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卓诗集-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3月
  
在学习写诗的道路上

什么是诗?古往今来,许多理论家和诗人表白过自己的观点,而未必
有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定义。我宁可同意那个最简短的说法:诗是心的歌。
——当然,这是还需要就诗的艺术特点加以阐明的,因为,扩大一点说,一
切艺术作品都可以说是心的歌,只是在感情流露的强烈性和直接性上有所不
同,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二我在一篇小文《第一课与第一步》中曾
谈到,在少年时期曾经怎样受到鲁迅的《故乡》、《为了忘却的纪念》、安徒
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都德的《最后一课》、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
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的影响。
我说:“这是我后来走上文艺道路的一个准备期。可以说,我现在对文
艺内涵感情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是在当年那一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对某
类风格的文艺作品的偏爱,我对自己写作中真情实感的要求,也都可以追溯
到一个小小的源头。”还可以补充一句,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后来形成
了和决定了我的诗的风格。三如前面所说的,我最早阅读的文艺作品并不是
诗,当我练习写作时,我最早写的也不是诗而是散文。除小学时在报纸的儿
童副刊上发表过几篇作文之外,我第一篇用铅字印出来的东西刊登在夏丐
尊、叶圣陶先生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一九三五年的《文艺年刊》(?)上,
题目是《一件小事》,是模仿鲁迅先生的笔调,写一个国民党军官毒打黄包
车夫的情景。
我开始接近诗,是在一九三六年的夏天,我参加一个读书会以后。读
书会中有一个只比我大两岁的朋友王暮云(王凤),他将他在报纸副刊上发
表的诗的一本厚厚的剪贴本给我看。我惊叹而又羡慕。我想,我为什么不能
写呢?于是也就学着写诗。
那时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已相继出版,得到一
些名家的推崇,我都找来读了。我是学习他的风格在诗的道路上起步的。在
《从诗歌想起的? 。》一文中,我引过我发表的第一首小诗《无题》。后来
不久,我回到故乡黄陂县去,又写过一首较长的《古城曲》,我还记得那头
一段:古城楼头飘来一片白云,太阳用锐箭射向江水闪烁一万颗银针。
一叶小舟顺着大江漂流,茫茫的前程凭一篙撑? 。从诗的表现手法和
语言上,都可以看出臧克家的影响。同时,我也读了一些别人的诗,如徐志
摩、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等。他们的诗我并不是都喜
爱。譬如徐志摩,我只喜欢他的《海韵》、《告别康桥》、《偶然》、《沙哟那拉》
等。戴望舒的我也只喜欢《雨巷》、《烦忧》、《我的记忆》等。在汉园三诗人
中,我最喜欢的是卞之琳,虽然语言毫不华丽,有的诗我也不大读得懂,但
可以感到那诗的素质。曹葆华的《无题草》很难理解,但有某种朦胧的东西
吸引我。
读了戴望舒发表在朱光潜编的《文学杂志》上的《寂寞》,我模仿着写
过一首小诗:走了,被我怀念的人,留我独自守一串黄昏。爱夜坐听风,昼
眠听雨,但你告诉我:现在我到哪里去?看花开花落,庭前绿草在足印中生
长。想起遥远的地方,遥远的人,心中笼罩一片哀伤。
寂寞怎么如山一般高?还是让他去吧,衔一支烟,到山的那边去寻找
凋落的童年。
这不像是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心境。当时我也没有学会抽烟,是为了押
韵,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调,用了“衔一支烟”这样的句子。至于“夜坐听
风,昼眠听雨”,那完全是套用来的。这首小诗后来用了一个化名,由一位
朋友拿去发表在昆明的一家报纸副刊《平明》上。我引用了这首小诗,是想
说明我当时正处于可塑性的状态:在艺术上,更主要的在思想感情上。在艺
术上,这首诗又不同于我模仿臧克家的诗风写的那些诗。在思想感情上,当
时我自傲于是倾向进步的,但在内心深处,却还喜爱着一些小资产阶级情调
