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老师是首辅-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那他这官威还往哪搁?
  不过,他倒是佩服她敢说真话的勇气。比起那些欺上瞒下,谎言误国的官要好多了。
  有点意思。
  日头渐渐西斜。
  知府衙门内,打后院来了人来向青辰报,孟歌行的弟弟,治好了!
  青辰点了点头,搁下笔,对着堂下的人群道:“我知道你们当中有白莲教的人,去告诉门外的孟歌行,他弟弟生了病,现在治好了。我会把他送到府外,让他把他接回去吧。”
  凭孟歌行喜欢闹腾的性格,这么热闹的场面,他应该是不会错过的。此刻必是在门外某处看热闹呢吧。
  谢文元很是不忿地补了一句,“再一并告诉他,他今日所为,叫大夫进不了府衙,差点耽搁了他弟弟的命!”
  门外的孟歌行很快就收到了消息,脸上的笑意瞬间便收了起来。
  她打开了大门,原来是为了让大夫进去给他弟弟治病?
  “吩咐下去,让百姓们散了吧。”孟歌行沉思片刻后,凝眉道。
  不久后,公堂内的百姓们终于散去。
  随后,按青辰的吩咐,一个身材强健的衙役背着孟歌行的弟弟出了门,将那孩子还给了孟歌行的手下。
  孟歌行扶着弟弟上了马车。临走前,他在马车里回头看了一眼知府衙门。
  人潮退散后,通过大门终于能看到里面的情景,只是他看不清里面的人。夕阳斜斜地落在屋瓦上,吊起的兽首檐角微微泛着金光。
  沈青辰,算我孟歌行欠你一条命。
  依旧坐在案几后的青辰看着府衙由喧闹恢复平静,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揉了揉两侧的太阳穴。
  “大人劳累了。”谢文元边说着,边奉上一杯热茶。
  青辰接过茶,啜了一口。今日却是真是太疲惫了。为官不易,她今日可算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讨要粮食的百姓们虽然走了,可是缺粮的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没有存粮,又借不到粮,眼前的难题,就只剩下最后的一条路。
  “去帮我把袁松请来。”
  谢文元知道她本就在为粮食的事烦心,经过今天这事后,她心里一定更加着急,“大人还是先歇歇吧,这粮食的事总不是一时半刻能解决的,莫要累坏了身子……”
  青辰摇摇头,看向他,“我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谢文元疑惑地看向她。
  “一年,两稻。”


第139章 
  所谓一年两稻,即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种两次稻子,能得到两次收获。稻子的生长和成熟,与日照关系很大,日照时间越长,成熟越快。如今的大明朝,在最南端的海南岛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年收获两次甚至是三次稻子。
  而在云南省,百姓们虽也有尝试,但很少有成功的。这与稻子的品种、气候、种植方式等等都有关系。因为成功是偶然现象,所以大多数百姓并不指望一年能收获两稻,因此也并不选择成熟期较短的稻子品种,之前他们所种的稻子,就是得等到秋末才收获的品种。
  而现在青辰要做的,是要保证一年两稻在元江府的土地上都取得成功,而不是只有偶然。只有这样,元江府的百姓们今年才有粮过冬。
  一年两稻,通常是夏天收获一次,到了秋天再收获一次。可如今已是快到九月了,离过冬仅剩三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播下去的种子若是不能在入冬前成熟,那等气温低到了一定程度,稻子依然会被冻死。
  青辰面对的难题是,她必须说服百姓们再种一次稻,而且要保证这一次种植可以获得收成,否则元江府的百姓就将再一次经历绝望,这将是比遭受雹灾还要巨大的打击。
  因为人的信心,是经不起再三的摧残的。
  若真的到了那一步,青辰这个知府,就很难再取得百姓的信任了。以后想要在治理这个地方,那便是难上加难。
  打定了主意,青辰便请了两位擅于观看气象的人来问询,得知今年云南的冬天来的不早也不晚,但所幸气温应该不会很低。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要尽人事了。
  谢文元很快就把袁松领来了。
  青辰跟袁松说了自己的想法,“一年两稻势在必行,只是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要你尽快改良稻子的品种和种植方案,务必在九月初让秧苗下地。”
  袁松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元江府这么多百姓今年有没有粮过冬,就看这一条路走不走得通了。他低下头,声音沉稳地应了句:“是,大人!”
