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治腹痛。必用温散。如台芎、苍术、香附之类。白芍能治血虚腹痛。惟脉弦发热者为宜。 
其性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若气虚者服之。反伤脾胃也。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 
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理中汤加肉桂、香、砂。腹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秘者。微利 
之。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苏、木香、大黄。虚人。人参养胃汤。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减。 
脉洪数者。热也。二陈汤加浓朴、枳实、芩、连、山栀。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加芩、 
连、木香、枳实、木通。虚人。六君子加香、砂、猪苓、泽泻。感暑而痛。或泻利并作。脉必虚 
豁。十味香薷饮。感湿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胃苓汤。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调 
胃承气汤下之。因客寒作痛者。脉必弦缓。小建中加炮姜。兼气郁脉沉者。更加台芎、苍术、香 
附。因热作痛。脉必数疾。二陈汤加芩、连、芍药。痛甚。稍加炮姜从治之。若时痛时止。口干 
恶心头眩。或泻黄沫者。火也。前药勿用炮姜。加大黄微利之。脉沉结或伏。必腹痛。痛引两胁 
及肩背。皆不得俯仰者。气滞也。二陈加川芎、木香、枳壳、香附。不应。有血也。加蓬术、穿 
山甲。七情内结。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作时发。发即欲死。七气汤选用。酒积作痛。曲 丸。 
食积作痛。保和丸。虫痛者。懊 作痛。上下不定。痛有休止。或有块梗起。痛则呕吐清水。当 
从虫积治之。因疝致痛者。必引睾丸。或小腹有一条梗起。宜从疝治。因触秽致痛。得热汤饮转 
剧者。是臭毒攻逆也。另详本门。 
小腹痛 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着。非虚气也。小腹正中为少阴任冲之分野。两傍为厥阴 
肝经之分野。一 
属燥结大肠。其证五六日大便不通。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虽利而黄赤。其脉数实有力。为 
府邪实结而痛满。大承气下之。若因津血枯涩而结者。其脉虽数而不甚旺。麻仁丸、通幽汤之类。 
无故而大便不通。少腹微满。尺脉虽数。而必微弱者。蜜煎导之。夏月可用猪胆导。慎不可用攻 
里之药。攻之胃气受伤。必生他患也。一属热结膀胱。其证溺闭不通。按之虽满而不甚坚。弹之 
有声激指。其脉数盛有力。而烦渴引饮者。昼甚。五苓散。夜剧。猪苓汤。一属血结膀胱而腹满。 
其证善忘如狂。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仍不能多。小便清利。或反倍于平时。或数欠 
而不清。大抵邪结膀胱阳分。热邪伤血。虽有蓄血。其人真阴不虚。则小便自清。尺脉必盛。代 
抵当丸。若反倍于常时者。为邪据下焦。真阳外亡之候。本方去硝减黄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缘醉饱入房。强力忍精而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此真阴亏损。必致小便涩数。胀满 
如淋也。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有妇人经行之时。交合受伤。时时不净而少腹满痛者。此 
冲脉受伤也。十全大补汤倍用肉桂。若有块绞痛。喜热按。此气血虚而有瘀积也。当归生姜羊肉 
汤加肉桂、吴茱萸、茯苓、芍药。不应。加人参。又有本来下元虚人。勉力劳役而致受伤。蓄血 
小腹满痛者。此肝经受伤。其满必偏见于左傍也。调肝散、代抵当丸。审微甚选用可也。然亦有 
右傍偏满者。此必饱食奔驰。脾阴下溜。食积痰腻留结也。当于积滞门求之。其臭毒腹痛呕逆。 
另详杂门。 
〔诊〕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为腹痛。 滑为痰饮。弦为冷食。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 
下。沉伏者。为气滞。细小紧急腹中刺痛。尺脉紧脐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脉伏 瘕痛。细小而 
迟者易治。坚大疾者。数而紧者。浮大而长者。为病不应脉皆难治。痛甚而喘。脐下急大痛。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狭 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曲、平胃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 
旺。熏蒸脏腑。逍遥、佐金降火开郁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陈、二术为主。气 
虚者。加人参。 
当脐痛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 
虞恒德治一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医以大黄丸不通。 
又以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色青黑。此大寒证。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先 
与治中汤加丁、附一帖。又灸气海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 
生姜汤下五七丸。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深秋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 
然。夫腹痛脉沉弦细实。如循刀责责然。阴邪固结之象。便不当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结。 
营气不能内守而渗泄于外也。且弦脉亦肝血受伤之候。与大承气加桂二服。微利痛减。连日于未 
申时。复坚硬不可近。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 
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汪石山治一老妇病腹痛。初从右手指冷起。渐上至头。如冷水浇灌。而腹大痛。痛则遍身大 
热。热退则痛止。或过食或不食皆痛。每年发一二次。近来二三日一发。远不过三五日。用四物、 
四君、二陈、七气。皆不应。汪诊之。脉皆微弱。似有似无。或二三至一止。或四五至一止。乃 
阳气大虚也。用独参五钱。入陈皮七分煎服。十数帖而愈。夫四肢者诸阳之本。头者诸阳之会。 
经曰。阳虚则恶寒。今指梢冷。逆上至头。则阳虚阴盛可知。阳虚不能健运而痛大作。 
痛作而复热者。物极则反也。及其阴阳气衰。两不相争。则热歇而痛亦息矣。故以独参汤补之。 
数年之病遂愈。 

卷五诸痛门
胁痛
属性:(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 
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 
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 
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 
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 
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 
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 
实理中汤。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 
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 
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 
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 
肝气郁甚。柴胡疏肝散。气滞作痛。两手脉沉伏或弦。痛引胸胁。不得俯仰屈伸。二陈加枳壳、 
香附、木香。左胁痛者。木气实也。抑青丸。火盛 
者。佐金丸从治之。有蓄血偏着左胁而痛者。复元活血汤。右胁痛。乃悲伤肺气所致。推气散加 
桔梗。或只用川芎、枳壳二味作汤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金 
匮大黄附子汤。两胁走痛。脉沉弦而滑。乃湿痰流注在胁下。导痰汤加白芥子、枳壳、香附、木 
香。甚则控涎丹导而下之。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近。诸药不效者。神保丸。 
食积胁痛发寒热。痛引心下。恶心恶食。必有一条扛起。有脉必滑。二陈加香、砂、枳、术、曲、 
朴、楂、芽。甚则加吴茱萸制川连。结积痰癖冷痛。煮黄丸。气弱人胁下痛。脉弦细或紧。多从 
劳役怒气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归、桂心。肥白人气虚发热而胁痛。用参、 、柴胡、黄芩、 
枳壳、木香之类。甚则加桂。瘦弱人阴虚寒热。胁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 
青皮、丹皮、鳖甲之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