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穴义】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孝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孝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下廉
  【别名】手下廉。
  【穴义】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名解】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9上廉
  【别名】手上廉。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名解】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
  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上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寒则灸之。
  10手三里
  【别名】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义】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
  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
  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治法】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曲池
  合穴,属土。
  【别名】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肘髎
  【别名】肘尖。
  【穴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手五里
  【别名】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