  云南的四季不似京城那么分明。
  到了九月中,草木的叶子也都还是绿的,秋风也并不那么萧瑟。云南的时光流转好像比京城要慢,季节的过渡也是慢悠悠的。
  元江府本年的第二茬秧苗已经下地了,袁松到底没有辜负青辰的期望。
  元江府的稻田放眼望去,又是绿油油的一片。雹灾时没有被砸死的稻子也进入了最后的成熟期,稻穗一条条结得十分饱满,杆子都被坠得弯弯的。
  这样大片的绿和金黄并有的现象,在元江府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见到。
  百姓们起初听到官府要他们再种一次稻子时,心中是疑惑与不信任的。他们从小就生长在田地上,从来也没听说到了九月这原本该收获的季节,还可以再行插秧。
  可当青辰将袁松培育出来的秧苗分发给大家,并让大家种下地,教他们如何种植,半个月后这些秧苗长势飞快时,他们开始有一些相信了。
  一年两稻,也许真的可能。
  三个月后,时值十二月,岁末。
  京城已经开始飘雪,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紫禁城的朱色城墙,在多雾寒冷的空气中,已是不复鲜艳。
  而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大地上,虽气温有所下降,天气却依然晴好,常常有艳阳高照。
  在孕育希望的稻田里,元江府的百姓们九月才新种下的稻子,成熟了!
  在与青辰开了一次雹灾的玩笑后,对于她的绝处逢生,老天爷没有再插手干预。原本就属于她、属于元江府的丰收,这一次,终于如约而至。
  不但是丰收,还是大丰收。粮食把百姓们家里的粮仓填满了,把空置了三年的官仓也填满了,便是连田鸟、田鼠的肚子都填满了。
  谢文元向青辰汇报统计数据的时候,整张脸都笑成了一朵花,这几年来,元江府何时报过丰?年年欠收,最怕的便是统计结果出来的这一天。可今年,不一样了。
  现在沈大人走到哪,都有百姓夹道欢迎,给她送菜送鸡蛋。他们还给她编了段歌谣称颂她,街头巷尾的孩子都在传唱。
  云南巡抚程远志收到元江的喜报后,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仅仅是因为他借出去的三百两银子,还因为心中感到了欣慰。
  本来就该是这样子的。愿意努力的人,就总会得到回报。
  今年是他到云南的第一年,沈青辰算是给他送了份大礼——元江府一年两稻全面种植成功,也便意味着云南省明年都可以借鉴复制,这对于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此时的程远志还不知道,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大大的好事。在云南省的奏报由快马送到京城后,京城的旨意很快就下达了——程远志治理云南有功,着其升任兵部尚书,即日赴京上任。
  青辰把三百两银子送到巡抚衙门的时候,宣旨官刚刚宣完旨,程远志还有些反应不过来。他刚到云南才几个月,马上要回到大明的权力中心了。
  “下官给程大人道喜。”青辰道。
  程远志笑笑,诚恳地实话实说道:“沈大人,是你的功劳,我这是沾了你的光。”
  “下官只是做了份内之事,不敢居功。这是下官向大人借的三百两银子,现在连本带利,如数奉还。”青辰边奉上她欠的三百两银子和利息,边道。
  程远志看着她平静而清隽的脸庞,摇摇头道:“不必给我了,你留着就是。”
  青辰正有些纳闷,一旁的宣旨官接着道:“沈大人也在这,那正好了,我便一道把旨都宣了吧。元江知府沈青辰,跪下接旨——”
  青辰愣了一下,转头看了眼一旁的程远志。
  程远志只但笑不语。
  只宣旨官宣完了旨,青辰才知道,她又升职了。
  程远志原是云南巡抚兼布政使,现在他被调回京城,这两个职位便空了出来。而她,就接任他的是下一任的云南布政使!是正三品的官员!巡抚是个临时的官职,云南省因地处偏远,通常由布政使来兼任巡抚,或是不设巡抚,只以布政使来统管一省。
  青辰年纪轻轻,却已是封疆大吏!
  等宣旨完毕,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