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人、女人和231个误会-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父母们雪上加霜的还有:幼儿园可以距离父母的住宅30分钟的路程。遇到不方便的时候,父母们从家里出来甚至要走半个钟头路,骑半个钟头车或者乘半个钟头公共交通工具才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如果工作地点恰恰在城市的另一端,那么想准时上班的话,花的时间就又要翻上一倍。在办公室上了四个小时班后就又要匆忙赶到幼儿园接孩子——传统上多半由母亲来干这费时费力的事。    
    虽然从1996年8月1日起就通过法律保证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权利。大多数父母得以到幼儿园去报名,但不一定就会得到院方的同意,因为院领导可以决定接不接受某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未雨绸缪,先在好多地方报名。万一哪家都不收,他们可以向青少年局求助,该局会帮助他们努力寻找其他解决办法。还可以考虑其他幼儿园、游戏小组和保姆。如果还不管用,父母可以请青少年局作出解释,进行反驳。如果地区政府或县议院还是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父母可以到管理法庭上诉。通过申请,一般一个月内就可以解决问题。常常会有两种解决办法:要么社区必须把幼儿园进行适当的扩建,例如从容纳25个孩子增加到30个孩子;要么父母得请一个花的钱和幼儿园一样多的保姆。此外,在巴伐利亚没有这样的法律保障,因为巴伐利亚不把幼儿园教育归入社会部,而是文化部。众所周知,每个州都自行决定自己的教育机制。    
    不管有没有法律保障——三到六岁的孩子仍然不能都上幼儿园。1994年底在德国大约有2500万个幼儿园,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有90。7%的三到六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得到照顾——1996年时全国还缺45万个幼儿园。1994年在德国西部地区平均入学率为85。2%。1996年情况最糟糕的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西柏林、下萨克森和北莱因威斯特法伦。    
    1994年德国东部地区有足够的幼儿园,确切计算的话,百分比甚至达到116。9%。原因是以前东德就有足够的幼儿园,统一后出生率又急剧下降。为了消除德国东部地区幼儿园过剩的情况,逐渐关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    
    另外,德国在公立幼儿园方面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位居第六。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和瑞典的有工作的父母在上班期间有更多的地方安置孩子。英国和葡萄牙的父母获得的国家帮助最少,那儿三岁以上的孩子只有40%能上幼儿园。    
    要孩子1女人们这么说,只有有了孩子生活才有意义    
    “没有孩子生活就不精彩,因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孩子才使生活变得真正有意义。如果一个女人不生孩子,她以后会追悔莫及。”女人们今天还带着这样的观念陷入深深的困惑。当然这只说对了一半事实,这是在德国对1300个14到70岁的妇女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因为只有51。5%的30岁以上的妇女相信,只有孩子会赋予生活意义。29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持这一观点。    
    耶拿大学和弗赖堡布莱斯高大学的心理学家同样研究了这些问题,即没有孩子的生活对很多夫妻来说是不是真的令人满意。他们对424个43到65岁之间的人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半人没有孩子,他们的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没有孩子的夫妻同样很幸福,人际关系良好,不比有孩子的人更不健康或者更健康,也不比别人有更多的心理障碍,不比别人心情抑郁,或者有比别人更多的其他疾病。”耶拿的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的女心理学家卡拉·宁格尔对研究的主要结果作了总结。她认为,关键在于夫妻形成了什么样的另外一种生活理念。毕竟没有孩子不一定是因为不得已。有孩子的人也不是都建立了良好的家庭关系。    
