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 
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 
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 
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 
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 
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足少阳之疟。令人身 
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 
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 
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 
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凡治疟先发时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金匮云。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 
疟之寒热更作。因阴阳之气互为争并。若阴衰离绝其阳。而阳亦不并之阴。故阳独发。但热 
而已。其少气烦冤者。肺主气。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热者。阳主四肢。阳盛则四肢热也。欲呕者。 
火邪上冲。胃气逆也。内藏于心者。阳盛则火气内藏。而外舍分肉之间也。消烁肌肉者。火盛则 
肌肉烁也。此条合后条温疟观之。亦可以白虎汤治瘅疟也。 
白虎专于退热。其分肉四肢。内属脾胃。非切于所舍者乎。又泻肺火。非救其少气烦冤者乎。设 
其别有兼证。岂不可推加桂之例而加别药乎。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内经言温疟先热后寒。仲景言温疟则但热不寒。有似瘅疟而实不同也。瘅疟两阳合邪。上熏 
心肺。所以少气烦冤。消烁肌肉。温疟脉如平人。则邪未合而津未伤。阳受病而阴不病。以其人 
素有痹气。营卫不通。故疟发于阳不入于阴。所以骨节烦疼。时呕。邪气插格之状有如此者。惟 
用白虎汤以治阳邪。而加桂枝以通营卫。斯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至于伤寒前热未除而 
复感风寒。脉阴阳俱盛之温疟。与其脉如平者。迥乎不同也。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邪气内藏于心。则但热而不寒。是为瘅疟。邪气伏藏于肾。故多寒而少热。则为牝疟。以邪 
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故外寒。积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与素问少阴经证之多热少寒不 
同。方用蜀漆和浆水吐之以发越阳气。龙骨以固敛阴津。云母从至下而举其阳。取山川云雾开霁 
之意。盖云母即阳起石之根。性温而升。最能祛湿运痰。稍加蜀漆。则可以治太阴之湿疟。方后 
有云。湿疟。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误作温疟。大谬。此条本以邪伏髓海。谓之牝疟。赵以德不辨 
亥豕。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仍其误而述之。非智者之一失欤。 
疟病发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亦治劳疟。 
渴者阳明津竭。而所以致阳明津竭者。本少阳木火之势。劫夺胃津而然。故疟邪进退于少阳。 
则以小柴胡进退 
而施治也。至于劳疟之由。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故亦不外是方也。 
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服一剂如神。 
是证虽与牝疟相类。以方药论之则殊。牝疟邪伏少阴气分。而此邪伏少阳营血之分。夫邪气 
入营。既无外出之势。而营中之邪。亦不出与阳争。所以多寒少热。或但寒无热也。小柴胡汤本 
阴阳两停之方。可随疟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栝蒌、石膏则退而从阴。可类推矣。 
丹溪治六经疟。悉以二陈为主。各加引经药。可见无痰不成疟也。大法。先热后寒者。柴胡 
桂枝汤。先寒后热者。小柴胡汤。多热但热者。白虎加桂枝汤。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汤。虽多 
寒但寒。脉洪实者。当作实治。不得便用桂、姜。虽多热但热。脉虚软者。当作虚治。不得便用 
白虎。寒多热少。或少食易饥。恶心吐痰。人参养胃汤。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或伤 
食成疟。清脾饮。劳役所伤。饮食失节成疟。则虚弱自汗。补中益气加半夏。疟疾自汗日甚。不 
能止。此表虚不能卫护也。人参实卫加桂枝。风疟。自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痛。风。阳 
邪也。故先热后寒。宜半夏、柴胡、羌活、紫苏、细辛、生姜。寒疟。暑月乘凉沐浴。自感寒而 
得。无汗恶寒。挛痛面惨。寒。阴邪也。故先寒后热。宜羌活、紫苏、桂枝、柴胡、草果、浓朴。 
暑疟亦名瘅疟。但热不寒。里实不泄。烦渴而呕。肌肉消烁。小柴胡加香薷、黄连、竹叶。盛暑 
发者。白虎汤。虚者。加人参。秋凉后发者。小柴胡汤。此肺素有热。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故 
但热不寒也。温疟。由冬受非时之邪。伏藏骨髓之中。至春夏湿热气蒸而发。发则先热后寒。或 
但热不寒。春用小柴胡。夏用白虎加桂枝。以邪热势盛。故不恶寒而便发热。热发于表之后。正 
气内虚。反微似是寒之状。非恶寒也。牝疟。邪伏于肾。湿疟。则久受阴湿 
而邪伏太阴。皆但寒不热。并宜蜀漆散。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热。惨惨振振。柴胡桂姜汤。劳疟大 
渴。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汗出澡浴。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寒热而呕逆者。亦属湿疟。胃苓汤 
加羌活、紫苏。食疟。因饮食不节。中脘生痰。加以风气乘之。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 
大善呕。实者二陈加枳壳、草果。因饥饱劳役而发。日久不止。脉虚者理中汤加枳实、青皮。素 
有阴虚劳嗽。或因疟成劳。但于调理本药中。稍加桂枝、姜、枣可也。不可纯用祛风豁痰药。若 
表邪势盛。可用小建中、黄 建中为主。后与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鳖甲。凡疟发于午前。是阳分 
受病。易愈。发于午后。阴分受病。难愈。疟发日宴。为邪气下陷于阴分。必用升、柴升发其邪。 
仍从阳分而发。补中益气加桂枝。疟发日早。为邪气上越于阳分。宜因势利导之。小柴胡加枳、桔。 
夜疟俗名鬼疟。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脉之邪。千金内补建中加升、柴、生首乌。脾胃素虚人。 
补中益气加首乌、桂枝、芍药。瘴疟。山岚溪涧之毒。须用祛瘴涤痰之药为主。疫疟。夏秋之间。 
沿门阖境皆是也。其证壮热多汗而渴。宜达原饮。烦热大渴。有表证。桂枝白虎汤。谵妄狂闷。 
凉膈散加草果。寒热便秘。大柴胡汤。虚人发散后热不止。人参败毒散。有郁证似疟者。寒热与 
疟无异。但口苦呕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胁痛。耳鸣脉涩。逍遥散倍柴胡加吴茱萸、川连。痢后 
发疟。邪从少阳循经外泄也。小柴胡去黄芩加桂枝。或补中益气倍升、柴。升散则愈。 
大抵疟初起。宜散邪消导。日久宜养正调中。所谓气虚则恶寒。血虚则发热也。日数虽多。 
饮食未节者。未可便断为虚。须禁食消导。凭脉下手可也。形盛气虚人多湿痰。发则多恶寒。日 
久不已。脉软而沉带滑。用补中益气加苓、半。兼用熟附子二三分。疟后不喜食。四肢倦怠。面 
色痿黄。六君子加山楂、黄连、枳实。久疟不止。元气虚盛者。用人参、常山 
各五钱。锉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参煎汤。未发前服。屡验。疟发四五遍后。曾经发散 
者。何首乌散。壮实者。可用七宝饮。至夜热不止而脉实邪盛者。此邪干血分也。常山饮截之。 
疟发已久。遍治无功。度无外邪。亦无内滞。惟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加桂枝少许。冬月无汗。 
稍加麻黄。发前五更时服。温覆取微汗必止。甚者连进三日。无不愈者。愈后亦易康复。如在贫家。 
人参减半。合白术五钱代之。此方不特虚人久疟。治三日疟更宜。夜发则加当归、首乌。无不应 
手取效。然发于严冬之时。有屡用此方。及补中益气不效者。必待仲春。仍用前药加桂枝汗之即愈。 
丹溪云。 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