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气汤加干姜、吴茱萸、枳实、橘皮、桔梗、芍药、干地黄、黄芩。 
三因七气汤 治七气致病。呕逆痞闷。腹胁胀痛。 
七气汤加浓朴、白芍、茯苓、橘皮、苏叶、大枣。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痛。 
七气汤去人参易观桂。加香附、青皮、陈皮、桔梗、蓬术、藿香、益智仁、大枣。 
大七气汤 治积滞 瘕结聚。随气上下。心腹 痛。小腹胀满。二便不利。 
指迷七气汤去半夏、姜、枣。加山棱。 
橘皮干姜汤 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而哕。 
七气汤去半夏加干姜、橘皮、通草。 
苏子降气汤(局方 千金本名紫苏子汤) 治脚弱上气。凡痰涎壅盛。肺满咳嗽。服之气降即安。 
七气汤去人参。加苏子三钱。橘红一钱。当归、前胡、浓朴各五分。大枣一枚。 
温肺汤 治肺胃虚寒。咳嗽呕逆。大便不实。 
七气汤加橘红、干姜、木香、钟乳。 局方。去人参、木香、钟乳。加细辛、杏仁、芍药、五味子。 
半夏温肺汤 治寒痰咳嗽。心下汪洋。胃气虚寒者。 
七气汤加橘红、赤茯苓、细辛、桔梗、旋复花、白芍。 
参苏温肺汤 治肺受寒而喘嗽。 
七气汤加橘红、木香、桑白皮、紫苏、茯苓、白术、五味子。冬月。更加不去节麻黄三分。 

卷十六祖方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属性:治肾脏真阳不足。火不归原。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 白泽泻(去毛。各三两) 附 
子(童便浸煮。去皮脐。切) 肉桂(去粗皮。勿见火。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盐汤。临卧时温酒下。以美膳压之。 
金匮肾气丸 
八味丸肉桂易桂枝。 
钱氏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黄丸 作汤。名生料六味丸) 治肾水真阴不足。 
八味丸去桂、附。方中熟地黄用缩砂蜜八钱制。 按金匮八味肾气地黄本无缩砂之制。以中有附子之雄。肉桂之窜 
也。钱氏裁去二味。治小儿解颅等证。虽曰素禀肾虚。而纯阳未动。地黄不制可也。后世借治真阴不足。乃用缩砂制地 
黄。不特无减食作泻之虞。服后连嗳数声。气转食运。脾肾安和。其阳生阴长之妙。世都莫知。兹特表而出之。 
加减六味丸 治阴虚咳嗽。吐血骨蒸。及童劳晡热消瘦等证。 
六味丸去山茱萸。加葳蕤四两。亦可作膏。 
河车六味丸 治禀质素虚。将欲成劳。 
六味丸本方用紫河车熬膏丸服。 
都气丸 治肾水不固。咳嗽精滑。 
八味丸去桂、附。加五味子一两。 
七味丸 治肾虚火不归根。游散在上在外。 
八味丸去附子。(一方。桂用二两) 
加减八味丸 治肾虚火不归源。哄热咳嗽。 
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一两。 
济生肾气丸 治肾气不化。小便涩数。 
八味丸本方用茯苓三两。熟地四两。山药、山萸、丹皮、泽泻、肉桂各一两。附子五钱。加牛膝、车前各一两。 此 
本金匮肾气方中诸药。各减过半。惟桂、苓二味。仍照原方。为宣布五阳。开发阴邪之专药。更加牛膝、车前。为太阳 
厥阴之向导。以肝为风木之脏。凡走是经之药。性皆上升。独牛膝通津利窍。下走至阴。车前虽行津液之府。而不伤犯 
正气。故济生方用之。详金匮肾气用桂枝而不用肉桂者。阴气固结于内。势必分解于外。则肾气得以流布周身。而此既 
用牛膝引入至阴。又需桂、附蒸动三焦。不特决渎有权。膀胱亦得以化。所以倍用肉桂。暗藏桂苓丸之妙用。愈于五苓 
十倍矣。但方中牛膝滑精。精气不固者勿用。 
清金壮水丸 治肾脏水亏火旺。蒸热咳嗽。 
八味丸去桂、附。加麦门冬三两。(去心)五味子一两。 
纳气丸 治脾肾皆虚。蒸热咳嗽。倦怠少食。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两。砂仁二两。如泄泻少食者。用干山药末。调糊代蜜为丸。 
香茸八味丸 治肾与督脉皆虚。头旋眼黑。 
八味丸去桂、附。加沉香一两。鹿茸一具。 
十补丸 治禀赋阳虚。下体无力。小儿解颅。胫软膝盖不生。 
八味丸加鹿茸一具。五味子一两。 