    科学家把被调查的人分成了四组:决定接受医学治疗而不得已不要孩子的人、虽然接受了人工受孕或者捐献的精子却仍然没有怀孕成功的人、自愿不生孩子的人和有孩子的人。研究者发现,那些自己选择不要孩子的人以及那些因为受孕失败而对没有孩子认命的人过得最好。    
    在心理学家看来,钻牛角尖和互相指责很有害。对于希望有个孩子继承香火的男人和把孩子看作自己女性角色一个特定部分的女人来说同样适用。    
    以前在德国和美国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克姆尼茨理工大学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诊断学学院的女科学家阿斯特里特·许茨说:“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孩子的老人总体上比有孩子的老人更不幸福或者更孤独,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要孩子2女人特别想生儿子    
    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每个未来的母亲都希望生个儿子,因为那样她就终于拥有了她自己显然缺少的阴茎。在他看来,每个妇女都可以因此满足自己对阴茎的羡慕。    
    在他的时代,传宗接代的观念确实还很盛行,因为毕竟以后赚钱的是儿子不是女儿,儿子才继承庄园、企业,把家族的姓氏传下去。    
    有几种文化中,上层社会的男人有时有好几个妻子、秘密情人,还可以和女佣、女奴以及小妾生孩子。妇女却只能生数量有限的孩子。迪克曼·巴拉和利普顿等科学家宣称,农业社会中的父母出于这个原因在儿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钱和精力,因为男孩更能传递他们的基因。    
    现在男孩成长不再是为了比女孩生更多的后代。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家劳拉·贝奇克说:“导致重男轻女的诱因已经消失了。”    
    要是弗洛伊德看了罗斯托克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这份人口统计学研究报告,说不定在坟墓里也不安生。西尔克·布罗克曼从中发现,在德国,希望生个儿子继承香火的人越来越少。根据对6000人调查获得的数字进行分析,科学家断定,如果现在的父母可以决定孩子的性别的话,那么他们会坚决地要女儿。原因在于:一般成人在经济上都有保障,因此以后也不需要孩子的经济支持;此外,现在的女孩绝大多数获得和男孩一样的教育,经济上独立;现在的父母对女儿抱有更大的寄托,那就是感情上的照顾,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中多一点温暖。    
    这一观念甚至不久前也在传统上重男轻女的中国传播开来。根据《纽约时报》1998年的一篇报道,中国父母认为,生女儿比生儿子有福气。他们指望自己年纪大了之后,女儿会更体贴地照顾他们。    
    家长里短议论家长里短是女人喜欢干的事    
    “听说了没?比尔吉特找了个新的男朋友。”“快告诉我。你得给我讲讲,到底怎么回事?”女人之间常常就以诸如此类的对话作为引子开始议论一大堆家长里短。“原始的情景”是妇女洗衣服的地方,这也让人联想到德语中议论“家长里短”这个词的象声意义①。那儿不仅通过用力槌打把衣物上有失体统的污垢洗去,同时还像路特指责的一样——用“嘴”来“洗”。    
    ①德语中为Klatsch,本为象声词,表示扑通、哒哒等声音。——译者注    
    传统上洗衣服和缝纫、编织或者加工亚麻一样就是女人的事。“补某人的织物”指挑剔某人,“梳理亚麻”这个词可以用来指对某人品头论足。这些俗语,清楚地反映了在艰苦劳动之外还干了什么。柏林女科学家比尔吉特·阿尔谭斯认为,议论家长里短时主要是为了在做无聊、单调、有时甚至很艰苦的体力劳动时能够获得一种特别的、突出的和特别针对女性的享受。劳动中的妇女通过拉家常和聊“最新消息”获得的乐趣使艰苦的劳动变得轻松一些。在洗衣服的地方,年轻姑娘受到性启蒙,女工对误入歧途和意外怀孕进行讨论。妇女们红着脸,但是充满乐趣和满足感地对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详细地描述。她们今天仍然这么做。    
    那男人怎么做呢?在他们那儿,议论家长里短叫作信息交流。在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体面的绅士聚集在这个最初的男人的信息交流中心交流金融、商业、政治方面的消息。按阿特兰斯所说,在咖啡馆里形成了理性的手势和仪式,至少给人这种错觉,把最新的流言蜚语变成了严肃的消息,可以在生意上或者政治上做决定时利用它们。即使心里不能完全否认这种交流是种享受,也必须避免流露出这种感觉,虽然以前对咖啡馆的描述也表明,那儿也几乎是无所不谈的。阿尔谭斯强调,这和洗衣妇不同,男人聊天时不工作,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