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匦庞茫蛲痘∏烧呓杂写诵奶
  大徹大悟时的心念转变亦是属於开导依,和前大不相同的是,这是一种舍愚进贤、超凡入圣的心态,也就是舍去上我而将大我引导出来之境。
  “依彼转”,“转”有二义,一流转义,第七识本身相续不断之流转,二随转义第七识依第八识而转,故说依彼转。在第七识未转之前,即吾人尚未觉悟真理以前,它一昧地执取第八识为所缘之境为“实我”,到了转成平等性智时,小我转成大我,和一切境界水乳交溶,这个“平等性智”就是打破私我,悟契真理的一种高尚之智慧。
  这个智慧会促使我们去认识真理存在的平等性,而去探索无我的真实与实态,从有染污的末那到清净的末那。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心态,当它各四面广泛的散开来时,利已会变成爱他,爱天下的父母如同爱自己的父母一般;在一瞬间,原本过去只注意“自已”的那种狭小的眼光,因济世的“一念之仁”,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事物,利已性即转变为慈爱性。就如印度的阿育王早期因性情残忍,杀掉自己的兄弟九十多人,而被称为“暴政的阿育王”,有一次见到战场上尸体如山,血流成河,一念悲愍心起,即改信佛教,并且以佛法来治国,将一些道德规范刻在崖壁或石柱上流傅至今,被后人誉为“正法的阿育王”。
  八·转利已欲为平等性智
  末那训的能变性,就是将利已的恶性转变为利益大众的善性,也就是平等性智。前不久在报上看到这一则轶事,颇有深意,节录於后:
  市场上有甲乙在对骂,嗓门非常大。
  王阳明听了,就对门人说:‘这是在讲学呀!’
  门人去听了一会,驳正老师的说法道:‘分明在吵架!’
  王阳明笑说:‘甲在说:“你没有良心”乙回敬道:“你没有天理”,谈天理、问良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
  阳明先生顿了一顿,接著叹了一声道:‘可惜只知道责问别人,如果是自己反省天理与良心,那何啻是讲学,天下的“道”也就在这儿罗!’
  从这个故事里就可以领悟,原来“道机”是盈徧於天下,只要虚心去体认,可说是“随触随动”,皆可悟道。贤人与愚人的差别,也原来只在贤者能责备自己,愚者只责备别人而已。
  不肯责备自己,就等於绝了圣贤的路;只喜欢责备别人,也就伤了天地的和气。责备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西方谚语说:“世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既然如此,能自己降心改过的人,就天下无敌了。子路是一位大勇的人,最大的勇气就在“闻过则喜”,能够自责改过的,就是勇士,古谚道:“自胜之谓勇”,真勇的人是克服自己,而未必一定要战胜别人。
  可见,要成圣贤或入凡愚,端赖於自身的一念心识(末那识)之转变,所以祝世禄在《罗碧斋小言》里说:“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已不善,万善之门。”天下的有道无道,善恶的肇因就在这儿呀!
