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上矣。故有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渗。已伤之膜。若有复伤。其吐必多。膈膜虽伤。 
伤处有瘀血凝定。血来则缓。若阴火骤冲破瘀积之血。血来如潮之上涌。自觉沥沥有声。彼时喘 
息不定。面赤如醉。烦躁不宁。心神昏乱。一皆龙雷之势。脉亦急疾难凭。少顷火退神清。面白 
气平。血亦渐止。方可诊切。用药须乘此时。瘀积荡尽。缓缓清理。徐徐调补。然不可骤壅。亦 
不可用耗气之药。悉知此义。治血有本矣。吐血者。一吐则倾 
盆盈碗。或鲜散中兼紫黑大块。吐后不即凝结。盖吐血出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 
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气而得。亦有醉饱接内而致者。治法。不可骤 
止。止则使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为害非轻。亦不宜峻攻。复伤其血。只宜清理胃 
气以安其血。如犀角地黄汤。随证加桃仁、茜根、橘红、木香、大黄、童便之属。吐久不止。内 
虚寒而外假热。千金当归汤。不应。用十灰散遏之。若血色瘀晦如污泥。为阳不制阴。宜花蕊石 
散温以散之。吐血初起。脉俱洪数者。属外因。须用参苏饮加归身倍茯苓。盖茯苓能守五脏真气。 
泻肾中伏火。去脾胃中湿。二三剂后。脉数退而洪不退者。用六味地黄丸加沉香以纳气归元。若 
洪退弱极。用四君子加橘红以补脾生肺。慎不可用凉药。盖火载上行。逆也。复用凉药强为降下。 
岂非逆而又逆乎。不若发散之为愈也。上膈壅热。胸腹满痛。吐血。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 
神不倦。或觉胸中满痛。或血是紫黑块者。用当归、丹皮、荆芥、阿胶、滑石、酒大黄、玄明粉、 
桃仁泥之属从大便导之。此釜底抽薪之法。不知此。而从事于芩、连、知、柏之属辅四物而行之。 
使气血俱伤。脾胃多败。百不一生也。吐血在暑天。病患口渴面垢。头晕干呕。五苓散。或桂苓 
甘露饮。并加麦冬、五味、藕节汁。酒后闷呕。血从吐后出者。新定紫菀茸汤。饮酒过多。伤胃 
吐血。六君子加香、砂、干葛。伤胃吐血。因饮食太过不能消化。烦闷强呕。因伤胃口吐血。腹 
中绞痛自汗。其脉紧而数者难治。枳实理中汤加丹皮、扁豆灰。诸失血后。倦怠昏愦。面失色。 
懒于言语。浓煎独参汤加橘皮。所谓血脱益气也。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 
阿胶。妇人倒经。血溢于上。蒸热咳嗽不除。及男子精未充而御女。而成虚劳失血。并宜乌骨鸡 
丸、巽顺丸选用。若血色晦淡不鲜。无论上吐下失。俱当用温热之剂。如甘草干姜温理中气。切 
禁寒凉。若至 血血水。难已。胃 
中热甚。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加大黄灰、木香、桃仁。吐血势不可遏。胸中觉气塞滞。吐紫黑 
血者。桃仁承气加茜根。千金翼治吐血。用生地汁半升。煎三两沸。调生大黄末一方寸匙。分三 
服。治热毒吐血有效。有时吐血两口。随即无事。数日又发。经年累月不愈者。小乌沉汤送黑神 
散。不时常服。吐甚不止者。柏叶、干姜等分。加艾少许。入童便服。失血后。头晕发热者。往 
往有之。此是虚火上炎外扰之故。不可误认外感而用风药。吐血发渴。名曰血渴。十全大补汤。 
或生脉散加黄 、煨葛根、枇杷叶。量胃气虚实用之。暴吐血新止后。丹方用燕窝菜、冰糖各四 
钱。同煮服之。连服五七日。永不复发。吐血脉以微细为顺。洪大为逆。血若暴涌如潮。喉中 
不止。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俟半日许。脉势稍 
缓。可进调养之剂。倘寸关虽弱而尺中微弦。为阴虚。以防午后阴火上升。上午宜服独参、保元 
以统其血。午后与六味丸加童便、牛膝以济其阴。服后脉渐调和。饮食渐进。肢体轻捷。面色不 
赤。足膝不冷。身不灼热。额无冷汗。溲便如常。虽有紫黑血块。时欲咯出而无鲜血上行。方许 
可治。血虽止而脉大不减。或虽小而弦细数疾。或弦硬不和。慎勿轻许可治。亦有他部柔和而左 
手关尺弦强者。为阴虚火旺。最为危兆。其变有三。一则阴火引血复上而暴脱。一则虚阳发露而 
发热。一则火上逼肺而喘咳。此终不救。脱血用大剂人参益气以固血。惟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 
宜之。若见晦淡者为血寒而不得归经。须兼炮黑干姜。或大剂理中温之。尺部脉弦。大剂生料六 
