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心说识(依昱)-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凡事多为人著想,不怕困难,多承担责任,福德积越多,做人处事也越有心得,越顺利,越有人缘,心就开窍了,智慧也随之增长。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即属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人类最深层的心理意识,虽飘渺幽深,但却是化平凡的人生为不平凡之要键。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获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可说是用永恒的眼光,来看日常伦理的世界,真可谓不离此峯,而达彼峯。由凡入圣,融合平常心与佛心为一炉,此种心境亦是由第八识所生。
  阿赖耶识是我们由恶转向一个媒介,是动力之根源,从这方面来看,阿赖耶识也被视为具有伦理性、实践性等意义,所以称其为生命之根源。
  五·初能变——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是人类最深层的心理意识,虽飘渺幽深却是化平凡的人生为不平凡之要键。由凡入圣,融合平常心与佛心为一如之心境,亦在此识。阿赖耶识又名种子识,贮存了很多善的种子和恶的种子,这些种子现行时却成为一种影响人们行为之根源。行为过后又成为经验的种子再一次地贮存到第八识中,等待适当时机再起作用。
  因此《唯识三十论颂》云:
  初阿赖耶识,异孰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第三颂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第四颂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已说初能变。(《大正藏》卷三十一,六十中)
  这首偈颂是说明阿赖耶识的体相和作用及其能变性。而“实能变”是在说明经由过去所累积的经验种子使得含藏在人们内心的存在价值,能去改变眼前的世界。
  例如几个人共同欣赏一幅风景图片,曾经去旅游过和从未去过的人,感受一定有差别。如果在那个名胜区里邂逅了现在的如意夫人,那看画人的感受是甜蜜蜜的。若是在那儿丢了钱或遭遇抢劫,再一次使其忆起不愉快之事,对此风景画一定不具好感。
  又当你喜欢上一个人时,他的缺点在你眼中尽是可爱的,虽生著一张麻脸,在你看来却是一个美丽的酒涡。所以谚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并非是我们用内心去看外界的一切,实在是内心的影子把外界给改变了。曾在高职夜间补校上过课的老师说:“有次新学期开始他一进教室,正要开讲课,却发现一位女学生一直在流泪;事后关询方知,年纪已三十几岁的她因这计贫困一直无力就学,要到工厂上班养家,每天经过学校看到一羣羣穿著校服的幸运儿,内心很羡慕,晚上下了工,就站到夜间部的教室上边听了一些课,但又常遭工友来赶,心里很难堪。如今可以正式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多年来的憧憬,终於实现,面对著久违的黑板不由得感动得掉下眼泪。试问有几个是和她有同样心情坐在教室看著黑板的。记得昔日笔者通过繁复的留学考试,第一次踏入日本大学的校园,那时的心绪亦是百感交集,泫然欲涕。而环绕在周遭的日本学生,同处在一个校园中,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因为“阿赖耶识”的缘故才有此不同的心境,感受有所差别。“在阿赖耶识”里,被贮存的东西越多,这个人的世界也就越丰富。所以经验的累积可形成智慧的大圆镜智。由於存在第八识中的价值观会去改变眼前所认识的世界,“初能变”所表示的即是此一层面。
  尝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是在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快乐、苦恼都是人自找的。自己和自己过去,若能明白“唯其心净,则一切国土净”之理加以实践之,烦恼就不会生起。如星云大师在其日记上所言:“人不一定要拥有金钱、感情、只要拥有信心、悲心、大众、人缘,那才是最宝贵的。”
  在忙录中,何妨暂时万缘放下,静下心来欣尝一下大自然的美,“万物静观皆自得”能摆脱外界的人或事所加诸於自身的束缚,心安理得,闭情适意地优游於精神生活领域者,何其幸哉!一个过度注意外在的人反而会被外物所影响所支配,因为他的一举一动,莫不相应於外在的一切变化。禅诗云:
  我自无心於万物,
  何妨万物假围绕。
  转烦恼心为清净心是转识成智的功能,祝福大家有一颗自由自在任运自如的心,这一颗心就是大圆镜智的心。
  注释:
  ① 金刚喻定,梵语Vajropama…samadhi。相当於无间道,由此得阿罗汉果或佛果,亦相当於解脱道。参考《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成唯识论》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七。
  ②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五上——下)
  ③ 大虚大师全书《法相唯识学》五,三——五页。
  ④ 能考注③。
  ⑤ 印顺法师著《唯识学探源》二十八——三十二页。
  ⑥ 演培法师著《成唯识论讲记》二,一一七——八页。
  ⑦ 横山纮一著《唯识思想入门》一O六——一O九页。
  [参考资料]
  一、《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余慧德博士著。
  二、《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舫法师著。
  三、《成唯识论讲记》演培法师著。

  一·信心之力
  南北朝时代,南岳慧思禅师有此箴言: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已求,莫从他觅;
  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意为,人活在世间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也体验到不少的愉悦,而这些都不是向外追求所能获得的;体悟真理的法喜,参透生命奥义的愉悦,完全是一种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是从自性中表现出来的。向外寻求所得来的快乐是短暂虚幻的。唯有发自内心的欢喜才能细嚼慢嚥,馀香犹存。当你散步郊外,眼前一幅绿油油的自然景观;或清风徐来,摇椅上安祥地坐姿,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都能带给人们一个宁谧的世界。生命的本身就是喜悦,只要放慢脚步注意你周遭熙攘攘的人潮,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各种悲观离合的人生,您会发现您将从烦杂现实生活的桎中解脱出来,不再受制於偏见、欲望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狂妄念头所系缚。由於真正的喜悦是决定於自己的心识作用,所以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有执取、不逃避;不贪求则这贫乐道,不执取则好施济人,那你的心灵将自由自在,你的人生将充满著喜悦与光明。
  十一个善心所中有个“信心所”,此心所和阿赖耶识极为相应。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信心会使一个人真正安稳下来,在待人处事上自然处处得当,心里也开朗无优,因此您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您的运气,更重要的是信任自己。“信”是一种能源,但必须是正信。僧璨大师在有云: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又说: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人总是在彼此不信时才产生很多心机,心机虽然虚幻不真实,但却是一切错误与烦恼的来源。
  二·疑心之憾
  有一个人自从他看到其妻与一个年轻男人合照的相片后一直耿耿於怀,一改以往的温柔体贴,变得百般挑剔,动辄发怒责骂;其妻受不了此种精神折磨,日渐消瘦,终於病逝。此人亦毫无怜惜之心,正准备半其遗物以一把火烧尽时,无意中看到字迹娟秀的一封信,拆开来读:“……还记得在女子中学时我们曾经共同演出话剧,你扮朱丽叶,我反串罗密欧,当时同学们都开玩笑地打趣说,真像一对小情人,我们还一起照相留念,那一张相片,不知你还收藏著吗?不知内情的人还真的以为我们是对情侣呢?真有趣……。”那位先生看完此信,不禁阵阵心痛如绞、泪流满面,才知他看到的那张相片上的男生是他太太在女校时的同窗好友,虽满心懊悔自己的愚行,但物在人已亡,再也唤不回他那善解人意的太太。只有天天睹物思人,留下终身的遗憾与愧疚。不当的怀疑和对人的不信任,将会使你失去最好的工作伙伴,甚至是你至亲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