  眼前所见的皆是别人的不是,即是一种小我的心态,也是诸恶之根源;若所看的所检讨的皆是自己不对,以责已、谦恭之心态待人处事,则开万善之门。这也就构成能造福社会人羣的“大我”之心境。
  为何要追究第七识
  前几篇提到人心的识有八种,一、“眼识”能见色。二、“耳识”能听声;三,“鼻识”能嗅香;四、“舌识”能尝味;五“身识”能感受触觉;这五种感官意识是最显明也是最先为人们所了解,总称为前五识。第六意识能思想事理、能分别是非,能由潜在能力而创造奇迹;亦能因外界的刺激打击而导致心神颠狂,此属“独散意识”。以上的六识,一般的心理学也都有提到,但佛教的唯识哲学,将人心理构造再往深一层分析,而提到第七识第八识或第九识而形成佛教的“深层心理学”。
  分析这个深层心理学使我们得知人生苦的根源在於我执,唯有破除我执,彻底把这个自私的心识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剥开方能探寻到蕴藏著的真如清净自性。
  《维摩经》云:“何谓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
  意谓,人的心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太在意外在的一切,看不开放不下那些暂时为自己所拥有的事物。若能心不攀缘外境,不起妄念;心不被自我所执,得大自在,这就是心的解脱。
  若心有成见,老是觉得那是“我”所讨厌的人,那你对他的所做所为只有更加不喜欢,若在一起共事,甚而会起一种冤家路窄的感觉,倒霉!怎么喜欢的人不来,讨厌人的却偏偏又得在一起。假使你知道这只不过是第七识所起的分别心、我慢心,不去上当,不受其左右,你就能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他。其实他也有善良的一面,他的细心、勤劳,他对小孩子的慈爱等,从这些个方面来看他,就顺眼多了,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有缘才会在一起共事,怎不珍惜;眼前都是有缘人,怎不满心喜欢,这一念的转换,将怨敌变作亲谊,讨厌的也成为如意。
  如布袋和尚所言:“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所以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若能了知第七识所生四种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和生三种我执——生我、法我、无我等执著,而不为所动,就不会因为世俗的成见,自私的心态,蒙蔽自心,看不清真相。心中去除了我见、我慢等阴影之后就会坦汤汤光明磊落,清净无事,能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之境。梦窗国师有首偈云:
  青山几度变黄山,
  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
  心头无事一床宽。
  凡事看开,不起执著时,即使睡在一张窄床上,都地感觉到法界的宽广无边,真个儿是吾有法乐不乐世乐,享有佛法天地宽矣!
  注释:
  ①依主释,梵语tat…purusa。翻译梵文的六种方法(六离合释)之一。其作法为先将复合词加以分列解释(离释),次再总合解释(合释)其义。依主释,即复合名词中的前节之语,作为名词、或相同名词,而后节之语为其从属之格。例如“山寺”即“山之寺”,王臣,即“王之臣”之意。
  ②持业释,梵语Karma…dh?raya,即前节之语对后节之语,有形容词、副词或同格名词之关系者,故后节之语常为名词蔌形容词。如“高山”即“很高之山”之意;“极远”,即“非常远”之意。
  ③拙著上《普门杂志》一二二期页八五——八八。
  ④同前《普门》一二四期页六七。
  ⑤吴汝钧著《唯识哲学》页四一。
  ⑥《成唯识论》卷五:“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悟审思量为我等故”(《大正藏》卷三十一,二十四下)  ⑦黄永武著“诸恶之根源”联合报第二九版,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⑧三种我执——
  生我:执著此有生命的色身为真实存在。
  法我:执语言文字所表达之法为真实。
  无我:执“无我之我”为善不欲人知,在功德簿上签了个“无名氏”内心深处仍有无名之名。


  一·最深层的意识——第八识
  上一章提到第七末那识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由於利已主义在作怪而产生种种烦恼。但若能把这种为自己设想的“小我”进一步地透过智慧的思考后转换为一种力争上游为大众谋求福利的“大我”时,这个原来为人所厌的自私之根源的意识即刻成为利他平等的慈悲之根源。
  在《谈心说识》诸文中,我们已谈过“前五识”是最忠实的五种感觉意识,诚挚如实地反应从外界来的感受,也提到由於第六意识的判断作用,才使我们产生主观的喜好或厌恶的想法。也有了想像力,知性、感情、意志等意识的生起。若将此意识好好把握,则感情就不会轻易为人所动摇,对人生会生活的更加积极、乐观。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的因素,应该如何去说明呢?从身体、语言、内心的活动过程等行为中去构成一个人的人格。具体言之,例如,大学时代的同学或朋友,在分别十年、二十年之后,将会发现,每一个人因其职业不同、生存环境不同,而各有其风貌、品味。经过长时间的心路历程,会改变一个人的模样,如果是长年修习佛法的人,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