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到?守就是受持。佛法今天衰了,我们想遵守佛法,依照佛法修行,护持自然在其中。可是于佛所说正法你信不信?你能不能理解?这是关键。真正理解了你才会有信心,没有搞清楚那个信是迷信,迷信是很容易动摇的。所以佛法讲正信,正信是什么?你对于佛所说的,你明白,你搞清楚,这是正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依教奉行。我真的是皈依,皈依就是拜老师,拜谁做老师?拜阿弥陀佛做老师,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皈依就是拜老师,皈依三宝,没有说皈依某个法师,大乘教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在《六祖坛经》里面,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他说得简单、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他给人传授皈依,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佛法僧。为什么?我们能想像得到,他那个时候佛法传到中国,大概有七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所以愈传愈讹。一般人对佛法产生误会,提到皈依佛,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皈依法,马上就想到经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你这样皈依就错了,皈依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然后再给你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就是皈依佛,你看看这哪有迷信;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这叫皈依法;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这个意思。所以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讲的是自性三宝,不是外头的,这你才真正皈依了。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所表演的,身行言教,他身所表演的觉正净,口给你们所讲的也是觉正净,完全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回头依靠什么?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不是靠外头,这点同学们千万要记住。要是皈依某个法师、某个和尚,那更糟糕,他有没有大彻大悟?他有没有明心见性?如果他要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他是六道凡夫,我皈依他还不是一样搞六道吗?老师搞六道,带着你还是搞六道,你出不去。所以我们于佛所说的正法,不能不学习、不能不明白,明白之后要做到,不惜身命我也要把它做出来,身命是比喻,这就不怕苦。佛教我们放下,我们放,我们身命都不要,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佛教我们持戒,我们真做。

  净宗学会成立了,那时候在美国,我们劝勉同学学习五个科目。佛经内容太丰富,一起学太繁杂也记不住,简简单单举五个科目好记,不要用书本,你会牢牢的记住。首先我们要学三福,人不能没有福报,先修三福,这三福性修不二,自性里头有,我们肯修跟自性的三福就对应了。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什么?这修福,这种修福跟自性性德完全相应。佛重视,佛家你看常讲福慧双修,把福摆在前面,把慧摆在第二。我们世间人也是希望先有福,再求智慧,佛满众生愿。所以你的福报从哪里修的?从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福报从这来的。我们照这个修,发了这个心怎么修也修不出来,修几年没效果就算了,不要了,还是我行我素,退转了,这种人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深深去反省,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不必提得很远,一百年或者八十年,八十年前的人能做到大概还有一半,一百年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可以做到。现在人做不到,这什么原因?我们在儿童时候扎根的教育疏忽了。这个根是什么?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最近这几年我们提倡的,儒的根《弟子规》,用它来做代表,道的根《太上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在八十年前小孩必须学的,他有根。谁教他的?父母教的,父母统统做到。小孩从出生他会看、他会听,耳濡目染,他自自然然就学会了。中国古人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是什么?做父母的,父母正,儿女哪有不正的;父母不正,儿女怎么可能会正?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提出这三个根的教育,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末后一句修十善业。所以很多人问我,“净空法师,你为什么提倡《弟子规》跟《感应篇》?这都不是佛教的。”他不懂,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学小乘,佛在经典上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怎么不按照佛的规矩去做?所以小乘经论,我们中文经典翻译非常完整,我没有细心去研究过,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南传小乘的三藏,跟我们《四阿含》对照,它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将近三千部经典才只多五十几部,可见我们的《四阿含》翻译得相当完备。佛教传到中国,真的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在小乘上奠基础,为什么唐朝中叶之后就不要了?小乘两个宗没有了,成实宗跟俱舍宗,现在连名字都听不到。而是中国祖师大德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可以!你看这一千七百年来,世世代代多少高僧大德、多少祖师出现,也就是说用儒、用道来代替好,更亲切,而且儒跟道的心量比小乘还要开阔,不输给小乘。这个历史我们要晓得,我们就知道祖师大德的用心,用儒道落实三福的第一福,第一是根基,有这三个根你的德行成就了,有德行就有真的福报。没有德行那个福报是假的,不是真的,往往是昙花一现。所以谚语有所谓“富不过三代”,道理在此地,为什么?他没有根基。他要有根基就能够世世代代绵延下去,他知道积功累德,得富贵他还能修德,继续不断的修,世世代代享不尽,这都是真的。

  有第一福这才能入佛门,你看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入门了。以前入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第一福,第一福就是经典上常常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他具足《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才可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这是入门。三皈、戒律、威仪都能修得不错,德行成就了,像阿罗汉、像菩萨。这才让你真正在大乘里面修戒、修定、修慧,那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我们此地念的这十种心,这十种心都是菩提心,每条都是,每条都圆满具足其他的九条,菩萨发心是第一,发心你有方向、你有目标。接着是深信因果,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一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能相信这个因果,你就回归到净土,这一生肯定成就,再不会走错路,读诵大乘,自己成就了。最后一句是教别人,自行要化他,菩萨要度众生,不帮助别人不是菩萨。所以后面劝进行者,你要劝别人,要帮助别人精进,要帮助别人成就。你看这三福,三福成就自然像菩萨了,菩萨什么样子?菩萨是六和,六和敬是菩萨,六和敬无损害心,六和敬无逼恼心,六和敬是真正乐守护。有具备这样的德行再深入经藏,修戒定慧,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修普贤十愿,接受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们写了一篇缘起,缘起提了这五个科目,做为我们修学的标准、我们修学的方向、我们修学的目标。现代人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社会做好样子,不能做坏样子。

  第四“无执着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是名无执着心”。无执着要什么?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行,要真实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清净心生智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有执着,为什么?佛在大小乘经教里讲得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六道轮回从哪来的?就从执着来的。不再执着了,你就很容易超出轮回;只要你有执着,你就超越不了轮回,轮回是执着变现出来的。六道之外,佛告诉我们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比我们高。他是什么原因有的?他是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他有分别心,所以有四圣法界。执着是烦恼障,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的,你放下就没事了;分别是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是障碍人明心见性。我们要回归自性,这两种障碍都不可以有。所以在大乘教里佛常说,我们放下执着(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成正觉,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所以六道是个梦境,只要正觉现前六道就没有了,醒过来了,从梦中醒过来了。醒过来之后还在梦中,六道是梦中里的梦中,那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