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去对治。因为若只在文字、分类、组织方面用功夫,那就失去学佛的零点正意义,分析意识是只帮助我们能体会到心识作用的巧妙、细致、变化无常等功用。
  (二)不俱意识(与前五识完全不相干的独头意识)
  1、五后意识
  指的是离开五种感官之后,任意、率性的去发展的一个意识形态。在日本时,有一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唐招提寺法宝展”其中有一贴“鉴真大师”的画像,当时有一处要拜下去的冲动,因为在我心目中他那么的伟大崇高,思绪一下子飘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的鉴真大师已届高龄,仍不畏艰辛,历经十二年岁月在海上五次遇难,第六次才成功地踏上日本的土地,在奈良东大寺,傅授三坛大戒, 第一位把戒律傅到东瀛的中国比丘,当时连天皇在内有六百多位戒了受戒,而那个时候的鉴真大师不仅是垂垂老矣,且眼睛又失明,但为了傅授大乘佛法和接引日本的僧众,不顾自身的孱弱,创建唐招提寺成为开创日本律宗之始祖。自中国携去各种的经典、文物、艺术、雕刻等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被日本举为“文化之父”。和鉴真大师为法忘躯,不辞辛劳的精神比起来,不禁对自己的不够精进而深感渐愧。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从瞻仰眼前的一贴肖像,即思惟到遥远的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人事,这个即是“五后意识的作用”。
  2、定中意识
  这个识是与“定”(缘专一境、心专注不散)相《法华经》是无量义处三昧、《华严经》是海印三昧、《般若经》是百八三昧。综观佛的教说,若无此“禅定”,也就难臻大圆满觉之境地。在修行禅定方面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八解脱、禅定波罗蜜等专门的修行法门。本文所说的“定”是每个人不下都能拥有的一种平静的心境,一种精神的专注集中所产生的定境,这种定境并非一定要在禅堂盘坐终日才可得,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随地皆可修行。不焦燥、不烦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於内心不会产生兴奋,也不会受到很大刺激,只是自由的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又自在的消失,不会停留在脑海中,也不会受到任何千摄影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心境就叫做“定中意识”。又有一种坐禅时会发生的幻像之境,这是经由各处妄想所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在《首楞严经》中提到五十个禅定中所生的魔境,坐禅时,眼前突然变得一片黑暗,好像被什么拉入深谷一般的心情,但有时候,又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能看到千尊的佛环绕在自己的周围,这即是经中所言的幻像魔境,并非吾人所追求的定境。由定中意识所生之定境并不单限於坐禅时,在我们念经拜佛,或抄写经典时,集中精神意识,处在非常清净、轻安自在的状态上也会产生这种定中意识。
  记得几年前家母曾经告诉我,诵经最能使她心静。有一次正在诵《普门品》时,有人就在她面前架起来,甚至大打出手,掀翻桌椅,杯盘落地,她竟然充耳不闻,丝毫不受影响,依旧心平气和地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一刻的心境亦可说是“定中意识”。
  3、独散意识
  这是个单独作用的意识,与前五识毫无关连。在开会的人常会碰到这样情形,正当自己神游在虚时,突然被间到:“您的意思如何?”这下子可好,连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知,搜索枯肠也无半句话只有跟著打哈哈!这种散漫的意识属於独散意识的范围。其他尚包括有:想像力、构思力、创造力、内心的省察、观念性思考、思想、描绘理想的形象,发在愿等作用皆是。被世间的假相或被幻想所迷,使你陷入夸大狂妄的境界也是属於“独散意识”;而胸怀大志,很顺利地过完这个人生,或是不被现实所拘束、不理会天赋被埋没,活得怡然自得这也是“独散的意识”。
  积极向前进的精神,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为世人谋福利的胸怀,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等的心识活动;远离“感觉”、“感官”作用的拘束,而能自由创造,自由活动的这个意识叫“独散的意识”。但若过於重视此识,则被创造了来的东西会脱离现实而没有实在感。因为人类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存在观念和经验是不可或缺,思想和经验缺了一项即无法圆满事情,学佛者更应遵循古德先贤所遣留之典范,所以若一味沈浸於自我的领域中,满足於自己所建的观念体系中,这种独散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狂人思想,当谨慎诫之!
  4、梦中意识
  做梦的现象是属於第六意识的领域。按字面解释这是在梦中的一种意识活动,和外界的接触全然无关。以现代的心理观点而言,“梦”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在知、情、意这种一般的意识活动中,所显示出更深层的内心作用。为什么做梦属於第六意识,因为在梦里头也有故事,也许还和人交谈,有这种作用时即属於“第六意识”。《金刚经》有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又有人说“人生如梦”,都是在表示“梦”是不真实,是认识对象的幻影,飘飘忽忽地难以把握,其存在与否无须在意。
  “第六意识”另外又叫“五位停心”,是指没有意识作用的五种状态。五位是“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灭眠”。在这当中有一项熟睡的“极睡眠”,也就是说在熟睡的状态下“第六意识”不可能会有作用,梦只有在浅眠时才会发生。这“五位停心”是意识不产生作用的五种态度——但是“第六意识”因为包括了知性、感情、意志和想像力、创造力、潜在能力等的作用,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占了一席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是什么?它可以改变人的观念,化悲为喜,以失为得。譬如一个人丢了他的钱包,非常的懊恼、难过,一整天茶饭不思都在想著那一包本来是属於自己所拥有的钱财。直到有位法师分析了以下的话给他听之后,他的心马上才开朗起来,不再愁眉苦脸了。
  师云:“这包钱假设还没有遗失,你可能会直接拿回家,拿回家存在金库里也不见得保险,也可能会想,人生难得几回醉,何不痛快地喝上几杯再说,酒兴一来顺路就到了赌场,十赌九输,如此一来不仅身上的钱都输光,还因意志不清醒而写下了很多借据,以后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假设没去喝酒,半路上出现了强盗,钱被抢走,身上还挨了一刀,和丢掉钱比起来,你还选择那一条路呢!宁可丢了钱也不愿挨一刀或欠下满身的债吧!如此一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需要此事耿耿於怀吗?若想法不改变,烦恼病来不就更得不偿失了吗!看你恼了一天,妻子、小孩都远离你,不敢跟你讲话,你自己也没心情做生意,这些损失,岂只是你所丢的那么一点点钱所能弥补的。钱财是五家共有,有福有德者居之,千金散去还复来,唯有快乐的心境,温馨的家庭是金钱买不到的。再颓丧下去,值得吗?”
  这一席话改变了那人的观念,马上在其意识田中如此思惟:我怎么这么傻!钱再赚就有,我烦恼什么,就当做善事一件和人结缘不也很好吗?果真如师所言,发生了那些不幸之事,要钱何用,岂不此丢掉钱更惨!想开了,好加在!胸中的阴霾、郁闷一扫而空,观念想法一改变,整个人如同再生般地有了光彩和笑容。这就是第六意识所创的奇迹啊!
  注释:
  ①“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他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意识。”《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页五一七中)。
  ②《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藏》卷十四,页五三八下)。
  ③《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余德慧博士著,页一五三。
  ④《阿毘达摩俱舍论》卷二:“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馀二,说无分别。”(《大正藏》卷二十九,页八中。)
  (1)所谓自性分别者,谓於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如五识缘五境、耳听声、舌辨味等。
  (2)计度分别者,谓於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构行分别。例如:见深山中冒起白烟而推知有人遭山鸡而向外求援之讯号。
  (3)随念分别,谓於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例如:整理相片时看见影中人的表情而追忆起往日欢乐的时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