味加肉桂引之。亦有用肉桂为末。和独参汤服者。若血色如朱。光亮如漆。吐出即干。以指甲剔 
之成片而起者。虽能食不倦。后必暴脱而死。若血中见似肉似肺。如烂焦肠。此胃中脂膜为邪火 
所烁。凝结而成。方书咸谓必死。然吐后凝结既去。而不发热。能进饮食。令服小剂异功、保元。 
大剂六味、都 
气。多有得生者。不可尽委之于无救也。此证宜与前虚损门参看。 
呕血 呕血者。血从腹胁而上。大呕而出。乃肝火内旺。鼓激胃中之血上涌。犹龙奋于泽而 
波涛为之沸腾也。呕血证治有三。一属暴怒火逆伤肝。其证胸胁痛甚则厥逆。柴胡疏肝散加酒大 
黄。一属极劳奔驰伤肝。其证遍身疼痛。或时发热。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一属竭 
力房劳伤肝。其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阳衰不能内守而呕者。异功散研 
服八味丸。然不戒房室思虑劳役。终不救也。房室劳惫。气竭伤肝而有干血者。四乌 骨一芦茹 
丸。兼童便、藕汁之类。 
唾血 平时津唾中有血如丝。或浮散者。此属思虑伤脾。脾虚不能统血也。有兼心兼肾兼胃 
之不同。兼心。加味归脾汤。兼肾。六味丸加五味子、肉桂。兼胃。四君子汤加黄 山药、粟米。 
名七珍散。食少痰清者。异功散加枇杷叶、白扁豆灰。胃中痰食不清吐血。加半复、生姜。即白 
扁豆散。 
咳血 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 
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其脉微弱平缓易治。弦数急实。气促声嘶。咽痛者不治。 
得此证者。若能静养。庶有生理。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生。略兼阿胶、贝母、百 
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 
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 
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 、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 
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咳血不止。至夜发热吐痰。或带血丝者。六味丸 
加蛤粉、童便。临卧服。肥盛酒客 
辈。痰中有血。滚痰丸搜涤之。咳唾脓血。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或数实者。此为肺痈。 
更于本门求之。 
咯血 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块或血点是也。其证最重。而势甚微。常咯两三口即止。 
盖缘房劳伤肾。阴火载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肾虚水泛为痰也。阴虚多火。黑瘦之人。是忌 
犯此。初起宜紫菀、麦冬、茯苓、枣仁、山药、白芍、丹皮、童便以清手足少阳厥阴诸经游散之 
火。后以六味丸加牛膝。滋补肾阴。以安其血。慎不可用攻血药也。滑伯仁曰。咯血为病是重。 
以肺为清肃之脏。金为阴火所制。水亏火旺。迫而上行。以为咯血。逆之甚矣。经谓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者。言喘出于肾。而咯出于肺也。余尝用生料六味丸加麦冬、五味。下灵砂丹治之。是 
得内经之旨也。然多有兼挟风寒饮食而发者。不可误认本病而与前药。若兼风寒。则人迎浮虚。 
或见弦紧。饮食则气口短滑。或反伏涩。风寒则黄 建中。饮食则枳实理中。不可妄用他药。 
喻嘉言曰。夫血病有新久微甚。无不本之于火。然火有阴阳不同。治法因之迥异。经云。暴 
病非阳。则其为火也。即非阳火甚明。阳火者五行之火。何暴之有。设其暴也。复可以五行之水 
折之。惟夫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其为火也。及其一发。暴不可御。以故载阴血 
而上溢。故凡用凉血清火之药。未有不转助其虐者。大法惟宜温补其阳。以制阴火之僭。经谓咯 
血者属肾。明乎阴火发于阴中。其血咯之成块而出。不比咳嗽痰中带血为阳火也。此义从前未有 
发明。惟仲景云。误发少阴汗。动其经血者。下厥上竭。为难治。后人随文读去。总置不讲。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