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血不和。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 
侧。而脉缓。为风湿。遍身疼痛。脉弦小。或豁大。为气血虚损。 

卷六痿痹门

属性: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 
为皮痹。 
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 
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 
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 
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盖土强自能胜湿。而气旺自无顽麻也。骨痹者。即寒 
痹痛痹也。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其证游行不定。与血 
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 
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肤色变。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 
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 
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以上诸证。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又有皮脉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 
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肺痹则肺气不清。胃热上逆。故烦喘而呕。心痹则脉道不通。心火内衰。湿气凌心。故恐。 
肝痹则血液阻滞。水饮客之。故上为引急。如有所怀也。肾痹则胃之关门不利。故善胀。浊阴湿 
邪伤其阳气。所以脚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也。脾痹则阳气不运。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 
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 
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 
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气乘虚入于膀胱之内。而致小便淋沥不 
通。茎中痛引谷道。甚则脐腹胀痛此。属津液枯竭之故。 
误与利水药。必致喘逆胀急而死。老人阴虚泉竭。多有此证。曾见膀胱胀破。淋沥无度。时虽暂 
宽。不久即毙。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 
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寒从中生者。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冻栗。是人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 
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骨 
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肾气胜。言禀气本充也。以水为事。言嗜欲无节。伤其真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故肾脂枯 
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阳受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阴受湿气。故入阴则命曰痹。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闷 
同。)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以醇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布 
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 
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 
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 
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 
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针 
挑艾熨之类。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 
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 
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 
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匮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 
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 
莫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 
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上条言脉自微涩。而关寸小紧。为湿痹血分。所以阳 
气不能外行。故宜针引阳气以和阴血。下条言阴阳俱微。而尺中小紧。为营卫俱虚。所以身体不 
仁。故宜药通营卫。行散其痹。则紧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 
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 
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 
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证乃湿邪中肾之外廓。与肾脏无预也。虽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真气冷也。今邪着 
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府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肾壮阳哉。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 
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 
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 
之大剂也。 
戴人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其脉沉涩。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 
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香港脚。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 
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致便溺涩滞。前后俱闭。虚躁转甚。肌肤日削。饮食不 
下。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于医之误也。 
景岳全书云。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