纪中,军队总是最后随总司令一起逃跑。说得明自一点,形势完全超出了教皇的控制。教皇能做的只能是稳住脚跟,改善自己的组织,同时安抚那些惹起他们共同的敌人——行乞修道士不满的人。
    伊拉斯谟常常受到教皇的保护。不管是卢万刮起狂风暴雨还是多明我会暴跳如雷,罗马总是拒不让步,指着这个无视命令的人悲哀地表示:“由这老头去吧!”
    经过上述介绍,我们对下述情况便不会感到惊讶:头脑敏捷但桀骛不驯的拉伯雷在上司要惩处他时常常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当他的研究工作接连不断受到干扰使生活忍无可忍时,他能顺利地得到准许,离开修道院。
    他松了一口气,掸去脚上的尘土,来到蒙彼利埃和里昂学医。
    他的才能的确不几。不到两年时间,这个独身的僧人成为里昂市医院的主要内科大夫。不过他一取得新的荣誉,不安定的灵魂便开始寻找新的乐园。他没有扔下药粉和药片,但是除去学习解剖学外(这是同希腊文一样危险的新学科),他还操起了文学。
    里昂座落于罗呐河谷的中心,对致力于纯文学的人是理想的城市。意大利是毗邻。轻快地走上几天使能来到普罗旺斯。特鲁巴杜尔的古代乐园虽然在宗教法庭手中化为狼藉,但壮观的古老文学传统却没有完全丧失。况且,里昂的印刷厂很出名,产品优美、还藏有最新的出版物。
    一个叫塞巴斯蒂安·格里弗斯的人是主要印刷商之一,他要找人编辑他的中世纪古收藏品,自然想起了这个人称学者的新医生。他雇用了拉伯雷,让他开始工作,卡朗和希波克拉蒂教派的论文出手后,紧接着又是历书和注释。正是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开端中产生出了那个奇特的大卷本,它使作者跨入当时名作家的行列。
    追求新奇事物的天资不但使拉伯雷成为著名的开业医生,还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他做了前人不敢问津的事:开始用普通大众的语言写作。他打破了千年的旧传统,那就是,有学之士写书必须用粗俗的平民看不懂的文字。他用的是法语,并采用一五三二年的地方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