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色痿黄。昼夜去血五十余度。邀余诊之。气口脉得沉细而紧。询其所下之血。瘀晦如苋汁。与 
理中加肉桂二钱。一剂溺通。小腹即宽。再剂血减食进。四剂泄泻止三四次。去后微有白脓。与 
补中益气加炮姜。四剂而康。 

卷五诸血门
蓄血
属性: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节。皆能使血瘀滞不行也。衄者。血蓄上焦。犀角地黄汤。心下手不 
可近者。血蓄中焦。桃核承气汤。脐腹下肿大便黑者。血蓄下焦也。抵当汤丸、下瘀血汤。及代 
抵当汤。随轻重选用。三焦蓄血。俱见左脉。以肝主诸血故也。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簇刃伤。 
胸腹积血不散。以童便同酒煎大黄。随轻重下之。或香壳散加童便。腰胁滞痛。复元通气散去牵 
牛。加枳壳、柴胡、牡丹皮。恶血留于腹胁。痛不可忍。复元活血汤。挟血如见祟状。当归活血 
汤。醉饱入房。竭力伤肝。蓄血在胃口者。韭汁、童便下越鞠丸。不应。合平胃散去苍术加桃仁、 
丹皮相和服。虚人。理中、越鞠相和服。在少腹。代抵当丸加熟附子三分。虚者。必加人参钱许 
以助药力。身有寒热发黄。脉弦细而伏。服补泻诸药不应。千金用大黄、芒硝、归尾、桃仁、人 
参、桂心为散。酒服二方寸匙。藉参、桂之力以攻之。膏粱肥盛。多味痰湿热。血蓄胃口。或兼 
胁满。或少腹结痛。朝用浚血丸。兼培胃气。夕用变通抵当丸。专散蓄血。方得峻药缓攻之妙。 
虚人虽有瘀血。其脉亦芤。必有一部带弦。宜兼补以去其血。桃核承气加人参五钱。分三服缓攻 
之。可救十之二三。又中气虚人。胃脘有死血。每食姜汤必呃。宜人参、云术各二两为末。桃仁 
一两。同干漆炒。去漆研细。蜜丸弹子大。早晚细嚼一丸。醇酒下。 
石顽曰。蓄血下黑如漆。最为危殆。但下后神气稍宁。脉无变异。即为可疗。若下后神气昏 
愦。脉见虚脱。加以厥冷呃逆。多不可救。如针工戚文郁。停食感冒后。大便下黑如漆。烦扰不 
宁。脉来弦劲而数。此瘀垢未尽。与归、丹、苓、桂、牛膝、鲮鲤之属。复下瘀黑升许而瘥。严 
文式泰山。(失记姓氏。)积劳发热。七八日间。亦下黑如漆。两日后神识稍安。脉来濡弱。知 
瘀黑已尽。与独参汤、童便。调补而痊。目科邹泰甫。怒气伤肝。呕逆不食。五六日后下血如漆。 
脉得弦小而疾。按之则衰。此瘀去而肝气未平也。沉香降气散疏之愈。礼科姜如农。气竭肝伤。 
而下瘀血。光亮如漆。三四日连绵不已。神识昏迷。时加微呃。脉来弦大而芤。此正气告匮。脉 
随虚阳鼓激而见虚大也。虽仓扁复生。奚益哉。 
李士材治张鸣之。吐血两年。面色痿黄。潮热咳嗽。膈有微痛。脉数而沉且搏。其痛不可按。 
而甚于夜分。是坚血蓄积。非大下之不可。又以久病未敢峻攻。用郁金、降真、归、地、山甲、 
蓬术、人参。下血如漆者数次。而痛减。月余复痛。此病重而药轻也。乃以大黄、干漆、蓬术、 
郁金、山甲、肉桂、归尾、桃仁、虻虫为丸。每日服参、 之剂。午后服丸药钱许。十日。血积 
大下。数次而安。 
卢不远治来熙庵廉宪乃侄。身体丰硕。伤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语。手足扬掷。 
腹胀如鼓而热烙手。目赤气粗。齿槁舌黑。参、附、石膏、消、黄、芩、连。无不遍服。诸名公 
已言旋矣。诊之。脉浊鼓指。用大黄一两。佐以血药一剂。下黑臭血一二斗少苏。四剂始清。夫 
治病用药。譬之饮酒。沧海之量。与之涓滴。则喉唇转燥矣。顾若大躯体。病邪甚深。不十倍其 
药。何能克效哉。 

卷五诸痛门
诸痛
属性:素问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 
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 
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 
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 
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 
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 
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岐伯历举卒痛一十三条。属热者止一条。余皆属寒。辨之之法。当知按之痛缓者为纯寒。痛 
甚不可按者为寒伏 
火邪。以能闭塞阳气最甚也。 
张介宾曰。后世治痛之法。有曰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曰 
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皆以为不易之定法。不知形实病实。便闭不通者。乃为相宜。或形虚脉 
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观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 
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 
在里者。下之则愈。在气血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宜作通字训则可。此说甚善。 
已得治实之治矣。然痛证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泻。辨之不可不详。须知痛而胀闭者。多实。不 
胀不闭者。多虚。扼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 
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 
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故 
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 
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亦泥痛无补法。则杀人矣。 

卷五诸痛门
头痛
属性:(头风 雷头风 眉棱风痛 真头痛 头重 头摇 颈项强痛 天白蚁) 
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 
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头痛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名曰厥逆。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 
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头痛耳鸣。九 
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真头痛。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曰。手三阳之脉 
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按。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 
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运。皆能犯上而为灾害。或蔽覆其清明。或坠遏其经隧。与正气相 
搏。郁而成热。则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亦脉满而痛。是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正气衰微。 
不与相搏而成热。然邪袭于外。则血凝而脉缩。收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减。是为虚也。因风而 
痛者。抽掣恶风。或汗自出。因暑而痛者。或有汗。或无汗。皆恶热而耳前与额胀痛。因湿而痛 
者。头必重。遇阴天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绌急恶寒。因 
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甚。其脉大。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头痛自 
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盖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 
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耳。 
薛立斋云。按头痛除风寒外。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气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