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法下之。迟则不救。古法虽有童便调朴硝半两。及平胃散水酒煎调朴硝。虚寒用理中汤倍参煎 
调芒硝等法。然有时辄应。有时不应。良由产母元气盛衰不同。能行药力与不能行药故耳。亦有 
产难有两儿一死一生者。千金用蟹爪一升。甘草二钱。阿胶二两。以流水先煮蟹爪、甘草。去滓 
内阿胶烊化服之。血凝不下。加桂心三钱。药入。死者即出。生者即安。神验。此千金法。取蟹 
能散血。而爪触之易脱。物类相感之应也。又有子死腹中。用黄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者。又有取灶 
心黄土为散。酒服二钱匙立出者。又有以夫尿煮沸服之者。又有以冬葵子(即向日葵子。)半升。 
阿胶三两。煎服者。又有用甘草、筒桂、蒲黄、香豉煎成。入鸡子一枚调服者。若冬月胎死坚硬。 
腹中觉冷。用香桂散加乌头。及黑神散、黑龙丹。皆可应用。内外有邪者。五积散最宜。若死胎 
及胎衣恶血上逆。搐呕昏晕。用小便乘热灌之。但得一口下咽节止。若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 
青舌赤。母死子活。唇青吐 
沫。或面舌俱青。子母俱亡。 
陆斗岩治一妇。有胎四月。坠下逾旬。腹胀发热。气喘面赤。口鼻舌青黑。诊之其脉洪盛。 
曰。胎未坠也。面赤者。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口鼻黑。肝气绝而胎死矣。内外皆曰。胎坠久矣。 
复诊。色脉如前。以蛇蜕煎汤。下平胃散加芒硝、归尾。服之须臾。腹鸣如雷。腰腹阵痛。复下 
一死胎而愈。 
胎衣不出 脐肠坠断。恶露入胞。胀大不能出者。二味参苏饮童便和服。壮实人。失笑散以 
消瘀血。甚则平胃散加朴硝下之。胞衣不下。古法用蛇蜕一条。香油灯上烧研。入麝香为末。童 
便调服。或加蕲艾、阿胶、苏木各一钱。麦芽末打糊为丸。名乌金丸。难产及死胎不出。俱童便 
服之。亦有单用蛇蜕酥炙为末。童便下一钱匙者。千金治胞衣不出。胞烂喘急欲死。用牛膝汤服 
之即下。妊娠肥盛多痰。阻逆气道而致产难。及子死胎干。或子下而胎衣不出。半夏为散。尿服 
方寸匙。连进三服。并用吹鼻取嚏。以激动关窍。大妙。常见下死胎胞衣用朴硝等法。非惟不效。 
即使得下。胃气大伤。往往不能收功。丹方用蓖麻子肉。研涂母右脚心。胞下急洗去。缓则肠亦 
出矣。今人以产妇头发。入口作呕。胎衣自出。其法甚效。如不出。反逆上者必死。 
交骨不开 阴门不闭 子宫不收 三者皆元气不足。交骨不开者。加味佛手散。助其血气。补 
而开之。古法用加味芎归汤。即佛手散加龟板灰、血余。每见服此药者。恶血凝滞。反成不救。 
惟大剂人参、童便入芎、归剂中。助其血气。开阖之功立致也。若见切牙昏晕。急以热小便灌之。 
稍迟则无济矣。若元气不虚者。只用佛手散、小便服之。单用小便亦得。人参不必也。阴门不闭 
者。十全大补倍参、桂补敛之。若初产肿胀。或 痛而不闭者。当用逍遥散加荆 
芥、牡丹皮。切忌寒凉。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酒炒白芍一钱。肉桂五分。补而举之。或助以 
外治之法。如蓖麻子贴顶心之类。 
薛立斋治一妇。子宫胀大。二日方入。损落一片如猪肝。已而面黄体倦。饮食无味。内热晡 
热。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二十余剂而愈。仍复生育。 

卷十一妇人门下
产后
属性:(诸禁 血晕 三冲 三急 三审 呕吐 呃逆 饱闷 谵语 如见鬼神 不语 发痉 发热 
寒热 中风 咳嗽 发喘 螈 颤振 伤风 伤寒 疟 痢 蓐劳 虚烦 惊悸 多汗 麻木 
大小便诸证 诸痛 泄泻 浮肿 诸血 月水不通 诸淋 乳汁) 
经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而缓则生。急则死。 
上条言产后以乳哺子之时而患热病。其脉只宜悬小。不宜实大者。以产后新虚故也。设脉虽 
悬小。而见手足逆冷。又为脾气衰绝。阴气暴逆之候。亦主死也。下条言产后中风热。而至喘鸣 
肩息。以风热逆于阳位。其脉必不能悬小。但须实大之中。而往来和缓。则脾胃之气在其中矣。 
设见急疾。胃气已绝。安得不死。后世以乳子二字误认为小儿。如张介宾之明。亦不加察。且因 
此而谓小儿不当视虎口三关。即宜诊两手六部。非智者之一失欤。 
金匮云。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 
产血虚多汗出。善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 
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善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 
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气血俱虚。汗下皆禁。独此一证用大承气者。乃证治之变。不当以寻常例测也。以其病 
解之后。尚有余热在胃。所以能食。食入既多。至七八日更加发热者。此必复伤饮食之故。故知 
胃有实结。恐其煎迫津液。故以急下救阴为务。然必年体强旺。脉证俱实。且时日既久。与新产 
大便难不同。是可议下。设遇胃虚之人。虽能食而所食不多。即有发热便秘。亦属血虚。急宜调 
养气血。断非承气所宜。不可恣行攻击也。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一两。白术一两。 
产后腹中 痛。乃寒积厥阴冲脉。故用辛温以散血中之寒。助以血肉之性。大补精血。较诸 
补剂。功效悬殊。若腹痛兼呕。而所呕皆是稀痰。是知脾虚浊气上逆。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气。白 
术以固护其脾。倘见血逆而呕。所呕浑是清水。腹胀满急。则加桃仁、肉桂。具见言外矣。至于 
寒疝虚劳。少腹结痛。总是下焦寒结。亦不越是方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以其能收阴气之散也。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 
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阴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则曲直 
作痛也。此方治 痛。用芍药为主。佐以枳实炒黑。入血破积聚。收阴缓中。逐陈致新。麦粥补 
血下气。而壮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 
之。亦主经水不利。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血之燥干凝着者。非芍药、枳实可能治。须用大黄、桃仁、 虫。下其血闭。更加蜜以缓大 
黄之急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未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 
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于里。结在膀胱也。 
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郁。不能尽去。热 
因入里。与恶露相搏。结在膀胱。而作少腹坚痛。下焦热证。故不大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 
实再倍。其发热在日晡时。而烦躁不食。热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 
热相并。故谵语。至夜即愈者。产后血虚。热邪易入血室。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热 
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也。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 
者。可与阳旦汤。 
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 
之如豆大。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明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以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 
防风佐桂枝。去二经之风。竹叶、桔梗主气上喘。参、草和中气。姜、枣行营卫。谷气行。则上 
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 
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 
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 
如徐忠可驳正。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有热者。倍白薇。烦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