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 
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肺热则膀胱之气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但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 
者。明非热在上焦之肺痿。亦非重亡津液之所致。必系上焦虚冷。不能制下。以故小便无所收摄 
耳。此为肺中冷。阴气上逆侮其阳气故必眩。阴寒之气凝滞津液故多涎唾。宜与甘草干姜汤之甘 
辛以温其脾肺也。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二之证。消渴又与痈疽同类。 
更当消息之矣。 
喻嘉言曰。肺痿其积渐。已非一日。其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 
转燥。然后成之。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 
痰艰于上出。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痰始一应。金匮治法非不彰明。但混在肺痈一门。 
况难解其精意。大要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 
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如半身痿废。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复起。虽云肺病。近 
在胸中。呼吸所关。可不置力乎。然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 
宜徐理。兼润肺燥。然肺虽燥而多不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此辨证用药之大法也。 
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主之。此外台法也。肺痿虚寒。羸瘦缓弱战掉。嘘 
吸胸满。千金生姜温中汤。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千金生姜甘草汤。肺痿咳嗽有痰。 
午后热。并声嘶者。古法用人参养肺汤。今改用紫菀散加丹皮、姜、枣。心火克肺。传为肺痿。 
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喉不利者。古法用人参平肺汤。今改用紫菀散加葳蕤、橘红、 
姜、枣。肺痿咳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烦渴者。古法用知母茯苓汤。今改用紫菀散加知母、银 
州柴胡、姜、枣。盖咳嗽声嘶。咽喉不利。皆是火郁痰滞。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然须蜜制。藉 
甘以润之。此标本兼该之义也。刘默生言。痿本虚燥。总不离壮水清金。滋补气血津液。消痰止 
嗽。宜天冬、麦冬、生地、熟地、知母、人参、葳蕤。紫菀为主。痞结。去天冬、生地。加橘红、 
苏子。泄泻。去天冬、生地、知母。加山药、茯苓。并用固本丸。不时噙化。肺痿咳嗽。痰中有 
红丝。盗汗发热。热过即冷。饮食减少者。劫劳散。虚劳肺痿失音。咳唾腥血稀痰。或面上生疮。 
人参蛤蚧散。丹方治肺痿。每日用人参细末一钱。入猪肺管内。砂锅中煮烂。加葱酒服效。肺痿 
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 
张口短气者危。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白苔滑。此为肺寒。甘草干姜汤。肺痿属热。如咳久肺KT 。 
喉哑声嘶咯血。此属阴虚。多不可治。肺痿六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脉口皮肤枯干。而气高 
息粗者死。 
金匮云。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胀而发其汗者。即内经开鬼门之法。一汗而令风邪外泄于肌表。水无风战。白顺趋而从下出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接二方分治肺胀。皆以其脉浮。当从汗解之例。越婢方中有石膏无半夏。小青龙方中有半夏 
无石膏。观二方所加之意。全重在半夏、石膏二味协力建功。石膏清热。藉辛温亦能豁痰。半夏 
豁痰。藉辛凉亦能清热也。观麦门冬汤方中。下气止逆。全藉半夏入生津药中。此二方又藉半夏 
入清热药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生心化裁。后学所当神往矣。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之候。而至面目浮肿。喘息动肩。是肺气壅逼。上而不下。加以脉浮大。气方外出。无 
法可令内还而下趋。故云不治也。加利则上下交争。更何以堪。 
肺胀而咳。左右不得卧。此痰挟瘀血碍气而胀。当归、丹皮、赤芍、桃仁、枳壳、桔梗、半 
夏、甘草、竹沥、姜汁、如外邪去后宜。半夏、海石、香附、栝蒌、甘草为末。姜汁蜜调噙之。 
喻嘉言治施眉苍。肺痿喘嗽吐清痰。肢体痿软。不能举动。脉来虚数。以蛤蚧二十枚。酒浸 
酥炙。人参、黑参各十两。蜜丸。时噙化。不终剂而痊。 
石顽治陆去非。肺痿声飒吐痰。午后发热自汗。左脉细数。右脉虚濡。平昔劳心耽色所致。 
先与生脉散合保元汤。次与异功散加黄 。并加姜、枣。与都气丸晨夕兼进。调补半月而热除痰 
止。月余方得声清。 
又治孙起柏肺胀。服耗气药过多。脉浮大而重按豁然。饮食不入。幸得溺清便坚。与局方七 
气。每剂用人参三钱。肉桂、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钱。生姜四片。四剂霍然。盖肺胀实证居多。 
此脉虚大。不当以寻常论也。 
又治一尼肺胀。喘鸣肩息。服下气止嗽药不应。渐至胸腹胀满。脉得气口弦细而涩。此必劳 
力气上。误饮冷水伤肺。肺气不能收敛所致也。遂与越婢汤减麻黄。加细辛、葶苈大泻肺气而安。 
又治一酒客。严冬醉卧。渴饮冷茶。肺胀喘嗽。脉得气口沉紧搏指。与小青龙去芍药。加葶 
苈、半夏。一剂而痊。则知肺胀喘满。当以葶苈为向导也。 

卷四诸气门下
肺痈
属性:金匮云。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 
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 
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肺痈之脉。既云滑数。此复云微数者。非脉之有不同也。滑数者已成之脉。微数者初起之因 
也。初起以左右三部脉微。知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为营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入卫。 
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伤者不过在于皮毛。以渐舍肺俞。而咳唾振寒。兹时从外入者。从 
外出之易易也。若夫热过于营。即随吸气深入不出而伤其血脉矣。卫中于风。得营中之热留恋。 
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肺之法而下驱之。安 
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致肺叶腐败耶。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清之温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惟此无坚不入。聿成 
荡涤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忽诸。若因外感所触而成。当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最佳。 
足可补仲景之未迨也。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吐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此上提之法也。痈结肺中。所以浊唾腥臭。乘其新造未固。提而出之。如其势已入里。又当 
引之从胃入肠。此法殊不中用矣。所以宋人附以十六味桔梗汤。兼合葶苈泻肺之意。外内合邪之治也。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其肺。更欲何待。然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 
气已索。泻之转伤。惟血结而脓未成。当亟以泻肺之法夺之。若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为 
表证未罢。当先与小青龙汤一剂。后乃服之。 
石顽曰。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金匮特立二方。各有主见。如患人平 
昔善饮嗜啖。痰湿渐渍于肺。宜皂荚丸。肥盛喘满多痰。宜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补所不足。复 
立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以治风寒客邪感触发热之证。苇茎汤以治心脾过劳。肺气不化。水道不利 
之疾。功效最速。宋人又有十六味桔梗汤。虽未尽善。亦可以备诸治之采用。若畏其峻。而守王 
道之方。真养痈以待毙耳。明眼者辨治宜早也。 
凡咳嗽吐臭稠痰。胸中隐痛。鼻息不闻香臭。项强不能转侧。咳则遗尿。自汗喘急。呼吸不 
利。饮食减少。脉数盛而芤。恶风毛耸。便是肺痈之候。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 
蕴发为热。或挟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慎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 
往往不救。金匮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