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云大师於八月十二日应华视新闻广场主持人李涛先生的访问而提到:
  “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主是守五戒,不要乱杀生,爱护生命,自然身体就会健康,你不窃盗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会发财。如要家庭和谐;也不要求神问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别人,那么家庭便一定能和谐;你不说谎多赞美别人,那么自己的名誉自然会好。不乱吃,像酒、吗啡、鸦片、强力胶、速赐康,自然身体健康,理智清明,而不会乱去侵犯人。因此福录寿喜财,理义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会升华。
  有信仰则明白因果,过去农村社会,没有警察机构亦无法律,可是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来了要受处罚,那时因果比法律管用,因那完全是内心自我的规律。菩萨和众生有一个最大不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谓菩萨慎於始,不能随便播种恶因,因为有因必定有果。
  现在的青年犯罪,因为他不怕因,一切等做了再说,可是一旦啷噹下狱,他便害怕自己所造成的这个结果。所以今天社会要提倡年轻人的教育,重视因果,一定要有二种畏惧的心,一、畏天地、神明;二、畏父母、师长,畏惧自身有愧於道德人格,因为不了解因果和会犯了因果的麻烦。心的牢狱比实质更有效。”
  大师的愿望,是希望每个人心中有佛,如果你心中有佛,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心中有佛,这个社会、各种颜色,和声音都一样了。每一个人“心中有佛”有宗教信仰,生活有空间,彼此体谅,互助合作,社会治安就良好。
  三·心如流水,生灭不住
  妄心是心的相状,如水之波,唱短暂虚幻,却是吾人烦恼的根源,如同鸟云蔽日看不清真相。
  前文提到,“真心的实践”和其步骤方法,今再举经证,以明“心”的种种面藐。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故。起种种业受种种身。
  又大迦叶,心去如风,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
  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如虚空,客尘污故。心如猕猴,贪六欲故。
  心如画师,能起种种业因缘故。
  心不一定,随逐种种诸烦恼故。
  心如大王,一切诸法增上主故。
  心常独行二无伴,地有二心能一时故。
  心如怨家,能与一切诸苦恼故。
  心如狂象,蹈诸土舍能坏一切诸善根故。
  心如吞钩,苦中生乐想故。
  是心如梦,於无我中生我想故。
  心如苍蝇,於不净中起净想故。
  心如恶贼,能与种种考掠苦故。
  心如恶鬼,求人便故。心常高下,贪恚所坏故。
  心如盗贼,劫一切善根故。心常贪色,如蛾投火。
  心常贪声,如军久行乐胜鼓音。
  心常贪香,如猪喜乐不净中卧。
  心常贪味,如小女人乐著美食。
  心常贪触,如蝇著油。
  如是迦叶,求是心相而不可得。(《大正藏》卷十一,六三五中下)
  四·自性菩提——阿摩罗识
  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有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并称八识。真谛系统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称此说者。而玄装系统的法相宗则认为第八识中的“阿陀那识、无垢识”(第八识的异名,属相续执持位、佛位)已是清净无染,故不立第九识。
  前文提到“真心”的异名为“阿摩罗识”,梵语amala…vijń?na即摄论宗所谓的第九识表真如之意。法相宗所谓的“无垢识”,梵文亦是amala…vijń?na音译阿摩罗识,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金刚三昧经》云: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大正藏》卷九,三六八中)
  《三无性论》卷上: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
  《十八空论》云: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为客尘尽,故立为净。
  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是众生本具;但无明烦恼来时,将此清净自性盖住了,光芒显现不出来,故曰不净。柴陵郁禅师悟道诗曰: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尽宝藏,就是因为无明造作,心纷逐於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
  即言自性清净,为什么又会被烦恼所覆呢?《十八空论》云:
  问:何故不说如如定净,而言净不净耶?
  答:为令众生修道故。……如如及五根同为烦恼所覆,而并不为烦恼所染。
  我们的心若非经过五欲尘劳的磨练,若不以众生为修行道场的话,藏於自性中的菩提就难以显现。故《六祖坛经》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又云:菩提本自性,起心都是妄,净心在妄中。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总觉得用脑的时候多,用心的时候少。是因科技的发达,生活的忙碌荒疏;亦或寂寞、疑惑、颓丧,而不再相信自己的心了?若再为暇省思探索,心上的尘埃就越积越多了。
  佛经上说:“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得主空及第归。”我们心纷乱虚妄,要以正念的真心来对治。什么是“真心”呢?就是泯除差别,平等一如的佛心,以佛心来对治“虚妄心”,一旦虚妄心去除了,真实心亦要扬弃。妄固然要舍,真也要舍,所谓得意忘言,上岸舍舟,才不会落入新的执著中,才能与真正的般若妙慧契合。
  永嘉大师在其《证道歌》中说: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净心在妄中,妄念中有真心”,“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对世间事,无须斤斤计较,心胸自然开朗。犹如关汉卿的诗中云: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闭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为什么!
  放得开,看得透,如《永嘉证道歌》云:
  大象不游认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恬淡、豁达、心开意解,了悟自性菩提,自会有超然物外的恬适快乐。
  注释:
  ① 《大正藏》卷十二,五二四下。
  ② 《大正藏》卷四,五六二上。
  ③ 《新人生观》,罗家伦著。
  ④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七二上。
  ⑤ 《大正藏》卷三十一,八六三下。
  ⑥ 《星云大师讲演集》(三)。
  ⑦ 《大正藏》卷四十八,三九六中。


  第七章 心包太虚——人类与自然的融和
  一·心生万法
  禅宗典籍《宗镜录》卷九十八:
  大珠和尚云:“心性无形即是微妙法身,心生体空即是虚空无边身,示行庄严即是功德法身;此法身是万化之本,随处立名,智用无尽。(中略)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
  “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源,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大正藏》卷四十,九上六中——下)
  此心能生万法能纳虚空,所以《楞严经》云:“诸法所惟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我辈凡夫,起心动念,举手投足皆在造因。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由人造。心悟则“心包太虚,国土清净;心迷则耽著五欲,妄认幻相为实有,尘影为自心。”所以国土净秽,成圣成凡,决定於自己心性之迷悟染净,不怨天、不尤人,皆因不出一心。
  有一天有位名作家面对一位出家师父,如此问道:‘佛经中说:“须弥纳芥子,又说芥子纳须弥”,前者以大包小尚能了解,后者以小容大,这实在令人难以接纳,於理不通,说不过去。’
  师问作家:‘先哲有句话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您同意此说吗?’作家颔首。又问:‘我们称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说是“胸无点墨”,难道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