卷十六祖方
金匮枳术汤
属性:治水肿心下如盘。边如旋盘。 
枳实(十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水煎。温分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枳术丸 治脾不健运。饮食不化。 
枳术汤用枳实一两。白术二两。荷叶裹米烧饭为丸。米汤下七八十丸。 
海藏曰。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进。用荷叶烧饭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曰。金匮治水肿心下如 
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香砂枳术丸 治气滞宿食不消。 
枳术丸加木香、砂仁各半两。 
橘半枳术丸 治痰食兼并不化。 
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半两。 
深师消饮丸 治停饮胸满呕逆。腹中水声。不思饮食。 
枳术丸加茯苓一两。炮姜半两。姜汁调。神曲煮浮糊丸梧子大。淡姜汤或沸汤米汤任下三四十丸。 
按此即肾着汤去甘草之缓中。易枳实以导滞也。 

卷十六祖方
平胃散(局方)
属性: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人宜之。 
苍术(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黄。四两) 浓朴(去皮。姜汁炒) 陈皮(泡。去浮白) 甘草(炙。各三两) 
上四味。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香连平胃散 治食积发热。腹痛作泻。 
平胃散加姜汁炒川连二两。木香一两。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治时气不正。感冒夹食。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时气。加香豉。 
藿香正气散(局方) 治水土不服。感冒时气夹食。 
平胃散换白术。加藿香、紫苏、半夏、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姜、枣。(古本。无大腹皮。有苍术) 
人参养胃汤(局方) 治食滞痞满。寒热痞疟。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人参、茯苓、草果、姜、枣、乌梅。 
参苓平胃散 治脾虚饮食不化。大便不实。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 
白凤膏 治少年禀气不足。因饮食饥饱所伤。致成虚损。形体羸弱。日晡潮热。腹胀气急。脉来弦数者。 
平胃散四两。加参、苓各一两。京枣四两。去核。逐一填入前药。入乌嘴白鸭腹内。男雌女雄。制法如乌骨鸡丸。 
此葛可久方。丸以蒸饼。取缓留胃脘而和中气之伤也。盖参、苓平胃。原非补益肾水之药。予尝借此以治饮食内伤。中 
气不和。发热羸瘦之证。往往获效。详方名白凤者。以凫字下几字。加于鸟字以上也。且丸以膏名。取脂膏之义。藏机 
法也。 
浓朴汤 治脾胃虚寒。作胀。腹中时痛时止。 
平胃散去苍术加茯苓、干姜。洁古。加半夏、枳实、姜、枣。 
除湿汤 治湿热痞满不食。 
平胃散加半夏、茯苓、白术、藿香、生姜、大枣。 
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腹鸣泄泻。 
平胃散去浓朴加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猪苓、泽泻、麦芽、神曲。 
五积散(局方) 治感冒内挟冷食。脾阴受伤。表里俱病。 
平胃散加麻黄、桂枝、炮姜、半夏、茯苓、枳壳、桔梗、白芍、当归、川芎、白芷。每服四五钱。生姜三片。葱白 
三茎。水煎。去滓热服。温覆取微汗。 
调中汤 治食积类伤寒。及手足四肢发阴斑。 
平胃散加枳实、白术、干姜、黄连、山楂、神曲、草果。水煎。去滓。磨木香调服。 
胃苓汤 治饮食停积。浮肿泄泻。脉证俱实者。 
平胃散合五苓散生料煎服。 平胃本平胃气之敦阜。若因脾土之虚。不能消运。又须稍藉参、苓。如养胃之类。然 
有土衰不能分利而成肿胀。且气壅不胜参、术难合理中者。乃合五苓以健运水土。与正气散之假苏、藿以散客邪。两不 
移易之定例也。 
枣矾丸 治食积发黄。 
平胃散加皂矾。(面裹。烧红) 煮红枣肉丸服。 此消磨宿滞之第一峻利方。较平胃之缓急百倍。膏粱慎勿罔施。 
服后以谷压之。否则恐其呕吐也。 
枳壳汤 治痘疹误服参、 。腹胀喘急。 
平胃散去苍术加枳壳。 

卷十六祖方
二陈汤(局方)
属性:治脾胃痰湿。 
半夏(姜制。二钱半) 茯苓(钱半) 陈皮(略去白。一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三片) 乌梅肉(半 
个) 
上六味。水煎。空心温服。 燥痰。减半夏、生姜加麦门冬、竹沥。郁痰干咳。去半夏。用蜜煎姜。加川贝母。火 
痰。加黄连、竹茹。老痰。加蛤粉、海石。 按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