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脓。不腐溃。及溃后疮口散大。不生肌肉者。阳气虚也。壮脾助胃以温补之。身凉自汗。手足并 
冷。六脉虚细。便泄阳脱者急温之。迟则不效。西航曰。凡痈肿须观禀质气血调治。惟霉疮结毒。 
非专方不应。但验病患身上有块。不时掣痛者。即为霉毒无疑。当与三白丹疏涤之。元气虚寒者。 
加味三白丹最妙。虚甚不胜三白丹者。五宝丹亦能疗之。肿处用精猪肉贴之。若更发热头疼。或 
手足颤振。筋脉缩急者。此复感风寒。触发经中郁毒也。先与万灵丹三服汗之。次用调和血气之 
剂。俟胃气稍复。然后用三白、五宝治之。有用三白丹后。余毒未尽者。此胃虚不能行其药力也。 
仍与调和气血之剂。俟能饮食起居。更与五宝丹。无不愈者。此因银粉劫剂。致成结毒。非仍用 
水银不能拔去病根也。用精猪肉贴者。猪为水兽。取其通达肾气。而无瘢痕之患。 
〔诊〕身重脉缓为湿胜。身热脉大。心躁时热。乍来乍去。当逐热。诸痛眩晕动摇。脉弦。宜 
祛风。气涩气滞。干燥亡津液。脉涩。须调气补血。寒胜则浮。食不得入。便溺多。恶寒脉紧细。 
应于水中补火。凡痈疽初起。 肿赤硬。脉浮数者易涩。洪大急疾者难治。弦紧沉细者危。脓成 
脉洪滑者易治。虚大涩滞者难治。弦小沉涩者不治。已溃脓水未尽。脉缓滑者易治。数盛弦硬者 
难治。涩数不调。及虚大者危。脓尽后。脉小弱缓滑者易治。迟涩虚细者难治。反洪盛或弦急者 
不治。溃久不敛。有歹肉干脓。脉缓滑流利者易治。弦细小弱者难治。反数盛急疾。或虚大涩者不治。 

卷九杂门

属性:(汗出不治 盗汗 头汗 手足汗 阴汗 半身汗出) 
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肾病者。寝汗出。 
憎风。津脱者。汗大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景岳全书曰。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 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 
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 
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 
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然自汗亦有 
阴虚。盗汗亦多阳虚者。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如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 
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非阳盛阴衰而何。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 
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而何。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 
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 
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矣。汗由血液。本乎 
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 
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 之牝牡。吾知其不败 
不已也。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 
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 
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 
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怯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 
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 
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甘、姜、桂、附。 
速救元气不可。 
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 
自汗出。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阴火乘虚蒸发也。肺气衰则表不能 
卫而自汗出。必喘乏少气。胃虚水谷气脱散者汗自出。必气虚少食。阴虚者。阳必凑。故发热自 
汗。当归六黄汤。阳虚者。阴必乘。故发厥自汗。黄 建中汤。甚者少加附子。营血不足自汗。 
黄建中加当归。甚者加熟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 附汤。脾中之阳衰微而自汗。术附汤。 
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参附汤。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经云。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阴盛格阳。真武汤冷服。肺气虚者。固其皮毛。玉屏风散。脾虚 
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心虚者。益其血脉。当归补血汤。肝虚者。理其疏泄。逍遥散。肾 
虚者。助其封藏。都气丸。火气炎上。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脾胃不和。外挟风湿。 
身重汗出。羌活胜湿汤。风湿相搏。时自汗出。防己黄 汤。恶风自汗。桂枝汤。又有漏风证。 
一名酒风。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此醉后当风所致。经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 
少气。病名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又曰。饮酒中风。则 
为漏风。漏风之状。多汗。常 
不可以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急。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先宜五苓散热服取 
汗。后与黄 建中加白术、泽泻。汗出日久。用参、 、术、附等药不效。汗干仍热。此风邪伏 
于经络。暂与参苏饮。病已止服。此反治也。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 。外用温 
粉扑之。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二陈加桂枝、枳、桔、香附、贝母。多汗恶风。食则汗出如 
油。久不治。必成消渴。玉屏风散。少加 牡蛎。病余气血俱虚而汗。服诸止汗药不应。用十全 
大补汤半剂。加熟枣仁五钱。若胸膈烦闷。不能胜阴药者。生脉散加黄 二钱。当归六分。熟枣 
仁三钱。一服即验。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归脾汤倍 
黄。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 
汗出不治证 汗出而喘甚者不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发润至颠 
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汗出如胶。胶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 
者。皆不可治。 
盗汗 金匮云。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善盗汗出。盖平人脉虚弱微细。是卫虚不能鼓其脉 
气于外。所以不能约束津液。当卫气行阴。目瞑之时。血气无以固其表。腠理开则汗。醒则行阳 
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名曰盗汗。亦名寝汗。此属本虚。与伤寒邪在半表不同。先与当归补 
血汤加炒枣仁半两。数服后与都气丸调补之。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加白术、防 
风、牡蛎。血热盗汗。当归六黄汤为专药。虚人。多加参、 减芩、连。身热。加地骨皮。肝虚。 
加枣仁。肝实。加龙胆草。烦心。加竹叶、辰砂、麦冬。脾虚。去芩、连加白术、芍药。伤寒阳 
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温热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 
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 
逆所致。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 
核承气汤。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伤寒胁痛 
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凡头汗。服和营 
卫逐湿豁痰理气散瘀药。或发寒热。下体得汗者。为营卫气通。日渐向愈之机也。食滞中宫。热 
气上炎。亦令头汗。生料保和丸。倍用姜汁炒川连。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伤湿额上 
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后小便不利者亦死。伤寒阴毒等证额汗。见绪论。 
手足汗 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 
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 
阴汗 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