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君子。外感咳嗽与阴虚咳嗽。尤宜辨晰。外感咳嗽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 
粘而喘急。阴虚劳嗽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乏也。阴虚脉弦而 
数。或细数。或涩。证兼盗汗。下午作寒热。面色纯白。两颊赤。多清痰干咳者。劳也。属阴虚 
火盛。夜服六味丸。晨服异功散。久嗽之人。发散清肺俱不应。胸膈不利。咳唾脓血。坐卧不宁。 
语言不出者。将成肺痿之候也。紫菀散。肺热顿嗽。肌肤灼热。面赤如醉者。紫菀膏微利之。治 
嗽须分新久虚实。如久嗽脉弱。或虽洪大按之不鼓。属肺虚。宜门冬、五味子、款冬、紫菀之类 
敛而补之。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 
其嗽连续不已。加以邪客皮毛。入伤于肺。而自背得之尤速。当与炙甘草汤。或黄 建中加丹皮。 
盖丹皮辛香。调和营气。治无汗骨蒸。故阴虚人解表。以丹皮为向导。好色之人元气素弱。咳嗽 
不愈。喉中血腥。肠中隐痛。琼玉膏。不应。加减八味丸。久服乃效。有暴嗽。诸药不效。服生 
料鹿茸丸。即愈。此乃肾虚所致。不可以暴嗽而疑遽补之非。有便溺如常。饮食不妨而咳嗽不安。 
或兼血腥。年久不愈者。此肺胃虚热也。异功散加丹皮、山药。有肺胃虚弱。咳嗽喘促。或时吐 
血衄血。自汗盗汗者。门冬清肺饮。劳嗽。即火郁嗽。因火伤迫。遂成郁遏胀满。一边不得眠者 
难治。咳嗽吐粉红痰。谓之吐白血。仅 
可绵延岁月。若血色正赤如朱。浓浓如漆。为守藏血。不治。有经年累月久嗽。服药不瘥。余无 
他证。此是风寒客邪。久伏肺胃也。与劳嗽不同。三拗汤。佐以千缗汤。瘦人多火禁用。若饥时 
胸中大痛。唇面上有白点如粞。咽喉或痒或痛。而咳不可忍。脉极数。或忽大忽小。此必肺中有 
寸白虫。饥则虫上求食。痛嗽不宁也。一味百部熬膏。略加槟榔、乌梅。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 
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胃气虚者。补中益气或五味异功。并加山栀。午后嗽多。属阴虚。六味 
丸加麦冬、五味以敛之。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不宜用凉药。都气丸敛而降之。五更嗽甚者。胃 
中有食积也。二陈汤加枳实、川连以消导之。虚者。六君子加姜汁炒川连。增补素问五脏六腑咳 
治例。肺咳。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加麦门冬、葳蕤、细辛。心咳。凉膈散去硝、 
黄。加黄连、竹叶。肝咳。枳壳煮散去芎、防。加肉桂、橘红、苏子。脾咳。六君子汤加枳壳、 
桔梗。肾咳。都气丸加麦门冬、人参。胃咳。异功散加蜀椒、黄连、乌梅。胆咳。小柴胡汤加芦 
根汁。大肠咳。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硬。小肠咳。桔梗汤加人参、茯苓、橘红、五味。膀胱咳。 
五苓散加人参。三焦咳。局方七气汤加黄连、枳实。久嗽服药不应。可用熏法。款冬花将蜜拌润。 
焙干。入有嘴壶中烧。吸烟咽之。若胸中闷。举起头。以指掩定烟。稍间再吸。杏仁散肺中风热。 
然肺实有火。因风寒者为宜。桑皮泻肺气。然性不纯良。虚寒者当戒。补肺多用生姜。以其辛能 
发散也。栝蒌仁甘能润肺。寒能降火。治热嗽之要药。阴虚血虚者勿用。以其能作呕作泻也。咳 
而吐痰。膺乳痛。当看痰色如何。若浓浊如脓。或带血丝而臭。当从肺痈例治之。 
〔诊〕咳嗽之脉。浮为风。紧为寒。洪数为热。濡细为湿。寸关涩难而尺内弦紧。为房劳阴虚。 
右关濡大。为饮食伤脾。左关弦数。为疲极肝伤。右寸浮短为伤肺。迟涩肺寒。咳嗽洪滑为多痰。 
弦涩为少血。肺脉微急。咳而唾血。脉或沉或 
浮。声不损者。易治。脉来洪数。形瘦面赤。肾脏气衰。不能上循于喉而声哑者难疗。亦有肺络 
支塞而声哑者。不在此例。暴病咳嗽。睡卧不下。为肺胀。可治。久病喘嗽。左侧不能卧者。为 
肝伤。若精力未衰者可治。右边不能卧者。为肺损。无问新久。皆不可治。久嗽脉弱者生。实大 
