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经曰。大积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 
夭殃者鲜矣。经曰。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洁古云。壮人无积。惟虚人则有之。皆由 
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气有感。皆能成积。若遽以磨坚破积之药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药过 
则依然。气愈消。痞愈大。竟何益哉。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藏。先 
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 
无益也。审如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兵法曰。善攻 
者。敌不知其所守。是亦医中之良将也夫。 
五积六聚。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 痛。上气窒塞。小腹满大。小便不利。大七气汤用铁洛 
饮煎服。形羸气弱者禁用。有饮癖结成块。在胁腹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 
饮。六君子合五苓散最妙。更加旋复、前胡、枳实、白芍。即海藏五饮汤。若在膜外者。宜导痰 
汤主之。何以知其饮。其人先曾病瘥。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又多饮人。结成酒癖。 
肚腹积块。胀急疼痛。或全身肿满。肌黄食少。宜大七气汤红酒煎服。腹中似若瘕癖。随气上下。 
未有定处。二陈加当归、杏仁、桂心、槟榔。名散聚汤。若气作痛。游走心腹间。攻刺上下如雷 
鸣。或已成积。或未成积。宜木香通气散。肉积妨碍饮食。四味阿魏丸。石瘕。利血通经汤。不 
应。见 丸。虚人。十全大补汤送下。肠覃。阿魏麝香散。伏梁环脐而痛。金匮三物大建中汤加 
桂、苓。息积气逆而不妨于食。内服三因化气散。外用良方阿魏膏。此膏熨贴一切痞积并效。食 
鱼鳖成痞。雌 丸。疟痞寒热。阿魏化痞散。乔氏阴阳攻积丸。可代东垣五积诸方。局方。治七 
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 
种大风。十二种 痹。及五脏滞气壅闭。心腹胀满。诸蛊积聚。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者。 
千金耆婆万病丸悉主之。好食茶叶成癖。面黄少力者。用椒红二两。茶叶一两为末。飞罗面炒香。 
打糊为丸。茶清送下三十丸。又方。苦草二两。加茶叶一两。如好食米谷土炭纸布之类。即以其 
物加入。并用其物煮汤送下。疟痞丹方。月明净雄黄。醋煮研细。神曲为丸。空心温酒送下四五 
分。勿令间断。消尽乃止。血积。桃仁、穿山甲。干漆、大黄、虻虫。瘀血。蓬术、瓦垄子。痰 
积。半夏、南星。白术、枳实、礞石、硝石、风化硝、白芥子。老痰。海石、蛤粉。水积。大戟、 
甘遂、荛花、芫花。酒积。干葛、神曲、砂仁、豆蔻、黄连、干姜、甘遂、牵牛、茶积。姜黄、 
茱萸、椒、姜。癖积。三棱、蓬术、巴霜、大黄。肉积。山楂、阿魏、硝石。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鹤虱。疟积。桃仁、鳖甲、草果。 
〔诊〕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积脉坚强者生。虚弱者死。沉而有力为积。沉紧者为寒积。脉 
弦而牢积聚。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不治。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 
吐。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结在胸中。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 
肉也。 
喻嘉言治一人。少腹脐傍三块。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止两尺洪盛。余俱微细。 
此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之药攻之。致真元内乱。转助邪为 
害。故迸紧不散。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月经。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脉洪盛。 
明是肾气传于膀胱。姑用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先以 
理中汤加附子五分。块减十之三。再用桂、附大剂。腹中奔气响甚。三块一时顿没。更用补肾药 
加桂、附调理而愈。 
顾晋封夫人患痞在胁下。或令用膏药。加阿魏一分。麝香半分贴之。五六日间。遂下鲜血血 
块甚多。二三日方止。是后每岁当贴膏时。必发。近邻妪亦用阿魏膏贴痞。下血如前。世以阿魏、 
麝香为痞块必用之药。外用为患若此。况服食乎。因为拈出。以为虚人漫用攻击之戒。 

卷四诸气门下
痰饮(唾)
属性:金匮云。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 
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 
卧。其形如肿。调之支饮。 
痰饮为患。十人居其七八。金匮论之甚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 其未 
而忘其本。曾不思圣人立法。皆从一源而出。无多歧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 
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以为常人。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随证分别浅深。诲人因名以求其 
义。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其饮有四。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傍流于胁。一由胃 
而外出于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 
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则痰饮之 
患。未有不从胃起见者矣。夫五脏藏神之地也。积水泛为痰饮。包裹其外。讵非人身之大患乎。 
凡水饮蓄而不散者。皆名留饮。留者 
留而不去也。留饮去而不尽者。皆名伏饮。伏者伏而不出也。随其痰饮之或留或伏。而用法以治 
之。始为精义。今试言之。由胃而上胸胁心肺之分者。驱其还胃。或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而 
不至于伏匿。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肤。其清者。或从汗出。其浊者。无可出矣。必有伏匿肌肤。而 
不胜驱者。若由胸膈而深藏于背。背为胸之府。更无出路。岂但驱之不胜驱。且有挟背间之狂阳 
壮火。发为痈毒者。伏饮之艰于下出。易于酿祸。其谁能辨之。谁能出之耶。水在心。心下坚筑 
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 
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而剧。必有伏饮。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 
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 
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小便则利。 
灵枢曰。包络是动。则病胸胁支满。痰饮积其处而为病也。心下有痰。水精不上注于目。故 
眩。茯苓治痰水。伐肾邪。桂枝通阳气。开经络。白术治痰水。除胀满。然中满勿食甘。反用甘 
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上。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 
泄。甘能下气除满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微饮而短气。由肾虚水邪停蓄。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前也。二方各有所主。苓桂术甘汤主 
饮在阳。呼气之短。 
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入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 
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山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必视其人形体之偏 
阴偏阳而为施治。一证二方。岂无故哉。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留饮堵塞窍隧。胃气不得转输。故脉伏不显。若留饮既下。胃气受伤。必欲自利。自利而反 
快者。中焦所塞暂通也。通而复积。故续坚满。必更用药尽逐之。然欲直达其积饮。莫若甘遂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