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15-新发现的鲁迅-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面”,借喻中国的社会组织和中国的性文化。中国的社会组织和中国的性文化的“地面”以包办婚姻的家庭“作装饰”,制造了无数的怨偶,没有爱情的花朵,只有痛苦的野草。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地火”,借喻性压抑,犹《死火》中之“死火”。    
    “熔岩”,犹《死火》中之“红焰流动”、“大火聚”。两者都是借喻受到压抑的对爱情的强烈渴望的情绪。    
    “无可腐朽”意谓大地是空白的,野草、乔木被烧之后只剩一片空白,有了空白就为鲁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自由。这也就是《求乞者》中所说的“我至少将得到虚无”。于是,自由恋爱就是顺理成章的。前面“朽腐”的对象是包办婚姻,此地的“无可朽腐”是指“自由恋爱”。所谓“无可朽腐”就是“不腐朽”,自由恋爱岂能腐朽?全诗有两个假设,一个是“死亡的生命腐朽”,一个是“并且无可腐朽”。前者是鲁迅与包办婚姻的关系,后者是鲁迅与自由恋爱的关系。这是两种同样实际存在又相互矛盾的现实,表述就出现了既肯定又否定的形式。这也是佛理的思想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一次,毛主席接见外宾,因为有佛教界人士,就请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陪同,在外宾未到之前,毛主席问赵朴初: “《金刚经》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赵朴初答:    
     “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既肯定又否定。”(《佛教文化》)鲁迅在此处也是运用了先肯定后否定,或者既肯定又否定的表达方式。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静穆”,犹“敢有歌吟动地哀”,暗喻社会黑暗。    
    “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犹“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    
    “大笑而且歌唱”,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处在黑暗的时代,鲁迅当然不便这样做。鲁迅认为,现在的中国“还不是披沥真实的心的时光”(《我要骗人》)。“我自然不太想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我的确实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很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写在〈坟〉后面》)鲁迅的话似乎没有人理解,笔者没有看到谁把这话当真,或者不理解就是理解?鲁迅接着又说,自己不能全部说出真话,“还有一个小缘故,先前也曾屡次声明,就是偏要使所谓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多不舒服几天,所以自己便特地留几片铁甲在身上,站着,给他们的世界上多有一点缺陷,到我自己厌倦了,要脱掉了的时候为止。”那些“文氓”与“正人君子也者之流”对于鲁迅的这场“文坛韵事”批评说,鲁迅“讨姨太太,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实为思想之落伍者。”《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88页。鲁迅为了避开冷箭,自然要“沉默”。这自然很好理解。在“静穆”时代如此,那么,为什么“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呢?这似乎有些费解。很可能,鲁迅对于“北京之正妻”朱安也不愿意伤害,所以在上海“不能大笑而且歌唱”。这又是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表达方式。    
    “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意谓鲁迅生命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过去”的是“暗”和“死”;“未来”是“明”与“生”。     
    “献于……作证”,犹孔子所谓“必也正名”。鲁迅既要为自己的自由恋爱在“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这两种人之前纠正名分,也要为这两种人活着和写作。最可悲的是鲁迅的“爱者”也不愿意听到鲁迅解剖自己的真话,这正是鲁迅的最大的悲哀。至今仍然如此。真话往往是令人“觉得很冷酷”的。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仇”、“兽”和“不爱者”,可以与“正人君子也者之流”“互训”。    
    “友”、“人”和“爱者”,可以指朱安、志同道合者和许广平。    
    “我先就未曾生存”,犹“我先就未曾觉醒”,《野草》是“梦醒了之后却无路可走”时的悲哀。如果这无路可走的悲哀状态不结束,自然也就等于自己并没有觉醒。由包办婚姻入死灭,犹如“未曾生存”,这当然就“比死亡和朽腐更其不幸”了。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去罢”,犹《我的失恋》的结尾句: “由她去罢”。“野草”是性压抑痛苦的象征,鲁迅从此是不想再写这些以曲笔表达性压抑的东西了。


第三部分枣树与小红花的梦(1)

    《秋夜》写的是现实之中的“秋”与梦幻之中的“春”的矛盾,以及梦与醒的矛盾。开篇很美,令许多人都赞叹。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可也有人说这是“恶趣”,李长之就是这样就看的。其实,这正是由于他没有理解其中含义的缘故。这枣树是借喻,第一棵枣树可以理解为是鲁迅的象征,“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借喻朱安,他们只是“形式上的夫妇,既然全不相关”,自然就分开说。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天空”,喻中国的传统文化。“天空”即“天理”,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和根本,在中国哲学中,“天”是主宰,此处的“天空”与后面《淡淡的血痕中》所说的“造物主”都是既借喻中国文化,又借喻母亲,因为母亲就是鲁迅包办婚姻的主宰者和制造者,包办婚姻也就是天理的体现。古代中国人对天极为敬畏,天是人格化的神,也被道德化了: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左传?襄公十四年》上天是很热爱老百姓的,怎么能使一个人肆虐于民众之上,以放纵他的淫威而弃天地爱民之性于不顾,绝不会是这样。天又是制约天子的一种道德力量。后世儒家据以引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是却被某些浅薄的文人歪曲,甚而至于成了戕害人性的工具。可惜这类历史常识早就不时髦了,一般人都不愿了解,也无从了解。在此处,“天”就表现为制造包办婚姻的封建礼教。    
    “奇怪而高”鲁迅认为,中国哲学的“天理”是违反人性,不近人情的,同时天理也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玄虚之理,所以称“奇怪”。    
    “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意谓“天理”不符合人性。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就男女恋爱来说,“存天理灭人欲”就不免包办婚姻,所以是远离人情的。又喻中国传统文化太长久,已经穷途末路,快要灭亡了,“天理”,将要“离开人间而去”了,即将消亡。    
    “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意谓人们不应该再受到传统文化的摧残了。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意谓传统文化暂时仍非常顽固,天的本色——“蓝”——依然如故,礼教依然存在。虽然打倒了周公孔子,“然而现在”天理对我的损害却非常利害。    
    “星星”,借喻传统性文化的各色代表人物,除了“少的”去嫖妓和“老的”来纳妾一类人物外,热心包办婚姻的母亲也算一个。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说: “寄意寒星荃不察”,就是指母亲不理睬他的痛苦。    
    “他口角上现出微笑”,意谓中国文化的体现者和拥护者们对鲁迅的痛苦不以为然。《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者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