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曾供职于智利国家科德拉科公司,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金融期货交易员,他在本来应该售出期货的时候却选择了“购入”按钮,之后为了弥补这一错误,他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交易却都以失败收场,这一行为最终导致智利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了0。5%。达维拉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做法让智利人想到要发明一个新词:“达维拉尔”,意即“堂而皇之地将事情搞砸”。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使他的公司蒙受了损失。但是用达维拉自己话的来说,他不过是在电脑终端上按错了按钮,然后又惊惶失措地试图想要弥补这一损失,但是始终运气不佳罢了。    
    很快,智利国民经济增长就损失了一大块,于是整个智利乃至整个世界都牵连到了这宗经济犯罪的诉讼案中。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曾是智利国有公司——科德拉科的一名职员,资历不深。他的工作涉及买卖矿产期货合同,主要是伦敦矿产交易所的期货合同。凭着技巧和运气,人们可以从铜、金、银、铅及其他矿产的价格落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但是达维拉从93年年末开始就运气不佳——非常非常倒霉。    
    在94年2月12日之前,可能没有一个智利以外地人听说过的达维拉这个名字,直到《经济学家》披露这个故事: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声称去年九月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在应该“购入”的时候向电脑输了几个“售出”指令,还有几次把售出当作购入。达维拉是科德拉科——智利的国有大型铜矿公司——一名相当年轻的执行官,但是他负责该公司所有的矿产期货合同。当达维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他已经损失了4000万美元。于是他接着进行交易:最终,1月份的时候,他的信用额度达到极限,而损失已达到2亿7千万美元。    
    这个数字——2亿7千万美元——差不多等于整个智利国民生产总值的0。5%。    
    一家报纸曾于94年3月撰文,把达维拉描述成一个“一个尽责尽职却疲惫不堪的34岁男子,主要的嗜好就是烟和黑咖啡。”但是之后这种调侃的口吻越来越少见诸报端了,因为有消息说这个事件其实是一场骗局,而不是什么粗心无疑犯下的错。    
    人们不再相信达维拉仅仅是个倒霉蛋了。最终政府以非法交易活动的罪名逮捕了他。据称,他不仅为科德拉科工作,同时也受雇于一家智利的私人铜矿公司,而两家公司互为竞争对手。科德拉科的交易损失都入了对手的帐。媒体还报道说达维拉从其他公司那里获得了高额回扣,其中包括总部在伦敦的Sogemin金属公司和德国冶金公司(MetageseschaftAG)。    
    之后的几个月里,大部分的新闻报道都在达维拉的名字前加了两个定语,“骗子交易者胡安•;帕保罗•;达维拉。”而在智利,“达维拉”这个名字则演变成了一个日常用语,“达维拉尔。”最初这个新词的意思是“堂而皇之且代价昂贵地搞砸事情。”过了几个月,这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延伸,加上了狡诈、精明和老谋深算的味道。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因为其不断螺旋上升、扩大的损失而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    
    获奖者无法,也许是不愿意参加颁奖仪式。他当时正忙于应付法律的制裁。    
    达维拉的律师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科德拉科的高级经理们。“是他们授权进行期货交易的,”他对智利当地的《时代报》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却与此事无关。这就好比本来是‘拿着这些钱去赌马吧’,而现在却成了‘拿着智利的薪水去赌吧,’这里的薪水指的就是铜,‘去赛道上赌一把’,而达维拉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达维拉这宗错综复杂的案件涉及到智利、英格兰和美国三地的法院,并牵涉到一大批公司和个人。    
    从1997年开始,达维拉以逃税罪名服刑三年。他争取到了提前获释,之后一直保持低调。


经济学第9节 榨干了橙县/搞垮了巴林银行

    “对于我所带给你们的困境,我由衷地表示道歉。”    
    ——摘自尼克•;利森传真给巴林银行的辞职信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    
    联合授予尼克•;利森及其在巴黎银行的上级主管以及加州橙县的罗伯特•;塞琼,他们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所进行的交易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是无所不能的。    
    如果想对尼克•;利森及其后况有所了解,可参看《骗子交易者: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并震动整个金融世界的》皇椋峥恕だ琲tteBrown出版社,1996。    
    如果想了解罗伯特•;塞琼,则可参看《大额赌注的失败:橙县银行破产始末》一书,菲利普•;乔里昂著,学术出版社,1995。    
    1.风险会带来利润!    
    2。风险会带来刺激!    
    3。风险会带来危险!    
    。。。。。。    
    。。。。。。    
    86.风险会带来毁灭!    
    也许这就是罗伯特•;塞琼和尼克•;利森在监狱里打发时间时所得出来的一连串思路,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两个人都拿着别人的钱进行了一系列赌博游戏,也都最终发现幻想的背后就是毁灭。    
    这是两桩近乎不可思议的丑闻,一桩紧随另一桩之后。因为塞琼,橙县这个本来美国最富有的县城之一(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国家来算的话,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30个国家之一),一夜之间就囊中空空。而因为利森,英格兰最古老的一家银行一夜之间即宣告破产。    
    罗伯特•;塞琼和尼克•;利森进行了大胆的投资,买卖一种叫做“金融衍生工具”的东西。    
    什么是衍生工具呢?其实,定义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是塞琼或是利森似乎都不完全明白到底什么是衍生工具。重要的是他们两个都无比自信——而无比自信正是金融天才的特点。两人也确曾被拥为天才,因为他们也曾一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罗伯特•;塞琼曾是加州橙县财政局的财务人员。他将橙县的钱投资(或者像某些人后来说的那样,下注)到股票和衍生工具中。起先他技巧高超(或者说运气颇佳),获得了巨额利润。    
    尼克•;利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办事处的交易员,巴林银行是英国最负名望的银行之一。他将银行的钱“投资”到股票和衍生工具当中。最初他也是“技巧高超”,赚了一大笔钱。    
    1994年10月,塞琼的所有投资都陷入了困境。橙县宣告破产。    
    1995年2月,利森的所有投资都陷入了困境。巴林银行倒闭。    
    事件被披露之后,巴黎银行及橙县的高级官员都表示了极大的震惊。而金融媒体则乐于报道这两桩几乎同时的破产案件。布隆伯格商业新闻社96年的一份报道有力地评述说:    
    “对这两起相似的破产案进行了调查之后——尼克•;利森使得巴林银行损失了14亿美元而罗伯特•;塞琼则使橙县损失了17亿美元——有关官员说,两桩事件的后续结果也大致相同:机构将责任都归咎于交易员个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损失是由瞒天过海的个人所造成的,但也可以说由那些忽视交易风险的上级主管们所造成的。    
    “‘除非你开始输钱,要不然不会有人说你是个骗子交易者,’菲利普•;麦克布莱德•;约翰逊说,他曾于1981至1983年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主席,现在是华盛顿的一名律师,他说‘只要人们能赚到钱,他们就会为所欲为,这一点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按照法律,橙县的高级官员应该负责监督该县的财政状况,但是他们说无法理解塞琼的投资策略,也不知道其中包含风险。巴林投资银行的高层彼得•;诺理斯说,事实上公司的高层经理没有一个真正了解错综复杂的衍生工具交易。:    
    在橙县申请破产几天前,塞琼被迫辞职。    
    在巴林银行崩溃的几小时前,利森从其位于新加坡的办公室逃走。他先是逃往马来西亚,后来又到了缅甸,泰国,并最终到达德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