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宗祖师外传-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魏孝武帝病死后,儿子宣武帝继位,他是个“好游骋苑囿”、“嬉戏无度、不亲视朝”的昏君。此时,吏部公开卖官,大郡太守价绢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他大小官职都有定价,人们讥骂吏部为“市曹”。买官者到任之后,疯狂地剥削人民,政治日益黑暗,兵役、徭役、赋税有增无减。各地地主、寺院对广大劳动人民也进行残酷的剥削,人民的苦难日益加深,于是就引爆了“六镇起义”,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的农民和沙门也都举行起义,顿时风起云涌,一场战争灾难又在降临。
  正当北魏统治集团在洛阳互相残杀之时,在河北的高欢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高欢原籍是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世居怀朔镇,为兵户,是鲜卑族的汉化人。六镇起义时,他曾在杜洛周部,后归葛荣。以后高欢又叛降尔朱荣,甚得尔朱荣的信任。尔朱氏族人立元恭为帝,高欢在普泰二年(公元532 )四月打败了尔朱氏,进入洛阳,杀了节闵帝元恭另立平阳王元脩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自为大丞相,总揽大权,而孝武帝则是一个傀儡。永熙三年(534 )孝武帝逃向关中,投靠宇文泰,因此,高欢又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而慧可禅师也就是在这兵荒马乱之际来到邺的。
  高欢立元善见时,元善见只有十一岁。不久自洛阳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称为东魏,控制洛阳以东的疆土,由高欢掌握大权。公元556 年,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即帝位不久,为其堂兄宇文护杀死。公元560 年,宇文邕为帝,是为武帝,宇文护仍然掌握大权。到了公元572 年时,宇文邕将宇文护杀掉,自己亲自掌权。
  这周武帝掌权后做了很多大事,他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之后,就开始改革除弊。例如:整顿吏治,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地主,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制,积极训练军队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对佛、道二教进行毁灭性地打击,一场灭佛斗争在北方兴起。
  慧可到了邺都之后,四处游说,宣扬他的禅宗佛学。当时,佛教派别也特别多。达摩的禅学刚刚植入中国是个新教派,好比是初生的雏婴。其他佛教宗派见达摩传授的禅宗学说都起了扼杀禅学之念。此时,北方佛教较为昌盛,但都是早期传入中国的大、小乘教派。诸如北朝的“涅磐”、“华严”、“地论”等大乘教派和从南朝传入北朝的“毗昙”、“成实”等小乘教派。当达摩在北朝传他从天竺国带来的禅宗“楞伽”学说的时候,就曾经多次惹起一班盛弘经律者的讥谤,导致同达摩一起从天竺来的菩提流支禅师也对他有异议。是非蜂起,争斗不休。达摩后来被菩提流支与光统律师用毒药害死,这是后话,暂不赘述。可是,慧可自从接受达摩禅师的衣钵后,更是遭人妒嫉,有些僧人遂起谋杀慧可、抢夺衣钵之心。因此,慧可总是东躲西藏,恐遭其害。正在这时,北齐战乱频繁,官兵四处烧杀,百姓生灵涂炭。慧可既要躲避沙门僧人嫉杀抢夺其衣钵之害,又要躲避兵燹之祸。他想:要不辜负达摩大师对他的希望,要想对佛教的执着,在这乱世之年,就只有选择“适者生存”的道路,才能保护佛法,才能避免兵燹。因此,他离开宏伟壮观的大寺院,到荒山野岭去寻找落脚之地。他逃出了战争之地,躲避了凶僧的追杀,秘密地携带着衣钵逃到南方的陈国。
  慧可禅师来到陈国的南豫州太湖左县(今安徽太湖县),在太湖县司空山里度过难关。他隐居山洞,拖着残体行化山野,等待时机寻找得意弟子,再传衣钵,让禅学发展下去。