数者死。咳而脱形身热。脉小坚急以疾为逆。不出十五日死。咳脱形。身热脉疾。不过五日死。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者死。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不及一时而死。咳嗽形羸。脉形坚大 
者死。沉紧及伏匿者死。浮直者可治。浮软者易治。咳而呕。腹满泄泻。脉弦急欲绝者死。久嗽 
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石顽疗吴江邑侯华野郭公。仲秋喘嗽气逆。诊之两尺左关弦数。两寸右关涩数。弦者肾之虚。 
涩者肺之燥。夏暑内伏肺络。遇秋燥收之令。而发为咳嗽也。诊后公详述病情。言每岁交秋则咳。 
连发四载。屡咳痰不得出则喘。至夜坐不得卧。咳剧则大便枯燥有血。先曾服令高徒施元倩越婢 
汤。嗽即稍可。数日间堂事劳心。复咳如前。时元倩归苕。松陵诸医。治之罔效。因求洞垣之鉴。 
起我沉 。答曰。公本东鲁。肾气素强。因水亏火旺。阴火上烁肺金。金燥不能生水。所以至秋 
则咳。咳剧则便燥有血。肺移热于大肠之明验也。合用千金麦门冬汤。除去半夏、生姜之辛燥。 
易以葳蕤、白蜜之甘润。藉麻黄以鼓舞麦冬、生地之力。与越婢汤中麻黄、石膏分解互结之燥热 
同一义也。郭公曰。松陵诸医。咸诋麻黄为发汗之重剂。不可轻试。仅用杏仁、苏子、甘、桔、 
前胡等药。服之其咳转甚何也。答言。麻黄虽云主表。今在麦门冬汤中。不过借以开发肺气。原 
非发汗之谓。麻黄在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甘石汤方。其力便峻。以其中皆有杏仁也。杏仁虽 
举世视为治嗽之通药不。问虚实浑用。然辛温走肺。最不纯良。耗气动血 
莫此为甚。熬黑入大陷胸丸。佐甘遂等搜逐结垢。性味可知。公首肯以为然。连进二剂。是夜便 
得安寝。次早复诊。其脉之弦虽未退。而按之稍 。气口则虚濡乏力。因与六味、生脉。加葳蕤、 
白蜜作汤四服。其嗽顿减。郭公复云。向闻元倩有言。六味、八味丸中。不可杂用参、术。而先 
生居之不疑。用之辄应。其义云何。答曰。六味为填补真阴药。与人参同用。原非正理。此兼麦 
冬、五味。缘合肺肾金水相生。当无留中恋膈之虑。善后之策。即以此方制丸。三时恒服不彻。 
至秋庶无复嗽之虞。先是公子柔痉。予用桂枝汤。及六味作汤。咸加蝎尾。服之而瘥。其后夫人 
素有败痰失道。左右两胁俱有结块。大如覆杯。发则咳嗽喘逆。腹胁掣痛。六脉止促而按之少力。 
余用六君子加胆星、枳实、香附、沉香二剂。服之。大吐稠痰结垢一二升。因呕势太甚。甲夜渡 
湖速往。黎明至暑候之。呕止嗽宁。脉息调匀。不必更进他药矣。 
江右督学何涵斋媳。内翰范秋涛女。素常咳嗽不已。痰中间有血点。恒服童真丸不彻。秋涛 
殁后。哀痛迫切。咳逆倍常。而痰中杂见鲜血。因与瑞金丹四服。仍以童真丸、乌骨鸡丸调补而安。 
又治通政劳书绅太夫人。年五十余。素禀气虚多痰。数日来患风热咳逆。咳甚则厄厄欲吐。 
且宿有崩淋。近幸向安。法当先治其咳。因以桔梗汤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皮、蜜煎生姜四剂 
撤其标证。次与六君子加葳蕤以安其胃气。继进乌骨鸡丸方疗其固疾。而夫人以久不茹腥。不 
忍伤残物命。改用大温经汤加麋茸、角 作丸。药虽异而功则一也。 

卷四诸气门下
肺痿(肺胀)
属性:金匮云。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 
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 
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两手寸口。原为手太阴肺脉。此云寸口脉数。云滑数。云数虚。云数实。皆左右三部统言也。 
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顷之遍地者为肺痿。言咳者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燥。则 
是肺已结痈。火热之毒出见于口。咳声上下触动其痈。胸中即隐隐而痛。其脉必见滑数有力。邪 
气方盛之征也。数虚数实之脉。以之分别肺痿肺痈。是则肺痿当补。肺痈当泻。隐然言表。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