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病。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 
寒而生寒热。若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溜。使谷气 
不得升浮。是春升之气不行。而无阳以护其营卫。使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 
致也。然与外感风寒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 
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则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则不足。不足者补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有 
余之证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以阳 
气下陷。故用味薄气清之品。若升麻、柴胡之类举而扬之。使地道左旋。升于九天之上。倘阴气 
不降者。用黄柏、泽泻之类抑而降之。使天道右迁。而入于九地之下。此东垣补中益气。为万世 
无穷之利。不必降也。清升浊自降矣。血中伏火。日渐煎熬。如气浮心乱。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 
自然汗出也。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如脉沉结。腹中痛。理中汤。 
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也。平胃散燥克之。胁下缩急。加柴胡。脐下急。 
加肉桂。身体疼重者湿也。合五苓散。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防、 本、升麻、苍术。 
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别作一服与之。内伤有虚实之分。如饮食失节。劳役所 
伤。发热自汗。倦怠乏力。乃虚中之证。应补益中和之剂调治。无施解表。若饮食过饱。乃虚中 
之实。为其所伤饮食。积滞不消。以致心胸痞闷。仍发寒热。恶心恶食。须用消导之剂。俟其消 
克。心胸舒泰。仍用益脾之药。使无重虚元气。有宿食不消。日晡热气实者下之。亦要详审。无 
过妄利。故虚人饮食所伤。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后。皆当用六君子理胃为主。内伤劳倦。及久病之 
后。用补中益气理脾为主。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病续起。久之仍入于胃也。 
内外伤辨 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则寒热俱作而无间。内则寒 
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得暖则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 
伤恶风。却恶门隙中贼风。外感证显在 
鼻。故鼻息不利。而气拥有力。虽不能食。而不恶食。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怯弱妨食。恶闻食气。外感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 
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多见于脑后额上。以及遍身肢体腰脊筋骨挛痛。内伤头痛。 
时作时止。不离两太阳额颅。多兼肩背胸胁腰腿骨节酸疼。外感则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 
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小便赤涩而痛。终日难得。内伤小便黄赤。必短而频。外感燥结。则发热 
腹中硬痛。内伤秘涩。则虚坐常见些少白脓。外感胸腹结痛。则痛不可按。内伤有时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外感则手足动摇。烦扰不宁。内伤则四肢不收。倦怠嗜卧。东垣辨法如此。然或 
二者兼病。则其脉必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内证多者。则内伤重而外感轻。宜补养而兼 
散邪。补中益气加羌活。若外感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和营而邪自解。黄 建中加当归。 
内伤始为热中病似外感阳证 头痛大作。气高而喘。身热而烦。上气鼻息不调。四肢困倦不 
收。无气以动。无气以言。或烦躁闷乱。心烦不安。或渴或不渴。心火上炎克肺经则渴。血脉中 
有湿则不渴。或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口不知味。气口脉大于人迎两三倍。但急大而时见一 
代。此内显脾气不续之脉也。补中益气汤。若有宿食。则右关独沉而滑枳术丸。 
内伤末传寒中病似外感阴证 腹胀胃脘当脐痛。四肢与两胁拘急。膈噎不通。或涎唾。或清 
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阴阴作痛。或妄见鬼状。腰 
背肩胛脊膂皆病。不渴不泻。脉盛大以涩。名曰寒中。宜枳实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 
兼肾脏火衰。面黑足寒。小便不利者。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 
内伤似外感阳明中热证 有天气大热时。劳役得病。与阳明伤热白虎汤证相似。此脾胃大虚。 
元气不足之证。因饥困劳役之后。肌热躁闷。烦渴引饮。口鼻气促。目赤面红恶热。昼夜不息。 
脉大而虚。重按全无。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误服白虎必危。当归补血汤。 
内伤似外感恶风寒证 有因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后因脱衣或沐浴歇息于阴凉处。其阴 
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被风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其 
证少气短促。懒于言语。困弱无力。不可同外感治。补中益气加紫苏、羌活。甚者加桂枝最当。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致寒物冷痰胶固于中焦。时时痞闷。不觉饥饱。 
其脉虽弦而按之不鼓。当温暖以助脾健运。清理中宫。理中丸。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 
桂。吐多者。气上壅也。去术加生姜。下多者。气泄而不收也。还用术。悸者饮聚也。加桂、苓。 
渴欲饮水者。津液不足也。倍用术。腹中痛者。倍人参。寒多。倍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 
劳倦所伤虚中有热 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之人。其脉多弦。或洪缓。按之无力中 
时一涩。其证身体沉重。四肢困倦。百节烦疼。胸满短气。膈咽不通。心须不安。耳聋耳鸣。目 
热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饮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卧。溺色变赤。或清利而数。或上 
饮下便。或时飧泄。腹中虚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如时显热躁。是下元真火蒸蒸然发也。 
加生地、黄柏。如大便虚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逼迫。气血虚涩也。倍归身。如无以 
上证。只服黄 、人参、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苍术、酒黄柏。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腹胁 
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 
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升阳顺气汤。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疼。自汗恶 
寒。脉微而弱。黄 建中汤。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时寒热。早饭后转 
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先服升阳补气汤二三剂。后服 
补中益气汤。脾胃虚弱。喘促少气。衄血吐血。门冬清肺饮。 
脾胃之气俱病似痿弱证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 
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不欲食。食不消。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肺病。洒洒恶寒。惨惨不 
乐。而色槁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汤。王安道曰。经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 
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蒸胸中。故内热。嗟夫。此内 
伤之说之原乎。夫人身之阴阳。有以表里言者。有以上下之分言者。有以气血言者。有以身前身 
后言者。有以脏腑言者。有以升降呼吸之气言者。余如动静语默起居之类甚多。不必悉举。此所 
谓阴虚之阴。其所指与数者皆不同。盖劳动太过。则阳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气又少入。 
故阳愈甚而阴愈衰。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阳为言。或以肾 
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 
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 
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浊无降矣。 
故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然非谓绝不行不通也。但比之平常无病时。则谓之不行不通耳。上 
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则上炎熏胸中而 
为内热也。东垣所言。正与经旨相合。固宜引此段经文。于内外伤辨以为之主。乃反不引此。却 
谓火乘土位。此不能无疑者也。又经曰。劳者温之。温者养也。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