  隐居在深山老林的慧可禅师一住就是几个春秋。有一天,山下来了一位年近四十的白衣居士,他来到慧可面前倒身下拜,慧可仔细一看说:“你来深山有何贵干?”居士说:“弟子密访大师多日,今天得见,真乃幸缘!”慧可问:“你找我有何事相求?”居士说:“只因弟子身患疮疾,屡治不愈,恐有罪过,特请大师为我忏悔罪孽。”慧可见这位居士说身患疾恙,上前一看:原来满身都是疥疮,便说:“好吧!把你的罪孽对我说,我为你忏罪。”居士沉思许久,便说:“我实在说不出我的罪障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笑着说:“我已为你仟悔过了。你今后应该以佛法僧三宝为依止。”白衣居士说:“今日见到大师,已知我自己是个僧人了。但是,还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法,法佛不无二,僧宝亦然。”白衣居士领悟了慧可所说的话,便回答道:“今日始知人的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而是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吧!”慧可点了点头。白衣居士要求慧可收他为徒,慧可点头同意。
  这位白衣居士从来不肯吐露他的俗家姓氏,也不告诉他的出生地址,听口音好象是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亦象是徐州人。慧可见他是个好法器,非常器重他,当即为他剃度。慧可一边为居士剃发,一边说:“你是吾宝也!宜取法名——僧璨。”从此,这位白衣居士就名僧璨,他从师慧可学法,朝夕相伴。
  慧可带着僧璨隐居在九龙山一带丛林之中,吃尽了千辛万苦,四处躲藏,南北奔波。不到半年时间,僧璨于光福寺受具足戒,他的疮疾也渐渐给治愈了。僧璨对师父慧可非常敬重,饿了想方设法化点斋饭给这残疾师父吃,奉侍慧可算是关心至致,形影不离;慧可也是非常爱护徒弟,每日对僧璨传授佛法,讲解其义,深究其理,使僧璨很快地领会了佛法的精髓。慧可见僧璨天性聪颖,悟性很好,心中觉得有这样的徒弟就放心了,遂起传付衣钵之心。
  司空山里树木阴翳,怪石林立。隐居在这深山老林里的慧可禅师与徒弟僧璨二人相依为命。勤劳的僧璨小心翼翼地服侍师父,他见师父断臂残疾,生活多有不便,就主动砍柴挑水专做重活,终日不断地为师父料理琐事。
  北齐天保末年(公元559 年),有一天,天气十分晴朗,山林中一片寂静。慧可坐在一块大石上,眼前浮现出一幕幕艰辛的历程:自从达摩祖师传给衣法之后,险些断送在这兵荒马乱之中;庆幸的是贫僧携带衣钵南逃,隐居在这司空山里,来往于九龙山峦,躲过了官府的追杀;在这深山老林里偶遇徒弟僧璨,他诚心拜我为师,是我的得意弟子,看来这衣钵的继承人非他莫属,不如趁此机会传他衣法,也好了却我的心愿。慧可主意已定,坐在大石上便唤徒弟僧璨。僧璨正在山前拾柴,忽然听到师父呼唤,他放下柴刀迅速来到大石旁边拜见师父问:“师父呼唤徒儿有何事吩咐?”慧可慢吞吞地将包裹放在大石上,指着包裹说:“这是达摩祖师传给我的衣钵,以此物为信记,贫僧方能称为禅宗二祖。如今你跟我学法多年,现在学业已成,我对你传法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僧璨听说传付衣钵,“扑嗵”一下跪在师父面前,感激地说:“师父慈悲教我佛法,今传祖上衣钵,恐怕难以胜任。”慧可说:“不必过谦,昔日菩提达摩禅师自从天竺来东土,以正法眼藏并信以衣钵传授于我,我今授于你,这是正常现象,你应该好好地护持衣法,无令断绝。”僧璨见师父要传他衣法,担当传宗接代,弘扬禅学的重大任务,跪在旁边洗耳恭听。慧可说:“我有几句偈语说与你听:“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这四句偈语好好地记住,今后必有应验。”说罢便将衣钵交付与僧璨。僧璨双手接过衣钵,向慧可禅师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就在师父面前席地而坐,聆听师父传法。
  慧可禅师传完法后,对徒弟僧璨说:“现在你就是禅宗第三代祖师了。我传衣钵于你,你只宜隐居在深山老林,千万不可四处行化。因为当前有国难来临,必须要隐处深山躲避才能护持衣钵。”僧璨心中一惊问:“师父既然已预知后来国事,请师父对弟子明示,也好让弟子想办法对付。”慧可答道:“不是我能预知,而是达摩祖师的《般若多罗悬记》中‘心中虽吉外头凶’这句偈语就要应验了。我校对了一下年代,这场灾难正好应在你的身上。所以告戒你,应谨思前辈祖师的诲训,千万不要罹此世难。然而我亦有宿累,今要去酬偿。希望你善行后事,视机会再将你所得的衣法传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