的东西。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这里:当时我也并不是没有找一些进步的诗人的
诗来读,读得不多,感到那缺乏吸引我的艺术力量,以后就不大注意了。在
思想认识上,我是站在进步诗人这一边的,对于徐志摩等人的诗,我知道是
属于别一阵营的,但在艺术上,我却为他们所吸引。而且,他们的作品多少
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怎样才算是诗。我觉得,一直到今天,这还是值得我们注
意的教训:即使是健康的内容,如果要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那就必须是
真正的艺术,通过艺术的规律,以发挥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我们要
用刀作武器,那必须是真正的钢锤炼成的刀,而且要将它磨得锋利。是当时
救亡运动的浪潮和流行的一些进步书刊给了我影响,在文艺领域中,是以鲁
迅先生为代表的战斗传统给了我影响,使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道路没有向病
态的泥沼倾滑下去。但其中某些不健康的东西,一直是我前进中的负担。四
是艾青将我引进了一个新的诗的国土。一九三九年夏天,我买到了他自费印
行的《北方》,那是六十四开的薄薄的一本诗集,只收集了九首诗。但给予
了我强大的震动。
那样真挚、深沉的感情,那样朴素、纯净的语言,那样新颖的表现方
式,和颤动在诗中的时代的脉搏,使我深深地感动。我特别喜爱《我爱这土
地》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反复默诵中背了下来,而且曾多次在诗
歌晚会上朗诵。于是,我开始搜集当时已出的艾青的别的诗集,同时,也读
了他的诗论。他的《大堰河》中大部分的诗,他的《吹号者》、《向太阳》等,
也都是我比较喜欢的。认真地、反复地阅读了他的诗后,使我对于诗有了比
较深切的体会。那以前,我已在章靳以编的《文群》上发表过一些诗。当我
将稿子投寄出去以后,就急切地期待着报纸的到来,看到登了出来,就喜悦
而激动。
当读了艾青的诗以后,我对自己的诗就很不满了。那些诗在主题意义
上都还是积极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感情。但是,那感情是浮泛的,语言也
显得造作,因而,缺乏真正的诗的素质和美感。当我后来编印第一本诗集《门》
时,那些诗一首都没有收进去。读了艾青的诗后,我在诗风上有所改变的第
一首诗是《来自草原上的人》,发表在罗荪、力扬编的《文学月报》上。那
多少有些模仿艾青的痕迹。而正是通过对于艾青的诗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真
正的诗不是模仿,而必须是自己心声的倾诉。当你倾诉自己的心声时,也就
表现了你自己的个性、素养、感情和感受,因而也就自然而然慢慢地会产生
自己的风格。所以,《来自草原上的人》我也没有收入集子中。五差不多就
在喜爱艾青的同时,我也开始注意到胡风主编的《七月》上的诗(《七月》
是一九三八年在武汉创刊的,但那时我在湖北外县,难得买到)。我可以说,
很少有编辑像他那样具有敏锐的诗的审美能力,而又像他那样以对读者负责
的态度,不顾情面地拒绝发表名家的不好的作品,而乐于刊登不知名的青年
在生活中发出的真诚的歌声。《七月》和后来创办的《希望》上所发表的诗,
虽然水平不一,一般地说,都是较好的诗,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在《七月》、
《希望》上陆续出现的诗人,后来形成了一个流派——“七月派”,对诗歌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某种原因,我没有向《七月》和《希望》
投过稿,我只是这两个刊物的热心的读者,从刊登在那上面的诗汲取了营养。
而胡风的关于诗的理论也给予我以教益。他是强调诗的战斗性的,同
时又非常注意诗的艺术规律,强调诗首先是诗。一方面坚决抵制了那些唯美
倾向的不健康的诗,一方面也坚决抵制了没有将正确思想化为自己的血肉的
空洞叫喊的诗。他的关于诗的论述,提高了我的一些零乱的、朴素的感觉,
而且给了我鼓舞和启发。我觉得,他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还是值得重温的。
在后来,我的视野当然渐渐扩大了,无论是在诗,还是在诗的理论方
面,我读过一些著名的作品(那主要是外国的),它们更提高了和丰富了我
对诗的感觉和理解。但是,我接触到胡风的诗论、“七月派”中的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