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桂一两。水煮分三服 
效。虫痛。鹤虱一味为末。蜜丸。蜜汤下四五十丸。慎酒肉。取有形滓以入虫口也。胃脘痛吐虫。 
曾服打积药不愈。是中气伤。当调中气为主。虫痛面有白斑。唇红能食。或口中沫出。当以祛虫 
法治之。因蛔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蛔。蛔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膈上隐 
隐作痛。坐不得卧。而吐臭秽痰涎。当作肺痈治之。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饮水。或咽肿。 
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痈治之。 
心疝 肾气逆上攻痛。必从脐下上升。小便难。此名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以茴香煎汤下。 
或有疝气冲心而痛者。当于疝门求治。亦有香港脚攻心而痛者。则于香港脚门求治可也。 
心瘥 因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为痰火鼓动所致。亦类中消。小半夏茯苓 
汤加枳实。胃中火蕴而瘥。二陈加川连。或五苓散加辰砂。亦有病瘥。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温 
剂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见辛热则消也。 
〔诊〕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心痛。涩则心痛。脉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 
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浮为风。弦为血。忽大忽小者。为虫也。 
东垣治一妊妇。冬至因恸哭。口吸风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浑身冷气欲绝。曰。此乃客寒犯 
胃。故胃脘当心而痛。急与草豆蔻、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类。或曰。半夏有毒。重妊 
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无陨也。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妇。盛暑洞泄。厥逆恶寒。胃脘当心而痛。引腹引胁。转为滞下。呕哕不食。医 
以中暑霍乱治之益剧。脉 
三部俱微短沉弱。不应呼吸。曰。此阴寒极矣。不亟温之。则无生理。内经虽曰用热远热。又曰 
有假其气。则无禁也。于是以姜、附温剂三四进。间与来复丹。脉稍有力。厥逆渐退。更与姜、 
附七日。诸证悉去。遂以丸药除其滞下而安。江应宿治一人。心脾痛。积十年矣。时发则连日呻 
吟减食。遍试诸方罔效。诊之。六脉弦数。曰。此火郁耳。投姜汁炒川连、山栀泻火为君。川芎、 
香附、橘皮、枳壳开郁理气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一服而愈。再与平胃散加姜汁炒川连、山 
栀。神曲糊丸。以刈其根。不复举矣。 
李士材治张侗初。善怒善郁。且酬应繁剧。胸中痛甚。夜不成寐。医用菖蒲、枳、朴、木香、 
豆蔻。殊不知此证属虚。虚则浊阴不降。神气失守。故痛且寤也。遂以归脾汤。倍用人参、当归。 
不十剂而胸次快然安寝。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伛偻不能仰。日服行气和血药罔效。其脉左滑而急。其气不能以息。 
偶一咳攒眉欲绝。为心疝无疑。以生姜饮粥。取小 香、川楝子、青木香、广木香、吴茱萸、木 
通、延胡索、归身、青皮。一服而痛减。五日而安。 

卷五诸痛门
胸痹
属性:金匮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 
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 
阳微在胸中气分上看。故曰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在阴脉上看。如阴寒之脉。上于胸中气分。 
则为胸痹。如阴脉上乘于心。则为心痛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上条是言不及。此则言太过也。平人。盖言无内困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 
当是胸中邪气窒塞。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故为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者。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 
而短气。栝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 
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药但加半夏。以祛痰积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痰气结聚于胸中。胸满溢于经脉。故从胁下逆上以抢心也。二汤一以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 
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 
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夫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故二方皆利气之剂。一以疏利肺气。一以疏利胃气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由阳 
气不运故也。用薏苡舒其经脉。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中痞者。心气逆于上也。上气逆。则中下亦逆。气逆则经脉亦逆。故为诸逆也。上下气逆。 
脉不交通。心主孤悬于上。不得营气以和之。故心悬痛也。桂枝行心气以散痞。姜、枣疏中焦以 
通经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 
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 
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赤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 
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 
邪气攻冲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用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用前胡汤。胸中 如满。 
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服橘皮枳实生姜汤。不应。用治中汤。胸痹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用下气汤。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补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千金加 
橘皮、吴茱萸。名通气散。治胸满短气而噎。 
此即胸痹一门之证。必编者之差误。入于呕吐哕中。今并论于此。盖阳受气于胸中。以布气 
息。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炎 
炽不宁。彻心愦乱。无可奈何。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温。以燥饮散寒。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 
而胸际始旷也。其用橘皮、吴茱萸。及加竹茹、人参。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痹之证。人所 
通患。金匮出十方论治。然未明言其故。盖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 
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 
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 
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择用对证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 
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甚者。则用附子、乌头、蜀椒 
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在医之手眼。奈何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耳。 

卷五诸痛门
腹痛
属性:(小腹痛 腹中窄狭 当脐痛) 
东垣云。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入客。阳气不通所致。 
故卒然而痛。经云。得炅则痛立止。中脘痛属太阴。理中汤。脐腹痛属少阴。真武汤。小腹痛属 
厥阴。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若夫热病腹痛。热则芍药甘草汤、黄芩汤。寒则理中汤。若脾胃素 
虚人。饮食不能消克者。六君子加香、砂。若兼外感宿食者。藿香正气散。若但少腹硬满而痛。 
小便利者。即是蓄血之证。桃核承气汤。小便不利者。即是溺涩之证。五苓散。有心腹大痛。欲吐不 
得吐。欲泻不得泻。是名霍乱。急以盐汤灌之。其或清痰留滞于胸膈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 
皆能令人腹痛。痰则控涎丹。食积枳实导滞丸。 
凡治腹痛。必用温散。如台芎、苍术、香附之类。白芍能治血虚腹痛。惟脉弦发热者为宜。 
其性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若气虚者服之。反伤脾胃也。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